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巴蜀地区文字学的发展与影响力-秦汉三国时期的巨变与初兴

巴蜀地区文字学的发展与影响力-秦汉三国时期的巨变与初兴

【摘要】:秦汉三国时期,是巴蜀地区语言文字发生巨变的时代,也是该地区语言文字学初兴的时代。两汉时期,巴蜀地区文字学,即“小学”初步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司马相如也是颇有影响的文字学家,其《凡将篇》影响甚大。特别是所著《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更为小学名著。该书体例构架近似《尔雅》,汇集各地同义词语文字,统一诠释,注明流行地区,是研究汉代语言文字、音韵词义的重要著作。

秦汉三国时期,是巴蜀地区语言文字发生巨变的时代,也是该地区语言文字学初兴的时代。

两汉时期,巴蜀地区文字学,即“小学”初步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西汉犍为郡一位文学卒史,名叫舍人的[105],首先为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作注,古人称为《〈尔雅〉犍为舍人注》,三卷。整部注文已佚,清人有辑本。从辑文看,舍人对《尔雅》作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早期较为古朴的词义,作了简明的注释,对汉初以来诸学人所作解释、增补、附会、穿凿之词,也作了必要的考辨,是研究《尔雅》和我国文字学的重要著作。

司马相如也是颇有影响的文字学家,其《凡将篇》影响甚大。《汉书·艺文志》说:“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其用字,有出于《三仓》五十五章三千三百字之外者。其书至唐仍存。汉代文字学家史游甚赞此书,他在撰写《急就篇》原序时曾谈道:“逮至炎汉,司马相如作《凡将篇》,俾效书写,多所载述,务适时要,史游景慕,拟而广之。元成之间,列于秘府,虽复文非清靡,义阙经纶,至于包括品类,错综古今,详其意趣,实有可观者焉。然而时代迁革,亟经丧乱,传写湮讹,避讳改易,渐就芜舛,莫能厘正,少者阙而不备,多者妄有增益……”《四库全书总目》卷41说:“陆羽《茶经》所引司马相如《凡将篇》,亦以韵语成句,知古小学之书,其体如是。”卷115又说:“多引古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一条,三十八字,为他书所无。”

西汉晚期扬雄早年曾师从当时著名的语言学大师林闾,于小学极有造诣,先后完成《训纂篇》。该书在《苍颉》基础上,并易《苍颉》中重复字,共89章,系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小学著作。特别是所著《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更为小学名著。《方言》,15卷(今本13卷),为其入京后利用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各地方言资料,经过长达27年的积累、草拟、修改,才最终完成。该书体例构架近似《尔雅》,汇集各地同义词语文字,统一诠释,注明流行地区,是研究汉代语言文字、音韵词义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