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汉三国时期巴蜀地区医学发达:针灸术领先全国

秦汉三国时期巴蜀地区医学发达:针灸术领先全国

【摘要】:秦汉三国时期,巴蜀地区医学,特别是针灸术极为发达,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针灸木人制作工艺精致光洁,头、颈、躯干、四肢比例合理。人体体表特征,骨、腱、皮皱、隆起、凹陷,五官、乳、脐等皆表现甚佳。此文物的出土,表明在西蜀,木人经脉系统的文字、木人经脉学说的形成,当早在先秦时期。涪翁将医术传与程高。郭玉总结出“四难”。

秦汉三国时期,巴蜀地区医学,特别是针灸术极为发达,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图10-27 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西汉漆人正面

图10-28 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人体经脉漆俑

1993年春,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发掘的2号西汉文帝、景帝(前179~前141)时期的木椁大墓(编号YSM2)中,出土随葬器物有近千件之多,表明墓主生前应是有相当地位的贵族。后室西北近底部,出土了一件髹黑漆小型木质人形(M2:743),身着数层红色纺织品,胎髹黑漆,裸体直立,左手和右脚残,人体造型比例协调,高28.1厘米。身子上有红漆线的针灸经脉循行径路,遍布全身。这是我国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针灸木人制作工艺精致光洁,头、颈、躯干、四肢比例合理。人体体表特征,骨、腱、皮皱、隆起、凹陷,五官、乳、脐等皆表现甚佳。它是当时传授医术的教具。此文物的出土,表明在西蜀,木人经脉系统的文字、木人经脉学说的形成,当早在先秦时期。该针灸木人经脉路径与中国古医籍中记述的经脉系统除有某些相同、近似之处外,也颇有迥异之处,而自成经脉系统。针灸木人全身标有很多经脉路线,未标明经脉名称。但据《黄帝内经》及《难经》等,可确定木人的经脉系统[106]。木人全身共有19条纵向上下循行的主脉,其中位于身体正中线的有1条。其循行路线与《难经》《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等书所记的督脉基本相同,可称为督脉。木人其他18条纵向循行的主脉,均在身体两侧左右对称分布,每侧各9条。其循行路线与《灵枢·经脉》所记的12经脉中的9条经脉即手三阴脉、手三阳脉及足三阳脉的分布原则上一致,可分别称之为手太阴脉、手少阴脉、手厥阴脉(全称手三阴脉),手太阳脉、手少阳脉、手阳明脉(合称手三阳脉),足太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合称足三阳脉)。以上九脉再加督脉可以总称为针灸木人的十脉系统。针灸木人的十脉系统中,在针灸木人的全部10条本脉中除手太阴脉有支脉2条外,手阳明、手少阳及足太阳三脉各有支脉1条,共计5条支脉。这与先秦古医籍中记载有关十二经(或十一脉)的主脉与支脉来比较,各书所记的主脉与支脉数目分别是:(1)在《足臂十一脉灸经》的全部11条本脉(所谓“其直者”)中只有足太阳及足少阳两支脉(所谓“支”),共计4条支脉,而其他9条本脉均无支脉。(2)在《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全部11条本脉中均无支脉。(3)在《灵枢·经脉》的全部12条本脉中每条经脉各有1~4条支脉不等,共有22条支脉。与针灸木人时代较近的先秦医书中对于十二经脉(或十一脉)流注的记述并不一致。对于同一名称的经脉,不仅其起始部位与终止部位各书有异,而且在向心性流注与远心性流注的方向问题上,甚至有完全相反的主张。针灸木人的九脉,虽无流注方向的标记,但从木人外形上可辨识出的各脉首尾两端部位(即靠近躯体中心部的近心端和位于四肢末梢部的远心端),可以作为进一步考订其流注方向的基础。除了针灸木人的手足阴阳九脉流注方向有各种异说外,木人的督脉流注方向是远心性的[107]

东汉,西蜀地区的针灸术更有长足发展,名扬全国。在上述经脉漆人出土的涪水边,东汉时期曾产生过三代师传的著名针灸大家,即涪翁—程高—郭玉。

当时有一老父,常垂钓涪水(今涪江)边,真实姓名失传,号涪翁,乞食于民间,遇病人总会出手相救,最拿手的便是针灸和砭石,常常是一针见效。涪翁还著有《针经》《诊脉法》二书传世。

程高,寻找涪翁多年,拜其为师。涪翁将医术传与程高。程高隐迹不仕。

广汉郡雒人郭玉,少年时便拜程高为师,学得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即辨别三阴三阳的脉象,研究用阴阳变化来诊断治疗的方法。和帝时期(89~105),郭玉被征入朝廷,任太医丞,以针灸见长。郭玉还擅诊脉。一次,皇上想试试郭玉,让他给宫女诊脉,又在宫中找了一个手像女人的男子,让他混在宫女中。他们都在幕后伸出手让郭玉来诊。郭玉依次把脉后,抓住那个男子的手说,脉有阴阳之分,此人的脉象异常,不像女人。据说,他的病人若是贫贱者,则很快见效,若是贵人则见效缓或者不见效[108]。一次,皇帝让生病的贵人换上普通百姓的服装,叫郭玉到一个简陋的住处去给他治疗,结果,郭玉手到病除。为何有如此差异呢?郭玉总结出“四难”。他说:给尊贵的人看病,由于他们地位高贵,我经常会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为他们治疗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自作主张而不信任医生,这是一难;他们经常忽视对身体的悉心保养,这是二难;他们身体羸弱,不能承受药力,这是三难;他们又贪图安逸,不思劳作,这是四难。因为这四难,我在给他们治病的时候缩手缩脚,不敢大胆治疗,且怕治疗不好引致自身的灾祸,所以治疗的时候比较保守,也影响了疗效。

至迟在东汉时期,巴蜀地区已普遍使用膏药。《后汉书·方术列传》载广汉新都人段翳所制膏药,有打斗创伤,一贴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