作为一门学科,设计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经历了机器美学、技术美学[30]和设计美学三个阶段[31]。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美学”即研究机器生产时代产品设计的审美规律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是勒·柯布西耶。在技术美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美学进一步探讨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
2023-09-30
《说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1]从中可知,道的本义即道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抽象思维水平不断提高,道的含义也逐渐引申,抽象程度也不断提升。在先秦文献中,“道”的主要引申义有:言说,如“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2];原则、法度,如“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3];天道(即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如“盈而荡,天之道也”[4],“盈必毁,天之道也”[5],“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6];人道(即社会中各种人伦关系法则),如“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7],“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8],等等。其中,天道、人道之“道”的内涵已经具有哲学意味的“法则”“规律”等意义。
最终将“道”提升到哲学本体论高度的是老子,老子第一次赋予了“道”以形而上之本原论、本体论意义。[9]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的根源,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1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1]老子多从天道(即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谈论“道”。“反者道之动”,[12]他认为自然界中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就是“反”,“反”蕴含着两层意义:首先,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即相反对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3];其次,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回到原始状态,即返本复初,如“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4]
庄子继承并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侧重描述体“道”后的天人合一的绝对自由境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15]道是天地的本体,圣人观于天地也就是观道,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载”[1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7]
不同于道家侧重从宇宙本体或“天道”的角度谈论“道”,儒家主要从“人道”的角度来探讨“道”。儒家所谓“道”,首先指的是具有超越意义的形而上的人生最高理想,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18]“君子谋道不谋食”[19]“君子优道不忧贫”[20]“笃信好学,守死善道”[21]“朝闻道,夕死可矣”[22]。孔子所言“志道”“谋道”“忧道”“守道”“闻道”,都是将“道”视为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和判断的最高准则。其次,“人道”即人行走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的“道”也指人的具体行为准则。孔子的“人道”主要体现为他的仁学。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他的理想是恢复周礼,重建一个有序的社会,于是创造性地提出“仁学”,以仁释礼。前文已经论述,在孔子看来,“仁”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一种爱人的情感,即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子之爱,父母生育儿女,儿女孝敬父母,“孝悌为仁之本”[23],这是一种自然之爱。孔子认为应该把这种孝悌的情感扩大到天下,即不仅爱自己的父兄,还要爱天下所有的人,“子弟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4]因此,仁就成为一种普遍化的亲情,即人们要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天下所有的人。正是基于此,孔子把“仁”看作人的天性,“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5]既然“仁”是人的本性,那么人就应该依仁而行事,仁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也是人进行选择的最根本的依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6]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亦以仁为人生最高准则。孟子认为仁是人所固有的恻隐之心的发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27]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孟子认为人皆有同情心,发展扩充其爱,并其本所不爱而亦爱之,便是仁。“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28]孟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如果一个人是仁爱的,那么就是合于道的。“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29]因此,“仁”是“人道”的最高原则。
在《周易》中,“道”又从社会人事扩展到整个宇宙,是整个宇宙变化发展的规律。《周易》中的“道”分为“天道”“地道”“人道”:“《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30]天道、地道,可统称天道。其中,“天道”,居于最高层次,“人道”效法“天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31]
总体看来,先秦哲学中“道”的含义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第一,道为宇宙之母,万物存在的本原;第二,道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道);第三,道是社会生活的准则(人道)。并且,天道与人道在根本上是相通一致的,他们的区别只是在于“道”的表现范围和形态的不同。这种相通表现在两方面:首先,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人生而固有的,来自于天的本性。如孟子认为“尽心”即可以“知性”,“知性”即可以“知天”,“知天”即可以“万物皆备于我”[32],“上下与天地同流”[33]。其次,社会与自然是同构的,因而社会中的人伦法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
有关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章
作为一门学科,设计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经历了机器美学、技术美学[30]和设计美学三个阶段[31]。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美学”即研究机器生产时代产品设计的审美规律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是勒·柯布西耶。在技术美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美学进一步探讨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
2023-09-30
先秦服饰设计蕴含了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而中国古代服饰之所以在先秦时期有了较快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纺织业的发展为人们的服饰设计提供了多种面料。[20]由此可见,“五服五章”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通过服饰来表现尊卑等级。[22]这些服饰的审美标准是先秦设计美学思想“器以藏礼”的具体表现。......
2023-09-30
和礼乐文化相关的先秦各家各派的哲学都有自己的设计美学。下面,大致按照时代先后略述如下:第一,《周易》与设计美学。首先,孔子关于器物设计的思想与他所主张的“礼”“乐”治国分不开。在儒家设计美学中,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要求。总体来看,儒家的造物理想重在维护宗法制社会秩序,并通过器物的纹饰、形式等表现出......
2023-09-30
先秦古籍中也从各个方面论及器物之用,总体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图二十一大三棱尖状器(丁村人)第一,民生之用。民生之用主要强调器物在满足民众生计、生活方面的基础作用。《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2023-09-30
[1]徐恒醇.开拓现实世界的审美王国——国外技术美学研究概况[J].文艺研究,1986(6).[2]李砚祖,张道一.先秦诸子工艺思想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1987(4).[3]戴吾三,高宣.《考工记》的文化内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徐飚.观象制器[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9(2).[5]徐飚.周易“贲”卦美学思想探析[J].浙江工......
2023-09-30
又由于这些看法和与器物制作密切相关的礼乐文化分不开,因此又产生了本书后面将要讲到的和先秦各派哲学相联系的先秦设计美学。先秦各家各派直接详细论及礼乐文化的哲学按它们产生的时间先后,可以划分为五大系统。所谓礼乐文化,首先要有“礼”,其次要有与“礼”密切相连的“乐”。......
2023-09-30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魏常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M].济南:齐鲁书社,1989.[5]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23-09-30
设计[16]一词最早可以追溯至拉丁文designave,指的是“徽章、记号”。从古典到现代的数百年间,design词义的重点也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生变化。15世纪前后,意大利语的disegno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disegno一般理解为“描绘”,15世纪的绘画理论家兰西洛蒂认为绘画的四个基本要素是描绘、色彩、构图以及创意。广义的disegno则指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18]18世纪,design的词义一般仍然用于艺术领域。[22]Design学科的名称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的,最初被译为“图案”。......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