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巴蜀音乐舞蹈的普及及影响

巴蜀音乐舞蹈的普及及影响

【摘要】:《巴渝舞》的曲名,东汉应劭《风俗通》说有“曲四篇,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台》、四曰《行辞》”。秦汉三国间,巴蜀地区的音乐人才不见专门记载,一些懂音乐或与音乐舞蹈有关的人,散见于史籍之中。司马相如以文学著名,并非专操音乐,但却能以弹琴表述爱情。可见他们于音乐皆有高深造诣。这些反映出当时蜀中音乐的普及程度及普及对象。汉代巴蜀音乐舞蹈,还大量吸收外地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的成分,显得绚丽多彩。

秦至蜀汉,巴蜀主要以一些地方舞曲而闻名。川东北地区的人,勇健好歌舞,在助高祖打天下时,且战且舞,高祖得天下后命乐官学习排演其舞曲,并命名为《巴渝舞》,重大节日或宴请各国使节时,在宫廷中演出。该舞曲系一种集体舞曲,有专人领唱,大部队合唱,合唱者手持“牟弩”、“干戚”,且唱且舞,“千人倡,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震波”。该舞曲还以皮鼓、木鼓和铜鼓伴奏。《汉书·礼乐志》规定“《巴渝》鼓员,三十六人”,是朝廷中的正规演出情况,民间演奏,鼓员或多或少,当视实际需要而定。《巴渝舞》的曲名,东汉应劭《风俗通》说有“曲四篇,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台》、四曰《行辞》”。其歌词未能保留,应劭当时就说“其辞最古,莫晓句读”,当系用人土语演唱。曹魏建国后,曹丕曾命文学家王粲改制《巴渝舞》,以歌颂魏德。迄至唐代,宫廷中仍保留着《巴渝舞》曲名,可见其影响。

秦汉三国间,巴蜀地区的音乐人才不见专门记载,一些懂音乐或与音乐舞蹈有关的人,散见于史籍之中。司马相如以文学著名,并非专操音乐,但却能以弹琴表述爱情。卓文君亦非专攻音乐,但却能隔窗听懂琴音。可见他们于音乐皆有高深造诣。王褒系著名文学家,却能“作《中和》《乐职》《宣布》诗”,供他人“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这些反映出当时蜀中音乐的普及程度及普及对象。

当时流行的乐器有:

于:此器一般认为是巴人的乐器,多发现于川鄂湘黔交界地区,上限可达春秋,下限一般迄于汉代。出土时多为单件,表明它是一种单独演奏的乐器。涪陵小田溪土坑墓出有于一件。另据金石资料记载,万县、涪陵在清代都曾有出土。秦汉时期,四川各地仍普遍使用于。楚地于,主要用以伴鼓,多作为军乐,在战争中指挥进退。《周礼·地官·鼓人》有“以金和鼓”的说法。但从云南晋宁石寨山贮贝器上敲击于的场面看,西南地区此器也多用于宗教仪式等活动。此器音响效果洪亮幽远,声震数里。

编钟 涪陵小田溪秦墓一号墓出土有编钟一套14件,重量从2700克递减至475克,高度从27.5厘米递减至14.6厘米。各钟的舞、鼓、篆等部分都有精美的花纹,其中8钟有错金纹饰;二号墓出土1件。一同出土的还有编钟插销,编钟架上的兽头饰件。

图10-23 涪陵小田溪M1出土秦治巴蜀时期铜编钟一套

钲 涪陵小田溪秦墓出土铜钲两件。

箫 四川汉墓中发现的吹箫俑甚多。在合川沙坪东汉画像石墓中,曾发现伸出壁外13厘米的浮雕吹箫俑(高46厘米)[94]。汉墓中常见吹箫俑的箫下置一陶钵或一羽觞等,表明当时演奏箫时,常用一容器盛水置于箫下以加强共鸣。

鼓 各地东汉崖墓中多出土击鼓俑。

铜鼓 巴蜀南部“南夷”系统民族多用此器。诸葛亮“南征”后,有人又称其为“诸葛鼓”。

拍乐俑 忠县蜀汉崖墓中曾出土拍乐女俑,左手执圆形乐器于膝上,右手欲拍。

笛 成都天回镇崖墓中曾发现吹笛俑残片。

竽 成都天回镇东汉崖墓中曾发现吹竽俑。

笙 彰明佛儿崖东汉崖墓中曾出土抱笙俑[95]

琴 此乐器不见于四川土著文化系统,或系由中原关中传入。至迟在西汉中期,在风雅之士中已普及琴。四川汉墓中出土抚琴俑、听琴俑甚多。成都天回镇崖墓中曾出土明器陶琴一件,长42厘米,左端有一圆弦柱,中有六小钮[96]

在四川长宁“七个洞”东汉石棺上刻有一副“乐舞图”,有弹琴者,有击鼓者,有弄乐者及身着长裙跳舞者,旁还有三武士侍立拱卫[97],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官吏豪族赏乐观舞的场面。

四川各地出土东汉中、晚期说唱俑甚多,其形态并不完全一致,皆作滑稽的说唱态。系一人单独表演,边击小鼓边说唱。毫无疑问,他们是后世评书艺人的前身。这一大批艺人的出现,与当时豪族经济在西蜀特别发达有关。

图10-24 叠案鼓舞画像砖

盘舞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尚不清楚。在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早期墓中,曾出土双人盘舞铜扣饰[98],系我国盘舞最早资料。这种舞蹈,约在西汉中、晚期便传入四川。彭州出土的一方东汉画像砖上有盘舞表演形象:地上倒置六盘,一女伎在盘间两小鼓上起舞表演。

博是现代象棋的前身,春秋战国在中原等地区已开始流行。秦入巴蜀后博戏传入,以后渐为巴蜀常见的娱乐方式之一。如有关博的画像石,在四川新津保子山、成都、郫县、宜宾都有发现,有关博的画像砖,在新津、彭州、大邑、新都、成都等地也大量发现。从其分布范围和出土墓葬的级别、规模看,当时巴蜀地区的博戏似主要流行于汉族之中,以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川西平原为常见,在中、上层人士中尤为流行。一般认为它是一种较高雅的娱乐。故在时人的想象中,仙人也多喜爱并参加这种活动。从上述有关资料看,当时的博由局、棋、箸组成。局即棋盘,用一块长方形木板制成,或有矮底足,局上有十二条曲道。棋子一般为十二颗,或六黑六白,或六红六黑;一方六颗中或一大五小。箸,形似细长的竹筷。当时巴蜀地区的博戏,主要是投六箸的博,简称六博,投箸行棋。

汉代巴蜀音乐舞蹈,还大量吸收外地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的成分,显得绚丽多彩。如在新都发现的“骆驼建鼓”汉代画像砖是从西北或西域地区引进的一种民乐。在许多画像砖、画像石上常见案上倒立等杂技节目,亦是从西北地区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