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的人道与天道合一,研究先秦设计美学思想

孔子的人道与天道合一,研究先秦设计美学思想

【摘要】:孔子所言“志道”“谋道”“忧道”“守道”“闻道”,都是将“道”视为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和判断的最高准则。孔子的“人道”主要体现为他的仁学。“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并且,天道与人道在根本上是相通一致的,他们的区别只是在于“道”的表现范围和形态的不同。

说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1]从中可知,道的本义即道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抽象思维水平不断提高,道的含义也逐渐引申,抽象程度也不断提升。在先秦文献中,“道”的主要引申义有:言说,如“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2];原则、法度,如“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3];天道(即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如“盈而荡,天之道也”[4],“盈必毁,天之道也”[5],“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6];人道(即社会中各种人伦关系法则),如“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7],“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8],等等。其中,天道、人道之“道”的内涵已经具有哲学意味的“法则”“规律”等意义。

最终将“道”提升到哲学本体论高度的是老子,老子第一次赋予了“道”以形而上之本原论、本体论意义。[9]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的根源,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1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1]老子多从天道(即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谈论“道”。“反者道之动”,[12]他认为自然界中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就是“反”,“反”蕴含着两层意义:首先,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即相反对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3];其次,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回到原始状态,即返本复初,如“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4]

庄子继承并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侧重描述体“道”后的天人合一的绝对自由境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15]道是天地的本体,圣人观于天地也就是观道,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载”[1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7]

不同于道家侧重从宇宙本体或“天道”的角度谈论“道”,儒家主要从“人道”的角度来探讨“道”。儒家所谓“道”,首先指的是具有超越意义的形而上的人生最高理想,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18]君子谋道不谋食”[19]“君子优道不忧贫”[20]“笃信好学,守死善道”[21]“朝闻道,夕死可矣”[22]孔子所言“志道”“谋道”“忧道”“守道”“闻道”,都是将“道”视为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和判断的最高准则。其次,“人道”即人行走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的“道”也指人的具体行为准则。孔子的“人道”主要体现为他的仁学。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他的理想是恢复周礼,重建一个有序的社会,于是创造性地提出“仁学”,以仁释礼。前文已经论述,在孔子看来,“仁”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一种爱人的情感,即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子之爱,父母生育儿女,儿女孝敬父母,“孝悌为仁之本”[23],这是一种自然之爱。孔子认为应该把这种孝悌的情感扩大到天下,即不仅爱自己的父兄,还要爱天下所有的人,“子弟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4]因此,仁就成为一种普遍化的亲情,即人们要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天下所有的人。正是基于此,孔子把“仁”看作人的天性,“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5]既然“仁”是人的本性,那么人就应该依仁而行事,仁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也是人进行选择的最根本的依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6]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亦以仁为人生最高准则。孟子认为仁是人所固有的恻隐之心的发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27]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孟子认为人皆有同情心,发展扩充其爱,并其本所不爱而亦爱之,便是仁。“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28]孟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如果一个人是仁爱的,那么就是合于道的。“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29]因此,“仁”是“人道”的最高原则。

在《周易》中,“道”又从社会人事扩展到整个宇宙,是整个宇宙变化发展的规律。《周易》中的“道”分为“天道”“地道”“人道”:“《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30]天道、地道,可统称天道。其中,“天道”,居于最高层次,“人道”效法“天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31]

总体看来,先秦哲学中“道”的含义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第一,道为宇宙之母,万物存在的本原;第二,道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道);第三,道是社会生活的准则(人道)。并且,天道与人道在根本上是相通一致的,他们的区别只是在于“道”的表现范围和形态的不同。这种相通表现在两方面:首先,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人生而固有的,来自于天的本性。如孟子认为“尽心”即可以“知性”,“知性”即可以“知天”,“知天”即可以“万物皆备于我”[32],“上下与天地同流”[33]。其次,社会与自然是同构的,因而社会中的人伦法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