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教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道教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摘要】:图10-8鹤鸣山张道陵像在道家思想、原始巫术和“巴蜀文化”的长期孕育下,东汉时期,在西蜀诞生了我国最重要的土著宗教——道教。张陵自称“天师”,为最高教主,在每个教区设治头大祭酒、祭酒、奸令、鬼吏等,统帅教徒“鬼卒”、“鬼兵”。部分地区,正一道还率领教徒打富济贫,将豪族地主的财产、田地等分给教徒耕种。从其自称老子后裔的情况看,也应与早期道教有关。

图10-8 鹤鸣山张道陵像

道家思想、原始巫术和“巴蜀文化”的长期孕育下,东汉时期,在西蜀诞生了我国最重要的土著宗教——道教。当时它自称“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又称“天师道”,因该教崇拜五方星斗及入道者需交五斗米,又俗称“五斗米道”;官府则称其为“米巫”、“米道”、“米贼”、“鬼道”等。正一道是我国早期道教的一个大派,它曾为外地道教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奠定了教义,输送了骨干。

道教创始人张陵(又名张道陵,或称张天师、正一真人、祖天师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明帝时曾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县令。汉顺帝时,因厌恶当时的腐败政治,痛恨豪族经济,毅然率家人弟子等到西蜀鹤鸣山(今属大邑县)修道。他在道家学说、原始巫术和传统的“巴蜀文化”的基础上,奉我国早期道家代表老子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又著《灵宝》、《天官章本》、《黄书》等道书24篇,创建了正一道的道书、教义、教仪和教规,通过教授教义、施法、教武等途径发展了一大批骨干,一时名震西蜀。当时在豪族经济的支配下,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打击,在经济生活中遭到盘剥压榨,便纷纷赴鹤鸣山拜师学道。于是,张陵把弟子们按地区分为二十四治:

在当时蜀郡内有阳平山治(今彭州九陇,传张衡逝于此地,又称“嗣师治”)、鹿堂山治(今绵竹)、鹤鸣山治(今大邑)、漓沅山治(今彭州九陇)、葛山治(今彭州九陇)、玉局治(成都南门)、主簿治(今蒲江);

在当时广汉郡内有庚除山治(今绵竹县西)、秦中治(今德阳市城区东)、真多治(今金堂地)、昌利治(今金堂地)、隶上治(今德阳市城区东);

在犍为郡内有涌泉山治(今遂宁)、稠梗治(今新津)、北平治(今彭山县)、本竹治(今新津)、平盖治(今新津)、平冈治(今新津);

在越嶲郡内有蒙秦治;

在巴西郡内有云台山治(今苍溪);

汉中郡内有浕口治、后城山治、公慕治;

在京城洛阳为北邙山治。

这二十四治实际上是二十四个教区。其中以阳平、鹿堂、鹤鸣三治最重要,阳平治最大。教区与行政区域相结合:

巴郡教区,以张修为首领;

汉中郡教区,以张鲁为首领;

犍为郡教区,以张普为首领,后继者为陈瑞;

广汉郡教区、蜀郡教区,以马相、赵祗为首领。

总的看来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以西蜀最集中,次为汉中地区。张陵自称“天师”,为最高教主,在每个教区设治头大祭酒、祭酒、奸令、鬼吏等,统帅教徒“鬼卒”、“鬼兵”。凡入教者,交五斗米,参加其活动,即可受到正一道组织的保护。

这在当时那种豪族势力横行乡里,官吏军队鱼肉百姓,匪盗随时骚扰,日常生活毫无安全保障的背景下,对一般百姓确有吸引力。当时百姓多以“户”为单位,集体参加正一道。仅在张陵时期,已“弟子户至数万”。部分地区,正一道还率领教徒打富济贫,将豪族地主的财产、田地等分给教徒耕种。如顺帝末年(公元144年前后),巴郡人服直,聚众起义,自称“天王”。从其自称“天王”的情况看,应与早期道教有关;桓帝永兴二年(154),蜀郡李伯在山区自称老子后裔,组织一批农民欲举行武装起义,被政府捕杀。从其自称老子后裔的情况看,也应与早期道教有关。四川芦山东汉《樊敏碑》说“季汉不祥,米巫凶虐,陷附者众”。“鬼卒”家人的红白喜事等都可受到宗教组织的关注和支持。

《隶续》卷3载《米巫祭酒张普题字》:

熹平二年三月一日,天表鬼兵胡九,(阙二字)仙历道成,玄施延命,道正一元,布于伯气。定召祭酒张普,萌(盟)生赵广、王盛、黄长、杨奉等,计分谕受《微经》十二卷。祭酒约施天师道,法无极耳。[24]

该文说:天师道的“鬼兵”胡九死了,祭酒张普亲率“萌生”赵广、王盛、黄长、杨奉等为其施法。

“鬼卒”及其家人病了,则令其思过,写出有生以来所犯的各种过错,投于水中,并与神发誓而盟,不得复犯。

正一道天师、祭酒实行世袭制。光和元年(178)前后,张陵死,其子张衡承其业,称“嗣师”。当时汉政府曾征张衡为郎中,不就。光和二年(179)正月十五,张衡死,其子张鲁承其业,称“系师”。张陵“天师”、张衡“嗣师”、张鲁“系师”,合称“三师”。

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时,巴蜀的正一道各支系、各教区也都参加了起义。其中声势较大的主要有巴郡的张修部、犍为郡的张普部及蜀郡的张鲁部。北方的黄巾军因官府的残酷镇压,在经过约九个月的浴血奋战后便告失败,但巴蜀的起义军却较好地保存了实力。

中平五年(188)三月,蜀中又爆发了以马相、赵祗为首的“黄巾”起义。义军很快攻下益州刺史部所在地雒县,捕杀州刺史郗俭,又攻下成都、江州、阆中等城。义军很快发展到10余万人。最初,张鲁部、张修部也参加了这次起义。但马相攻下成都后,便自称“天子”,违背了教义,并将自己置于其他教区首领地位,特别是置于“系师”张鲁之上。张鲁、张修即率部退出观望。马相孤军作战,在短短几个月内便败于地方豪族势力。张鲁、张修部却与豪族势力达成妥协,又一次保存了实力。

中平五年(188),刘焉入蜀为益州牧。他为了割据益州,也为了摆脱益州豪族势力的控制,对蜀中道教势力采取了拉拢利用的政策。他躬身自奉道教,将张鲁的母亲迎于府中,率妻女师事之,称五斗米教徒为义民(官府一般称其为米巫、米妖、米道、米贼和鬼道等)。张鲁、张修则欲利用官府与豪族势力相抗,也主动配合刘焉。当时,汉中太守苏固对刘焉的割据行动有所抵制。初平二年(191),刘焉正式策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命张修为别部司马,令二人率部下去攻打汉中。二张也正欲谋取一个根据地,便率领教徒,里应外合,很快袭取了汉中。此后八九年间,二张共同治理汉中。刘焉为了摆脱朝廷的控制,又命二张烧毁栈道,断绝交通,捉杀过往使者,中断朝廷与益州的联系。同时,刘焉却上书朝廷,说“米贼”断绝了交通,今后难以与朝廷联系,准备割据。兴平元年(194),刘焉死,其子刘璋接任益州牧。张鲁等因刘璋软弱无能,对其不够尊敬,“稍骄于汉”。这时,巴郡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如杜濩、朴胡、袁约等又率族人前往汉中投靠张鲁。张鲁势力迅速扩大。建安五年(200),张鲁袭杀张修,兼并其部众,单独控制汉中。

张鲁在汉中,以五斗米教的教义教法统治人民。当地民众也争相入教,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张鲁吸取了马相失败的教训,仍自号“师君”,为总首领。凡入教者,最初名“鬼卒”,可为一般兵丁差人,其头目名“祭酒”,属小吏性质;其首领为“治头大祭酒”。鬼卒、祭酒,说话、办事以诚实信义为首要,为奖罚的标准。此外,不另置官吏系统。张鲁对百姓实行宽惠的统治。各祭酒在自己的辖地(约当一乡?)内设置一义舍于路边,内放米肉,旅行经过者可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免费自取,教义认为,多取多占就会生病。凡犯法者,先原谅三次,然后行刑。当地百姓及附近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都认为这种统治制度很简便,趋附者日渐增多。

张鲁单独控制汉中后,不再接受益州牧的节制,成了名副其实的割据政权。益州牧刘璋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并派遣庞羲等带兵多次前往攻打汉中,不克。此后,张鲁与刘璋间一直处于武装冲突状态。建安十六年(211),刘璋请刘备入蜀帮助攻打张鲁;不久,张鲁也将新近投奔的大将马超派往前线,欲夺取西蜀。张鲁虽割据一方,但并无称王称帝的野心。汉中百姓曾从地下挖得汉宁王玉印,部属欲尊张鲁为汉宁王,被拒。他还多次遣使到朝廷上表进贡。当时朝廷为曹操所控制,一时也分不出兵力对付汉中,便委任其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即汉中)太守。

张鲁割据汉中期间,曾做《老子想尔注》一书,较系统地阐述了道教教义的纲领和具体内容。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怕刘备夺取汉中,便亲率大军先行攻打汉中。曹操刚至阳平关,张鲁便欲降,鲁弟张卫主战,便领数万人拒关坚守,但很快被曹军攻破。张鲁再次准备出降,其功曹阎圃又劝其暂时外逃。张鲁临逃时,有人劝其烧毁宫室仓库,但他却认为:“我现在出走只是避其锋锐,并无抵抗之心。宫室仓库本应属朝廷所有。”他命人将仓库封藏好后才外逃。曹操进入南郑后,对张鲁的做法甚为赞许,加之张鲁本有降意,便派人劝降。张鲁带领家人、徒众、部属等投降曹操。曹操拜鲁为镇南将军,封为阆中侯,食邑万户(此为虚封,当时阆中为刘备控制);将其带回邺城,用贵客礼节对待他;又封鲁的五个儿子及阎圃等为列侯,娶鲁女为儿子曹宇之妻。随着张鲁及其部众的北迁,五斗米教开始在北方传播。建安二十一年(216),鲁死,葬于邺城之东郊。

“正一道”和传统的“巴蜀文化”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如早期道教认为人死后可羽化成仙,便与“巴蜀文化”的传统灵魂观念、有关远古传说相一致。正一道在道教各派中最先使用符箓,并用其作解除、厌胜、镇邪等方术;其符箓的形式、构成用法、意义,甚至方术仪式都是在“巴蜀符号”、“巴蜀符号印章”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图10-9 乐山东汉崖墓的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