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学科,设计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经历了机器美学、技术美学[30]和设计美学三个阶段[31]。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美学”即研究机器生产时代产品设计的审美规律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是勒·柯布西耶。在技术美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美学进一步探讨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
2023-09-30
图十五 (宋)聂崇义《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车的设计也蕴含了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从文献记载来看,夏代以前就已经开始造车。《左传·定公元年》:“薛之皇祖悉仲居薛,以为夏车正。”[25]悉仲是夏代著名的造车能匠,能制造出高水平的车子。商代,车的设计制造有了更大进步,车有独轮、双轮。西周时期,与礼制的充分发展相适应,车的分类越来越具体,据《周礼·春官·巾车》记载,官府用车有“王之五路”(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王后之五路”(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王之丧车五乘”(木车、素车、藻车、駹车、漆车)、“服车五乘”(夏篆、夏缦、墨车、栈车、役车)。[26]所有四大类别的车子,又因其用途和礼制的要求,在制作的形式和装饰上各细分为五种,其制作方法很复杂。因此,《考工记》将造车列为官营手工业之首,并指出“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27]又提出“车有六等之数”[28]。并详细记载了车的六个不同等级的各种尺寸,都是以使用者的身体尺度为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设计美学中的人体工学有相同之处。在谈到车的整体形象时,又说道:“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29]这体现了中国古代设计美学十分重视的“象天法地”设计原则。
整体看来,先秦时期高度繁荣的造物设计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因而有力地推动了理论层面的探讨,产生了我国第一部专门工艺专著——《考工记》。此外,由于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自古以来,器物设计就是与中国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政治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绝不是一个只与工匠有关的单纯技术问题,这又使先秦诸子百家曾反复讨论过的“道”与“器”、“文”与“质”、“器”与“用”,以及“象”与“意”等重大哲学问题,都可以通向器物设计问题,为中国古代设计美学的探讨提供了博大精深的哲学美学基础。
有关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章
作为一门学科,设计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经历了机器美学、技术美学[30]和设计美学三个阶段[31]。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美学”即研究机器生产时代产品设计的审美规律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是勒·柯布西耶。在技术美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美学进一步探讨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
2023-09-30
先秦服饰设计蕴含了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而中国古代服饰之所以在先秦时期有了较快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纺织业的发展为人们的服饰设计提供了多种面料。[20]由此可见,“五服五章”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通过服饰来表现尊卑等级。[22]这些服饰的审美标准是先秦设计美学思想“器以藏礼”的具体表现。......
2023-09-30
设计[16]一词最早可以追溯至拉丁文designave,指的是“徽章、记号”。从古典到现代的数百年间,design词义的重点也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生变化。15世纪前后,意大利语的disegno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disegno一般理解为“描绘”,15世纪的绘画理论家兰西洛蒂认为绘画的四个基本要素是描绘、色彩、构图以及创意。广义的disegno则指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18]18世纪,design的词义一般仍然用于艺术领域。[22]Design学科的名称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的,最初被译为“图案”。......
2023-09-30
先秦古籍中也从各个方面论及器物之用,总体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图二十一大三棱尖状器(丁村人)第一,民生之用。民生之用主要强调器物在满足民众生计、生活方面的基础作用。《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2023-09-30
和礼乐文化相关的先秦各家各派的哲学都有自己的设计美学。下面,大致按照时代先后略述如下:第一,《周易》与设计美学。首先,孔子关于器物设计的思想与他所主张的“礼”“乐”治国分不开。在儒家设计美学中,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要求。总体来看,儒家的造物理想重在维护宗法制社会秩序,并通过器物的纹饰、形式等表现出......
2023-09-30
又由于这些看法和与器物制作密切相关的礼乐文化分不开,因此又产生了本书后面将要讲到的和先秦各派哲学相联系的先秦设计美学。先秦各家各派直接详细论及礼乐文化的哲学按它们产生的时间先后,可以划分为五大系统。所谓礼乐文化,首先要有“礼”,其次要有与“礼”密切相连的“乐”。......
2023-09-30
[1]徐恒醇.开拓现实世界的审美王国——国外技术美学研究概况[J].文艺研究,1986(6).[2]李砚祖,张道一.先秦诸子工艺思想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1987(4).[3]戴吾三,高宣.《考工记》的文化内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徐飚.观象制器[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9(2).[5]徐飚.周易“贲”卦美学思想探析[J].浙江工......
2023-09-30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魏常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M].济南:齐鲁书社,1989.[5]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