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喜好围棋的文人士大夫多起来,他们经常弈棋,推动了围棋的发展,而且出现了论述围棋的弈论和描写围棋的赋。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撰写的《弈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围棋理论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围棋的文化内涵、价值和作用。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马融认为围棋与兵法有相通之处。......
2023-11-21
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蜀中人物品题盛行。这有多种原因,从历史看,此俗首先与汉代长期实行的“察举”用人制有关。品题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察举用人。察举制的执行情况,又为品题导向。
辞官最为品题所重。在品题之风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敢于拒绝官府的征召、任命,或拒绝接受官府给予的荣誉。凡此种种,都会引起周围人们尤其是在社会上担任品评主角的名士的高度注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品评之风、名士与官府之间的矛盾。为适应此风,一些人着眼远处,坐作身价,多次拒绝官府衙门的征召任命。如:
秦宓,少有才学,州郡辟命,辄称疾不往,刘焉、刘璋父子治蜀时,多次请他出仕,他仍不出。刘备入蜀后,又再次请他出山,他才出来担任了从事祭酒[61]。
刘巴,少知名,荆州牧刘表举茂才,不就[62]。
杨虑,少有德行,为江南冠冕,州郡礼召,诸公辟请,皆不能屈[63]。
杜微,少年时代受学于蜀地著名学者任安,刘璋时辟为从事,以病为由辞官。刘备定蜀之初,杜装聋不出门。诸葛亮执政后,任他为主簿,他又再三推辞。官府亲自派车接他,诸葛亮亲自上门与他说了好半天,他才同意做个谏议大夫[64]。
周舒,少学于广汉杨厚,名亚董扶、任安,数被征,终不诣[65]。
当时似乎有这种规律:每辞官一次,在社会上的名气就升一节。故许多人以辞官为手段,来捞取更大的名气。也确有人终生不仕,名气就超过一般了。品题之风何以如此重视辞官呢?这主要与东汉晚期宦官专政,外戚争权,政治腐败,一般官员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极坏这一特殊背景有关。另外也与当时各地政府、各种集团急于招纳名士、人才的政策有关。
学行为品题所尊。与东汉中期相比,三国的人物品题将学行,即其学业和行为道德明显作为了重点。这也是战乱时期名士及其人物品题受到特别重视的主要原因所在。现举数例:
王商,以才学称,声闻著于州里,刘璋辟为治中从事[66]。
张裔,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为蜀中著名学者,刘璋时作为鱼复县长,刘备时用为巴郡太守等[67]。
五梁,以儒学节操称[68]。
杜琼,少受学于任安,精究安术,刘璋辟为从事,刘备用为议曹从事、太常等[69]。
尹默,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精于《左传》,刘备执蜀后用为劝学从事[70]。
谯周,青少年时期便耽古笃学,诵读典籍,欣然独笑,忘寝废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而不以留意。诸葛亮召为劝学从事[71]。
姜维,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仕郡为上计掾,州辟为从事[72]。
何宗,从广汉任安学,名气超过杜琼,刘璋时为犍为太守,刘备时为从事祭酒、大鸿胪等[73]。
孝为品题所敬。“孝”一直为历代品题所重。在东汉末至三国的大战乱中,人物品题中“孝”的分量较西汉、东汉早中期有明显的削弱,但仍是重要内容。兹略举数例:
杨洪:事继母至孝[74]。
李密:事祖母以孝闻[75]。
蜀汉一直推行削弱、限制当地世家大族的政策,大力倡忠,当然也不反对孝。
陈寿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有些细节方面,却做得不够好。《晋书·陈寿传》说:陈寿……遭父丧,有疾,使婢制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守孝期间,用婢女制药丸,被视为一个很大的污点。
侠、义为品题所崇。义是传统儒家观念倡导,同时又是民间百姓普遍赞颂的一种美德。义发展到极端便是侠。侠义一直是历代人物品题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国战乱时期,传统的忠君观念受到了严重挑战,侠义却有所发扬光大。此略举数例:
关羽,于中平元年(184)投到刘备旗下,与刘备、张飞建立起了亲若兄弟的关系。建安五年(200),刘备攻占徐州,曹操率大军来攻,刘备大败,只身逃出,关羽为保护刘备妻子被俘。曹操待关羽“礼之甚厚”,极为亲近,想尽各种办法拉拢他。关羽仍不忘旧主,为曹立功后即回到了正处困境的刘备身边。曹操一生以权谋欺诈著称,也被关羽的义行感动。关羽成为我国历史上“义”的典范。
综合评价。如:
诸葛亮,卧龙、伏龙[76]。
庞统,凤雏[77]。
五常:马良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谚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78]。
四英:蜀汉时蜀人称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79]。
这种将几个人合在一起品评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历代所承。
品题的其他内容。三国时期,相学已相当发达。那些符合相学标准的大官相、大福相,尤其是那些被相学大家或大名士看中的最有前途的青少年,成名最快。如刘备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被视为大贵相。这个长相,被周瑜称为枭雄之姿,并认定是“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建议孙权一定要加以防范[80]。
当时的评议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天下名士”充当人物品题的权威,由其一人说了算。如东汉时成都人柳宗(宇伯骞)为州郡右职,务在进贤,州里为谚曰,“得黄金一笥,不如为伯骞所识”。许劭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的大名士,以善于品题、发现人才闻名于世。许靖与许劭是族兄弟,也以善于品题人物著名。在董卓秉政期间,当时担任吏部尚书的周毖便经常与许靖一同商议,当时他对人的品题,甚至能“进退天下之士”[81]。二是“公议”,由若干士大夫达成相近的看法,或据其品行形成某种共识,这在乡党、县城、郡国、京城等都有,在各级学校,特别是太学中更为流行。就其作用言,前者甚至于超过后者。三是由周围人,包括自己的属下、邻居、朋友或敌人等,逐渐形成的看法评价。
王连,刘璋时入蜀,为梓潼县令,刘备时为什邡、广都县令和司盐校尉、蜀郡太守等,在蜀汉政权中也以善于品评、选用人才闻名。他选拔的许多下属皆至大官。
在蜀汉,最有影响的一批名士主要是外地人,且以荆楚人士为主;巴蜀本地人所占的比例较小,且其与当地豪族的联系也少。
名士不仅品题已有一定知名度或有一定身份的人物,更重要的是要在尚不知名的小人物中发现人才,这才能显出独具慧眼。一些大名士还为年轻有为的被品题者指路。有的名士则直接向各级官府或割据首脑推荐人才。官府、首脑对名士推荐的人才,一般都另眼相看,尽量录用。如徐庶、司马德操先后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在徐州时,大名士郑玄向他推荐孙乾,刘备即用乾为从事[82]。庞统初投刘备时,刘备先不了解他的情况,只让他代理一个县令,不久即因其“不治”,即未能处理好日常事务将其免官。后来,鲁肃、诸葛亮等皆出面推荐庞统,刘备即“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不久便让他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许靖是董卓之乱后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名士之一。刘备取蜀围成都时,许靖当时是刘璋属下的蜀郡太守,却准备翻墙出城投降。刘备取蜀后,有些看不起他。法正劝道: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让远近的人都知道您敬才。刘备这才“厚待靖”,用他为太傅、司徒[83]。刘备这是惧于天下名士的品题,才违心地用了许靖。
刘备执蜀后,虽也大量使用名士,但并没把文人当一回事,从心里瞧不起士大夫。这从他处理许、胡间矛盾的方法便可看出。当时学士许慈、胡潜矜己妒彼,形于声色,各自有的书籍,都不互借,并经常在各种场合互相攻击,闹得不可开交。刘备便让宫中戏班子扮演成此二人,将其相互攻击的情景再加工、激烈化,排练成戏剧,在宫中演出,以图哈哈一笑[84]。与其他集团一样,蜀汉统治者也容不下敢于直言的名士。孟光,是蜀汉政权中老资格的学者、名士,刘备执蜀后即拜为议郎,但因其爱品题权势者,爱揭其痛痒之处,无所顾忌,一贯“直言无所回避”,不仅老升不上去,最后还因他多言被免官[85]。来敏,也是蜀汉政权中老资格的学者、名士,亦因其平常言语、品题人物不慎,多次被免官,三起三落[86]。刘备也杀过一些名士。蜀郡名士张裕同时又是著名的占候家,刘璋时被用为从事。刘备初入蜀时一次与刘璋相见,张裕作陪。会见时,刘备首先嘲笑张裕的胡须太“绕”,张裕当即回击,嘲笑刘备不长须。刘备执蜀后,在准备进取汉中时,张裕曾劝谏“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结果刘备夺得了汉中。不久,张裕又私下对人讲,“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虽然这些说法后来被证明大体是对的,但刘备却将其抓来杀了。当时诸葛亮曾试图阻止此事,未能成功[87]。土著名士彭羕,一直深感怀才不遇。在刘璋时仅当了一名书佐,又因受谤被钳为徒隶。刘备用他为治中从事。他得势后,仍任意品题人物等,显得过于得意,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不久,他被调外任江阳太守。他有些生气,一时冲动,竟去与马超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即把他告了。彭羕被收付有司,诛死[88]。
刘禅接位、诸葛亮执政后,于建兴二年(224)“选迎皆妙简旧德”,征辟蜀中有名的几位老年学者、同时也是颇有影响的名士出山。如任董扶为别驾、任五梁为功曹、任杜微为主簿。当时杜微已确实耳聋,并再三推辞,诸葛亮便作笔谈,请他一定要出山[89]。诸葛亮这举动,显然主要是着眼于影响。
从当时人物品题所推崇的标准看,它是传统儒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与三国集团上层所奉行的那种权诈、计谋颇有不同,它从另一侧面,即“传统性”与“群众性”方面,展现了三国文化的又一特色。从当时品题的主要内容看,它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舆论监督、社会导向、下情上达、整合社会的功能。
与东汉早、中期相比,三国时期的人物品题,有一些明显的变化。第一,特别重视辞官行为,这与当时政治腐败,官员在老百姓特别是在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很低、形象很坏有关。第二,更重视学行,这与战乱之际更重视真才实学有关。第三,传统的儒家观点,如忠、孝、侠、义等,仍是人物品评的重要标准。这反映出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即使在战乱中也能延续[90]。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东汉时期,喜好围棋的文人士大夫多起来,他们经常弈棋,推动了围棋的发展,而且出现了论述围棋的弈论和描写围棋的赋。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撰写的《弈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围棋理论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围棋的文化内涵、价值和作用。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马融认为围棋与兵法有相通之处。......
2023-11-21
秦入蜀后,一度较活跃的丹、犁二部便是笮都人。东汉永平年间,益州刺史朱辅,加强了对这一区域的统治,又“宣传汉德,威怀远夷”,致使活动在“徼外”的白狼、盘木、唐菆等百多个部落、数十万人主动内属,要求接受汉政府的领导。东汉在这一带设置汉嘉县,包含着汉人与嘉良共处之意。......
2023-09-30
6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皇权旁落,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统治日趋腐朽。直至东汉末年,黄巾军大起义之时,东汉政府为镇压黄巾军才赦免党人,以团结内部,共同抗拒农民起义军。因起义军头裹黄巾,故此次起义被称为“黄巾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张梁分别称地公、人公将军,他们是黄巾起义的主要领导者。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其历史意义深远。......
2023-12-03
宝钗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根据现实利害做出果断的行动。与宝钗相比,史湘云在精神方面的才情更多,她所流露的,主要是精神世界的潇洒风度。宝钗提出名义上还是湘云做东,但由她来具体操办,搞一个螃蟹宴。宝钗的高明方法,湘云永远是难以企及的。这体现在“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潇洒风度和她高超的诗才上。既有男子汉的豪气,又有坦率直爽、随心所欲的风度。......
2023-11-27
传统文化中侠义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有情有义。[5]不过,柳湘莲的“侠”更像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比蒋玉菡更为狂放,更具男儿血性。这个情节充分表现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同时也是柳湘莲豪爽磊落性格的集中体现。蒋玉菡的侠举主要表现在对宝玉的情义上。......
2023-11-27
在济南地区的北朝至隋唐佛教石窟造像中,菩萨像主要是作为佛的夹侍出现的,且多为立像。以菩萨作为主像供养的龛例为数较少,以玉函山一处最值得注意。下面将夹侍菩萨和作为主像供养的菩萨,分成P1立、P1坐、P2立、P2坐四种类型,并依据菩萨服饰的变化分式叙述其演变。两尊菩萨皆立于佛像的右侧,帔帛自肩部斜垂至背后,其下端出若干尖角,裙裾下角在双足之上作八字形外分,腕有镯,手中执物不详。......
2023-07-22
于是,巴尔波亚成了尼库埃斯这个不走运的总督所率军队残部唯一的领导者。他的手下仅有300名水兵和士兵,在这些人中有一半身体还算健康,他带领这支不大的部队开始对巴拿马的腹地展开征服活动。这时,有消息说,西班牙政府把他对待合法总督尼库埃斯的行动视为反对国王政权的一次暴乱。......
2023-07-23
单体石造像的材料很多,但有纪年的相对较少。宣武、孝明之后的北魏晚期单体石造像,以发现于青州西王孔庄、现藏山东省博物馆的正光六年张宝珠造像较有代表性(图3)。[27]图4天平三年智明造像(笔者绘)图5武定三年士继叔造像(笔者绘)北齐至北周时期的单体石造像可分为前后两期。......
2023-0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