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的一大突破

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的一大突破

【摘要】:至于“百工”,他们属“工商食官”之列,是由官家来解决的,尽管他们得到的衣服食物,比天子和王公大人们享用的要粗劣很多。[44]周景王死后,王子朝结合一批旧官和百工起义,而“百工”之所以起义,是因为“丧职秩”,即丧失官府职务,可见“工商食官”制度已经开始解体。[47]在这种背景下,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也促使了“工商食官”的解体。

工商食官”[30]是西周官营手工业的根本制度,《国语·晋语四》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31]韦昭注曰:“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32]这段话说明,西周的手工业是由官府经营管理的。官府手工作坊由官府最高的长官司工(亦称为司空)负责,《考工记》郑玄注曰:“司空掌营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宫室车服器械,监百工者。唐虞已上曰共工。”[33]司空之下又设有工正、工师之类的管理者,《考工记》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34]第一次指出了“百工”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必须履行的各种职能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礼记·月令》又说:“命工师令百工。”[35]由此可见,工师既是官营手工业的管理者,又是主要的工程技术人员。在造物之前,要督促工匠检查库存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并顺应节气造物。如《吕氏春秋·季春纪第三》记载:“是月(三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无悖于时,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36]在造物过程中,要对工匠进行技术指导,如《管子·立政》说:“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上完利,监一五乡,以时钧修焉,使刻镂文采,毋敢造于乡,工师之事也。”[37]并且要监督工艺质量,对器物进行检验。为保证产品质量,制成品上还必须刻上工匠姓名,如《吕氏春秋·孟冬纪第十》记载:“是月(十月)也,工师效工,陈祭器,按度程,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38]这里的“工”是指在官府手工作坊干活的工人。周初,很多手工业工人是从商代手工业者俘虏而来,如《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分商的遗民:“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分康叔以大路、少帛、……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氏。……”[39]其中,索氏擅长制绳,长勺氏和尾勺氏擅长制造酒器,陶氏擅长制旗,繁氏擅长制造马缨,錡氏擅长制作锉刀或制釜,樊氏擅长制作篱笆,终葵氏擅长制锥。因为他们有一技之长,他们的地位大体上近似于平民阶级。

西周的官营手工业规模较大,门类较齐全,分工较细,仅《考工记》中有记载的就有三十个工种:“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之工六”(筑、治、凫、粟、段、桃)、“攻皮之工五”(函、鲍、韗、韦、裘)、“设色之工五”(画、缋、种、筐、幌)、“刮磨之工五”(玉、楖、雕、矢、罄)、“抟埴之工二”(陶、旊)[40]。从造物设计的发展来看,官营手工业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并且在统一的指挥下进行了简单的协作与分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对技术要求也十分严格,因此设计制造出的产品,基本体现了这一时期艺术设计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又由于官营工商业是专门为天子和王公大人服务的,所以不仅一切没有达到标准的产品不能出售,就是完全合乎标准的许多产品也是不能出售的。如《礼记·王制》记载:“有圭璧金璋,不粥于市;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宇宙之器,不粥于市。”[41]因为这些器物只有天子和王公大人才能占有,当然不能拿到市场上出售。甚至“衣服饮食,不粥于市”。[42]这里所说的“衣服饮食”是专供天子和王公大人们享用的,并由官营的工商业所提供的。既然如此,一般老百姓所需要的衣服食物又从何而来?它也不是从市场上去购买,而是通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即男耕女织来解决的。至于“百工”,他们属“工商食官”之列,是由官家来解决的,尽管他们得到的衣服食物,比天子和王公大人们享用的要粗劣很多。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天子”支配“诸侯”的威权已经名存实亡,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出现和推广使用,货币铸造的出现和广泛流通,使得传统的“工商食官”体制开始受到严重的冲击,由此还一度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如《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记载:“(周)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43]“单子使王子处守于王城,盟百工于平宫……百工叛;己巳,伐单氏之宫,败焉;庚午,反伐之;辛末,伐东圉”。[44]周景王死后,王子朝结合一批旧官和百工起义,而“百工”之所以起义,是因为“丧职秩”,即丧失官府职务,可见“工商食官”制度已经开始解体。王室内部的斗争使得“百工”中的不少人逃离到诸侯各国,怠工斗争加剧。迫于形势,有些官营手工业部门开始允许私营。如《管子·轻重乙》记载:“桓公曰……请以令断山木,鼓山铁,是可以毋籍而用足。管子对曰:不可。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发民,则下疾怨上。边境有兵,则怀宿怨而不战,未见山铁之利而内败矣。故善者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十,君得其三,又杂之以轻重,守之以高下,若此则民疾作而为上虏矣。”[45]另外,有些君主为了回报工商界人士在诸侯争霸斗争中的支持或资助,在政治上实行通商惠工政策,减低税率,开放山泽之利。如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方法:“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46]晋文公创霸业,也“轻关易道,通商宽农”。[47]在这种背景下,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也促使了“工商食官”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