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器物纹饰与造型及时尚特点

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器物纹饰与造型及时尚特点

【摘要】:器物纹饰与造型,系秦至蜀汉间艺术装饰的重要内容之一。一镜往往用多种纹饰共同构成图案。这一时期还在部分铜器上铸造立体鸟禽动植物,以装饰器物。陶器多有纹饰,素面的较少。斜方格纹,多饰于陶罐、甑的肩腹部。图10-31青川出土秦漆鸱鸮壶器物的造型方面,把器物的某一部分动物化,是当时的一种时尚。在秦至西汉期间,龙的形象曾被绘在漆器上,被简化在铜器纹饰中,或被铸为铜蚕的提梁,其基本特征是无翅、无足、无爪。

器物纹饰与造型,系秦至蜀汉间艺术装饰的重要内容之一。

图10-29 涪陵小田溪秦墓出土兽头饰件

秦统治期间,铜器制造十分发达,常见的铜器纹饰有:云纹、云气纹、金银错云气纹、卷云纹、雷纹、三角雷纹、勾连雷纹、饕餮纹、蟠虺纹、叶纹、卷叶纹、花蒂纹、花纹、虎纹、漩涡纹、辫索纹、弦纹、粟纹、几何形曲折纹等。各种容器常以铺首衔环。铜镜纹饰有:弦纹、环纹、羽毛纹、鳞纹、云雷纹、蜗纹、三角形雷纹等。一镜往往用多种纹饰共同构成图案。在涪陵小田溪土坑墓中,曾出土镂空(透雕式)双龙纹铜镜。这一时期的铜器上,还有许多“巴蜀符号”。陶器纹饰较简单,常见的有凹弦纹、凸弦纹、绳纹、网纹、瓦纹。

西汉时期的铜器以生活用具为主,常见纹饰有:铺首衔环、凸弦纹、凹弦纹、四叶纹等。其中,铜镜纹饰有蟠螭纹、羽状纹、横方格纹、弦纹、草叶纹、螭纹、乳纹、联弦纹、三螭纹、连弧纹。陶器有附加绳索纹、凹弦纹、带纹、铺首、栏纹、粗绳纹、细绳纹等。

东汉铜器纹饰较简单,见有连珠纹、云纹、蝙蝠纹、双鱼纹、弦纹等。这一时期还在部分铜器上铸造立体鸟禽动植物,以装饰器物。1975年在阿坝理县曾发现二铜盘,盘上各伫立一铜水鸟,鸟长喙衔鱼,尾部驮一圆钱,鸟长11.5厘米、高6.4厘米[110]。各地出土甚多的摇钱树,也主要是用分别铸造的树干、树枝、树叶、鸟禽、神话人物、神话动物钱币等立体图案铸接而成。这种随葬品只见于西南地区,是汇冶铜技术、艺术、神话、宗教为一体的艺术精品。东汉铜镜纹饰较复杂,有蟠虺纹、蝙蝠纹、乳钉纹、垂角纹、四叶纹等。这一时期的铜镜上,还常见各种铭文,是重要的书法艺术作品。东汉时期陶器多为素面,少数或有锯齿纹、弦纹、窝形纹、斜方格纹。陶俑类已见有施彩者,有白、米、黄、绿四色。一些陶俑,先施白粉,再用朱色勾出线条,与俑型相互配合,增加了立体感和色彩感。东汉晚期出现陶花。

图10-30 会理出土东汉铜鼓花纹细部

蜀汉铜器纹饰见有凸弦纹、斜方格纹、辫索纹、双鱼夹钱纹、花瓣纹、蝉文、蝌蚪纹。蜀汉铜器上往往还有“大吉”、“吉祥”一类祝福之语,也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铁器多为素面,少数也有细斜方格纹、弦纹等。陶器多有纹饰,素面的较少。主要有凹弦纹,多刻画于罐、壶、甑、钵、碗、碟等器的口沿和肩腹部;一般饰一周,有的饰两三周,或在弦纹中填水波纹、方格纹等。绳纹,常饰于釜、甑、罐的底和腹部,以细绳纹为多。斜方格纹,多饰于陶罐、甑的肩腹部。有的在大方格中套小方格,有的在方格中点饰纹。另还有横人字纹、划纹、鱼纹、水波纹、锥刺纹、凸点纹等。时尚用陶花,即把陶坯捏制成花形,装饰陶俑的头、肩部、陶屋;另在一些陶俑额上眉际出现类似佛教的“白毫相。”[111]

在今川西北地区(阿坝州、甘孜州),秦至蜀汉间陶器以素面为主,少数器表经打磨加工,乌黑发亮。常见纹饰有指甲、方格、锥刺、刻画、按抹、划、斜、绳、弦等纹饰。个别陶器上见有彩绘。在大渡河—青衣江流域,这一时期的陶罐上,或饰有羊头纹、牛头纹。在金沙江—雅砻江流域这一时期的陶罐上,往往嵌有成排的铜泡。在新龙、雅江、甘孜吉里龙等地的石棺葬中皆有出土。如新龙谷日出土的一件双耳罐上,双耳上各嵌有三排颗粒铜泡,每排39颗[112]

图10-31 青川出土秦漆鸱鸮壶

器物的造型方面,把器物的某一部分动物化,是当时的一种时尚。如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铜鼎为兽足形,足上部再饰以饕餮纹;铜蚕鸟首形流,三蹄足,肩上有龙形提梁;铜炉,蹄足;带钩,两端均作兽头形,钩身较大的一端为一浮雕兔。青川秦墓出土的铜带钩为蛇头形和鹅头形,漆壶则有鸱鸮形。东汉陶器中有鸟形器盖、蟾蜍形灯座,铜器中有马头形、羊头形、蛇头形带钩等。蜀汉时有蛙式瓷水盂,足为兽蹄形的铁鼎,另还有骨雕小狮等。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崇拜的神物之一。巴蜀地区在秦至蜀汉的文物资料中,多见龙的图案。在秦至西汉期间,龙的形象曾被绘在漆器上,被简化在铜器纹饰中,或被铸为铜蚕的提梁,其基本特征是无翅、无足、无爪。还见有龙形玉佩,龙首回卷,有角,尾上卷。东汉时期出现以盘龙为饰的神山;摇钱树座塑为羊站在狮子上,羊背上骑一人,手握摇钱树的插口部位之形,其下两面各刻有一条龙。东汉晚期及蜀汉时期的一些陶摇钱树座,制为盘龙形,龙张口、露牙、伸舌,口中含珠、头侧立圆孔方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