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方面,元朝的破坏可谓“罄竹难书”。北方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最为悲惨。在中国南方,除大量人口被掳掠卖到北方做奴隶以外,当地汉族人民还要忍受与元朝上层相勾结的汉族“功臣”或投附地主的压迫。在这种情况下,自耕农的破产与逃亡,成为元代社会的常态。老皇帝忽必烈死后,元朝的通货膨胀一天比一天加剧。元朝的崩溃,很大程度上也源自这小小的片纸钞币。施行如此残暴而无人性的统治,元朝的灭亡就成为必然。......
2023-09-30
元末有位大学者危素,字太朴,江西人。此人少通五经,博学多才,文名四著。
顺帝早期,他得以入大都,主持三史的编纂工作。由于丞相脱脱赏识,危素一步步高升。他由翰林编修做起,历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大司农丞,一直做到礼部尚书、参知政事这样的高官。
危素本人不是进士出身,他就到处大讲特讲“科举无人才”,一直以“文章德行”自居。
眼看元朝风雨飘零,危素便称疾弃官,在房山的报恩寺“静修”。
明军打到大都,危素想自杀。他捡个水浅的井跳下去,被和尚“救起”。和尚自然捡他爱听的说:“大人您如果死了,谁来写大元朝的历史啊?”
这句话让危素有了台阶下,他颤巍巍换件干净衣衫,又活了。
朱元璋刚建国时需要危素这样的“高级”人物装点,没事就召他宴饮,畅谈天下兴亡。
待烽烟散去,朱元璋开始看不起危素这样的“贰臣”了。
危素自我感觉挺好,那么大年纪了,还总以“诤臣”自居,时常在非上朝时间进宫提个“不同意见”。
一日,危素早朝后进宫,声称有事要见陛下。
朱元璋刚刚换下朝服,闻报生气,又不好马上发作,就隔着厚厚的帷帘问:“外面何人?”
危素一腔“忠勇”,声音嘹亮:“老臣危素!”
这次,没有朱皇帝的“笑脸相迎”,隔帘传来冷冷一句话:“我还以为是文天祥呢!”
诏旨立下,危素被贬到和州(今安徽和县)元朝忠臣余阙庙当看门人。
七十老翁,遭受如此显而易见的侮辱,仅一年,他就抑郁而死。早知如此,当初危素还不如找口深井跳下,成为大元的殉国忠臣。
确实,元朝科举所取之士太少。但元末死国殉难的地方官,尤以进士和读书人士为多。清朝学者赵翼为此钩沉,有名有姓见于《元史》的就有十六人之多,其中一人还是在海上与倭贼格斗而死:
元代不重儒术,延祐中始设科取士。顺帝时又停二科始复。其时所谓进士者,已属积轻之势矣。然末年仗节死义者,乃多在进士出身之人。如余阙,元统元年进士,守安庆,死陈友谅之难。台哈布哈,至顺元年进士,死方国珍之难。李齐,元统元年进士,为高邮守,死张士诚之难。李黼,泰定四年进士,守九江,死于贼。郭嘉,泰定三年进士,守上都,死于贼。王士元,泰定四年进士,知浚州,死于贼。赵琏,至治元年进士,守泰州,张士诚既降复叛,遂被害。孙,至正二年进士,讨张士诚战死。周镗,泰定四年进士,归浏阳,遇贼被杀。聂炳,元统元年进士,守荆门,与贼俞君正战死。刘耕孙,至顺元年进士,守宁国,与贼琐南班战死。绰罗(旧名丑闾),元统元年进士,守安陆,与贼曾法兴战死。彭庭坚,至正四年进士,镇建宁,部下岳焕反,被害。布延布哈(旧名普颜不花),至正五年进士,守益都,明兵
《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
至,不屈死。伊噜布哈(旧名月鲁不花),元统元年进士,浮海北归,遇倭船,不屈死。穆尔古苏(旧名迈里古思),至正十四年进士,官绍兴,欲讨方国珍,为拜住哥杀死。皆见元史各本传,诸人可谓不负科名者哉!而国家设科取士,亦不徒矣!
大义殉国显赤诚
汉人樊执敬
樊执敬,字时中,济宁郓城人,儒生出身。他在元廷充任侍讲官时,见到身穿豪华袈裟的西藏“帝师”,并不下拜。旁人为他捏一把汗,劝说:“帝师,天子崇敬之人,王公大臣见之没有不俯伏行礼的,你怎敢不拜他?”
樊执敬正色道:“我乃孔氏弟子,只知崇礼儒门,为何向异教下拜!”
由于为人正直,又是经筵之臣,樊执敬官至待御史。至正十年,他得授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后来为元朝死节的色目诗人余阙与樊执敬惺惺相惜,写诗道:
懊恼人生是离别,不如江汉共东流。
至正十二年(1352年)由于江浙行省主掌军事的月鲁帖木儿病死,元军大溃,“天完”军直犯杭州,在城外四处掠物杀人。
樊执敬本来已有诏调他外出海上“讨贼”,如果他当时出城走避,也算不得逃跑。大敌当前,樊执敬沉着冷静,调兵遣将,死守杭州城。
城守空虚,势态万分危急。省吏劝樊执敬先找地方躲一躲,遭他坚拒。
樊执敬讲:“吾淬砺戈矛,当歼贼以报国,倘或不克,有死而已,何畏哉!”言语甫落,有兵卒来报外城陷落。樊执敬飞身上马,率身边几十名护卫飞驰迎敌。行至半途,贼人已冲至近前,樊执敬激战中用箭射死七名贼人。
不久,贼势方盛,填咽街巷,大肆纵火,官兵皆溃。见只有樊执敬一个人单枪匹马立于街中,贼众从服色上看出他是个行省大官,就有人朝他喊降。
樊执敬怒骂:“逆贼,我恨不得把汝辈剁成万段,怎能投降!”言毕,跃马冲入敌群。
贼众上前,众枪齐下,樊执敬连人带马被捅成蜂窝一样。
对于如此刚烈义士的从容赴死,元朝潭州路总管鲁至道(西域回族人,原名伯笃鲁丁)有诗挽曰:
主将无谋拂众情,贤参有志惜言轻。
狐群冲窜成妖孽,黔首惊惶望太平。
奋志从军全节义,杀身殉国显忠诚。
岁寒桥下清泠水,夜夜空闻哽咽声。
几年之后,驻守杭州的色目人将领宝哥,惊闻寇至,忙携一家人逃往西湖上的船中避难。不久,有人威胁,要向贼军告发他藏匿湖上的地点。惊惶之余,宝哥与家人跳水自杀。
如此贪生怕死,最终还死得不明不白。遥想八十余年前,蒙古、色目人的凶悍和雄豪,至今一丝无剩。
相反,正是儒家教育中的凛然正气,才激起像樊执敬这样一个饱学儒士能单枪匹马,奋勇冲杀出去,像一个战士一样进行殊死战斗。
忠魂俊骨堕深渊
泰不华与余阙
泰不华,色目人,字兼善,原名达普化,元文宗御赐其名为泰不华。其父乃御林军低级军官,后出台州(今浙江临海)任职,所以泰不华是在当地长大。
十七岁时,泰不华考得江浙行省乡试第一,转年廷对赐进士及第,后任监察御史等职。顺帝即位之初,加封婶母为太皇太后,封燕铁木儿、伯颜二人为王。泰不华上表力谏:“婶母不宜加徽称,相臣不当受王土。”
文宗皇后愤怒,要杀掉连署上章的御史数人。泰不华挺身而出:“此事自我发之,甘受诛戮,决不敢累诸公也!”恰值文宗皇后怒解,赐金币予泰不华“以彰其直”。
至正八年,台州方国珍乱起,数次打败元军,并活捉了元朝江浙参政蒙古人朵儿只班。威逼利诱下,朵儿只班上表,要朝廷“招降”方国珍。
得到消息后,方国珍势益暴横。泰不华考察后得知实情,上书元廷,建议诱捕方国珍兄弟,不听。结果,没多久,方国珍重新入海为盗,烧掠沿海州郡。
至正十一年,元朝将领孛罗帖木儿被生俘,又替方国珍上表元廷,表示“投降”。元廷不侦真伪,再次答应“招降”。
泰不华闻之痛愤,辍食数日。
元朝很重视方国珍的这次“投降”,派出大司农达识帖木迩等人至黄岩受降,除携带大量赐物外,还加封方国珍兄弟高官美职。
当晚,中秋夜明,泰不华想趁方氏兄弟不备派精兵杀掉他们,一劳永逸。正安排间,恰巧前来谕降的大司农达识帖木迩来访,泰不华以实情告之。不料,对方怫然:“我乃受上谕诏降,您敢违命吗!”泰不华不得已,只能中止行动。
不久,朝廷任泰不华为台州路达鲁花赤。
泰不华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积极入世,忠君爱国,他的《送琼州万户入京》一诗,尤能展现他为国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海气昏昏接蜃楼,飓风吹浪蹴天浮。
旌旗昼卷蕉花落,弓剑朝悬瘴雨收。
曾把乌号悲绝域,却乘赤拨上神州。
男儿堕地四方志,须及生封万户侯。
方国珍闻讯,以为此举意在图己,又入海复叛。泰不华闻之,发兵扼拒各处险要,亲自率船追击方国珍。
方氏兄弟又玩“投降”计,泰不华佯装受降,乘潮而来,向方国珍所在船发动攻击。
可惜的是,泰不华所乘船半途触沙搁浅,从船尽散,他本人被贼船团团包围。泰不华力战,射死五人,斫死三人,最终寡不敌众,被贼人攒槊刺死,时年四十九岁。
泰不华平生作诗甚多,有《顾北集》等,但大多散失。现摘录其《卫将军玉印歌》,此诗艺术性较高,以汉朝卫青功名为比兴,揭示“一将功成万古枯”的主题,也对汉武开边的气魄表现出赞赏。后半阕语意直转,叹息命运的无常与历史的吊诡。诗风沉郁,下笔有力:
武皇雄略吞八荒,将军分道出朔方。
甘泉论功谁第一,将军金印照白日。
尚方宝玉将作匠,别刻姓命示殊赏。
蟠螭交纽古篆文,太常钟鼎旌奇勋。
君不见祁连山下战骨深,中原父老泪满襟。
卫后废殂太子死,茂陵落日秋风起。
天荒地老古物存,摩挲断文吊英魂。
余阙,字廷心。其父为官庐州,即以此地为籍。余阙非贵显之后,加之少年丧父,只能以教学为业挣钱养母,同时发愤苦读。
元统元年(1333年),余阙进士及第,后入大都为翰林,参与三史的修撰工作。拜监察御史后,他不畏权势,屡屡上章弹奏时政。因母丧,余阙归庐州守墓。
河南乱起,元廷起用余阙为淮东都元帅府副使,分兵守战略要城安庆。当时南北音讯隔绝,兵食俱乏。余阙抵安庆才十天,陈友谅贼兵就已经开始攻城。
这位进士出身的文人有武略,分兵击之,敌人退却。
而后,他组织兵民在安庆附近屯田耕食,缮甲修兵,整治城防,做足了防守准备。屋漏偏逢连夜雨,淮东一带累遭大旱,两年都不下雨。至正十五年,忽然又大雨不止,淹没无数良田。盗贼四起,水旱连连,又有随蒙古将领阿思兰从广西而来的“官家”苗兵四处劫掠,余阙为此日夜不宁,忧心如焚,但仍然努力坚持。
至正十七年十一月,陈友谅贼军在小孤山打败元将胡伯颜的水军后,乘胜直逼安庆城下。
几日之内,贼军四集,在城周广起飞楼,大施攻具,昼夜不停地攻城。群盗四面蚁集,外无一甲之援。余阙身先士卒,自己在最危险的西城御敌。他分兵派将,边战斗边指挥。矢石如雨,有不少士卒为余阙之勇而感动,纷纷高举盾牌替他遮掩。
余阙却之,感谢说:“你们的性命也是性命,不要为我挡箭!”
由此,将士感奋。
安庆元军在余阙指挥下,孤军血战,杀掉无数贼军,余阙本人也身中十余创,血流如注。由于贼势太盛,安庆终于被攻陷,城内城外四处火起。
深知大势已去,余阙引刀自刎,堕塘而死,时年五十六岁。其妻蒋氏、儿子余德生、女儿余福童皆赴井而死,一家殉难。
在余阙大义的感召下,安庆蒙、汉、色目官员十八人与千余守兵、民众登上城楼,高呼“宁俱死此,誓不从贼”,自焚而死。
幸运的是,余阙不仅是元朝忠臣,由于朱元璋深谢他为自己牵制住陈友谅,明朝也大肆宣扬他的“精忠”事迹,在多处立庙表彰纪念他。
余阙虽是色目人,骨子里却已全然汉化。在安庆守卫数年,捍城之暇,他仍旧伏案注释《周易》。看似迂腐,实则大儒之行。
安庆失陷之前,大都余阙的老同事想把他调回中央,余阙坚辞不往,忠国之心,彰然可知。
余阙诗文俱佳,又精书法,著有《青阳集》等书。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死节忠臣,与明朝开国勋臣刘伯温(刘基)是好友(刘伯温也是元朝进士),曾作《送刘伯温之江西廉使得云字》一诗:
况我同乡友,同馆复离群。
初旸丽神皋,遥望澄远氛。
道长会日远,何以奉殷勤。
惟有凌霜柏,天寒可赠君。
诗意清丽悲怆,颇有魏晋情致。
不为异朝太平臣
伯颜子中与王翰
伯颜子中,西域回族人。其父在江西为官,即定居于进贤县。从他诗中“我祖我父金月精,高曾累世皆簪缨”之句,可见其先祖乃西域显赫的世家。
伯颜子中自幼习儒,手不释卷,但科举时总是运气不好,连考四次皆不中举,只得出任书院山长和教授来谋生。
一直到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江西乱起,元廷才授伯颜子中为赣州路知事。
伯颜子中虽然号称“知兵”,其实他只是纸上谈兵。几年后,陈友谅的“红巾军”进攻赣州,伯颜子中不敌而走,逃入福建。
但元朝福建平章政事陈友定(名字差不多,但此人和陈友谅没关系)爱惜伯颜子中之才,克复建昌后,派他回大都献捷。陛见后,他得授吏部侍郎,在京城做了一阵子闲官。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朝风雨飘摇之际,伯颜子中临危受命,持节赶往广东,调拨兵马以救福建。结果,途中混战,伯颜子中成为明将廖永忠俘虏。
廖永忠早闻其名,又钦佩他的人品,就放了伯颜子中一马。眼见大元已亡,老书生悲愤满胸,易服为道士,归隐家乡江西进贤。
他一个人能跑掉,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由于名字已在明朝“挂号”,其妻其子均被没入明廷为奴婢。家恨国仇,伯颜子中更是心向“故国”,衣中一直藏有毒药,随时准备“全节”。
心怀国事,忧虑如焚。这一时期伯颜子中作诗很多,其中《北山》一诗最为知名:
平川杨柳翠依微,暖日游丝挂绿扉。
啼鸟不知江国变,多情到处劝人归。
到了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下诏搜求“博学老成之士”,伯颜子中终于被神通广大的“特务”发现,朝廷使者“携礼来聘”。
伯颜子中推说有病暂不能成行。当晚,他以儒家礼节具牲酒祭奠先祖与死国诸臣,作《七哀诗》七首。然后,望北而拜,饮鸩而死。伯颜子中的《七哀诗》深受文天祥《七哀诗》的影响。世道轮回,这回该轮到色目人为元殉难了:
有客有客何累累,国破家亡无所归。
荒村独树一茅屋,终夜泣血知者谁。
燕云茫茫几万里,羽翮铩尽孤飞迟。
呜呼我生兮乱中遘,不自我先兮不自我后。
我祖我父金月精,高曾累世皆簪缨。
岁维丁卯兮吾以生,于赫当代何休明。
读书愿继祖父声,白头今日俱无成。
我思永诀非沽名,生死逆顺由中情,神之听之和且平。
呜呼祖考俯鬲鬷假,笾豆失荐我之责。
我母我母何不辰,腹我鞠我徒辛勤。
母兮淑善宜寿考,儿不良兮负母身。
肴维新兮酒既醇,我母式享无悲辛。
呜呼母兮无远适,相会黄泉在今夕。
我师我师心休休,教我育我靡不周。
四举滥叨感师德,十年苟活贻师羞。
酒既陈兮师戾止,一觞我奠涕泗流。
呜呼我师兮毋我恶,舍生取义未迟暮。
我友我友,全公海公,爱我爱我兮人谁与同?
惟公高节兮寰宇其空,百战一死兮伟哉英雄。
呜呼我公兮斯酒斯酌,我魂我魂兮惟公是托。
我子我子娇且痴,去往存殁兮予莫汝知。
汝既死兮骨当朽,汝苟活兮终来归。
呜呼汝长兮毋我议,父不慈兮时不利。
鸩兮鸩兮置汝已十年,汝不违兮汝心斯坚。
用汝今日兮人谁我冤,一觞进汝兮神魂妥然。
呜呼鸩兮果不我误,骨速朽兮肉速腐。
王翰,字用文,乃河西唐兀氏,又名那木罕(据钱谦益等人考证,王翰先祖是宋朝的山东汉人,后陷于西夏,就成为“唐兀人”,再后又同化于蒙古,连王翰的父亲也叫“也先不花”这样的蒙古名字)。
可以确定的是,王翰家族在元朝是被当作色目人看待的,所以他对元朝的感情非常深厚。
与伯颜子中相同的是,王翰因文才被元朝方面大将陈友定赏识,长期在幕府中做事,并获授潮州路总管。
朱元璋灭陈友定后,王翰曾效仿南宋末期的一些遗臣,远遁交趾和占城等地。在四处躲避的惊惶与岑寂生活中,王翰作有《夜雨》一诗:
官舍人稀夜雨初,疏灯相对竟何如?
乾坤迢递干戈满,烟火萧条里社虚。
报国每惭孙武策,匡时空草贾生书。
手持汉节归何日,北望神京万里余。
恍然之间,似读杜甫忧国忧民之作,悲沉不能自抑。
由于长年追随陈友定,王翰成为朱明王朝“黑名单”上的人物。洪武十一年(1378年),王翰行踪暴露,当地官府来人,要征他入朝。
自知再难逃离明朝网罗,王翰把年方数岁的儿子托付给朋友后,饮酒赋诗,慷慨流涕,大叫:“烈女岂可再嫁!”随后他北向拜舞(表示尽忠元廷),引刀自尽,终年四十六岁。
王翰诗文存世不是很多,但内容凄婉,又多是感怀故国之篇。即使是春暖花开季节,诗人眼中,仍旧是萧悲世界。境由心生,情自心来:
故国栖迟去路难,园林此日又冬残。
天涯往事书难寄,客里新愁泪未干。
腊雪渐随芳草变,东风犹笑布袍单。
堤边杨柳开青眼,肯傍梅花共岁寒。
(《立春日有感》)
作者以傲洁梅花自比,在抒发痛苦的同时更坚定了自己报国尽忠的信念。
通读王翰诗歌,笔者更喜其空灵萧散之作,觉得此类诗艺术成就极高,直蹈唐人意境,如《晚宿杨隑舟中怀鲁客》:
萤度星依草,鹤来霜满汀。
故人不可见,天际乱青山。
“江山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樊执敬、泰不华、余阙、王翰、伯颜子中,无论他们是汉人、党项人、回族人,还是钦察人,在儒家忠孝仁义理念的教化下,面对乱世,即使是无力回天,他们仍旧坚持人间纲常大伦,以自己殷红的鲜血,写就一首首灿烂诗篇,幻化为中华辽阔夜空中熠熠闪烁的星辰。
有关元:铁血、杀戮与融合的文章
经济方面,元朝的破坏可谓“罄竹难书”。北方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最为悲惨。在中国南方,除大量人口被掳掠卖到北方做奴隶以外,当地汉族人民还要忍受与元朝上层相勾结的汉族“功臣”或投附地主的压迫。在这种情况下,自耕农的破产与逃亡,成为元代社会的常态。老皇帝忽必烈死后,元朝的通货膨胀一天比一天加剧。元朝的崩溃,很大程度上也源自这小小的片纸钞币。施行如此残暴而无人性的统治,元朝的灭亡就成为必然。......
2023-09-30
元武宗当皇帝后,与弟弟元仁宗讲好是兄终弟及,但又约定说,元仁宗“万岁”后,应该把帝位再转给自己的儿子。泰定帝即位后,他对元武宗的儿子其实很不错,把图帖睦尔迁居建康,封为“怀王”。九月十三日,身在大都的图帖睦尔即位,改元“天历”,是为元文宗。元文宗担心这位大臣有个好歹,派人送御酒赏赐,并劝......
2023-09-30
元成宗皇后卜鲁罕当然不希望以前种下过过节的海山兄弟继位,她与中书左丞相阿忽台想拥立元成宗的一个堂弟阿难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山兄弟夺得帝位后,说婶娘元成宗皇后卜鲁罕本性淫邪并将其杀于东安州。由于元成宗多病,卜鲁罕居中摄事,与丞相哈剌哈孙关系融洽。汉族大臣田忠良和何玮立即表示反对。......
2023-09-30
并不顺利的继位 元成宗之立忽必烈死时,其太子真金于九年前已经病死。元朝皇位继承如此周折,与蒙古人立储制度的不完善有关。一位老臣当日与忽必烈打猎,知道皇上意中所属,私下一番“调查”后,上报说那姑娘仍未嫁人。入宫后,阔阔真深得忽必烈夫妇欢心。小事积成山,老皇帝夫妇不停地称道她是“贤德媳妇”。为使公公消气,阔阔真命宫人立即撤换掉那床大金褥子。据崔彧自己讲,这块玉玺得自“太师国王”木华黎的一个曾孙世......
2023-09-30
在元朝,关汉卿虽然是汉人,是“知识分子”,他毕竟还不是社会最底层,他属于元代社会的第三等人“北人”。比起第四等人“南人”以及江南的“知识分子”,他的境遇要好得多。元朝大一统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赤裸裸的民族分类政策。元朝的民族压迫,十分残酷。蒙古人打死汉人,一般就罚数下杖刑或出兵役抵罪。反之,如果汉人打死蒙古人,根本不问原因,一律处死抵罪,并没收家产交予蒙古人处理。......
2023-09-30
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所有关于元朝的历史作品中,无论是教授学者的“正史”,还是影视编剧的“戏说”,大多数篇幅,皆是描绘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这一时期的元朝征服史。可惜的是,民族压迫这一致命的症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元帝国的结局一定是个巨大的历史废墟。郭守敬的《授时历》,是元朝科技的里程碑和总代表。在文学艺术领域内,中国戏剧无论是创作质量还是思想内容,在元朝都臻至巅峰状态。......
2023-09-30
为了报复同张士诚等人争斗时吴地地主阶层的政治偏向,朱元璋在向江南加赋的同时,强制迁出几乎所有的吴中富户,这种变相的流放,实际上是对“富人阶级”的真正惩罚。推而广之,朱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海禁,不遗余力地打击商业活动。这些已经归顺的文豪们,仍旧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沙石泥砾一起成为明帝国奠基的堆砌物,抱恨泉壤。食俸捞银五年,先后因父母逝世守孝回乡。......
2023-09-30
少年帝王少年臣 元英宗、拜住的政治改革元英宗硕德八剌,乃元仁宗嫡长子。趁元英宗未正式即位,铁木迭儿对政敌进行疯狂的报复。1320年4月,硕德八剌正式即帝位,时年十八岁。可以说,元英宗是元朝第一个熟谙汉语和儒家文化的大有为帝王,倘使他能活上十年、二十年,其功业或许与先前的北魏孝文帝和此后的康熙帝不相上下。虽如此,铁木迭儿的三子、翰林侍讲学士锁南由于自小伺候元英宗读书,当时被免予处分。......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