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汉时期巴蜀文化的墓葬及城市特征

秦汉时期巴蜀文化的墓葬及城市特征

【摘要】:秦汉时期“巴蜀文化”的墓葬,主要有狭长形、长条形土坑墓、船棺葬;另在川东峡江地区流行崖穴葬;在成都有少数瓮棺葬。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原墓葬习俗对巴蜀土著民族的影响。战国秦汉时期,巴蜀部分墓葬还以独特的葬具船棺而具有特色。图10-6秦入巴蜀后仍在使用的船棺另外,巴蜀文化中传统的城市特征是一般用土墙,至秦汉时期,大部分城镇仍继承、沿用了这一传统。巴蜀传统的祭祀是野祭,至秦汉时期庙祭已占有相当地位。

秦汉时期“巴蜀文化”的墓葬,主要有狭长形、长条形土坑墓、船棺葬;另在川东峡江地区流行崖穴葬;在成都有少数瓮棺葬。秦入巴蜀后,土坑墓演变的总趋势是长度缩短、宽度加大,长宽比例逐步缩小。战国中期,巴蜀土坑墓的长宽比例一般在5∶1至4∶1之间。秦统治巴蜀期间,土坑墓的长宽比例缩为4∶1至2.5∶1之间,如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的20座狭长土坑墓,长在3.5~5.4米、宽在0.87~1.7米之间,而稍晚一点的13座长方坑墓,长2.1~3.7米、宽1.18~1.66米,长宽比例又缩为2∶1左右;到西汉初期,长宽比例又缩为2.2∶1~1.4∶1之间。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原墓葬习俗对巴蜀土著民族的影响。

战国秦汉时期,巴蜀部分墓葬还以独特的葬具船棺而具有特色。秦入巴蜀后,船棺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图10~6)。战国早期的船棺,形状与西南地区原始的独木舟相似,在战国中期,又演变为与木槽相似。这种变化从侧面反映出中原船型在巴蜀地区的推广,也反映出中原文化对巴蜀丧葬习俗的渐侵过程。至西汉初期,船棺已基本消失。其原因主要与民族意识的变化、铁锯的普及和平原附近地区大楠木的减少有关。

图10-6 秦入巴蜀后仍在使用的船棺(宝轮院14号墓)

另外,巴蜀文化中传统的城市特征是一般用土墙,至秦汉时期,大部分城镇仍继承、沿用了这一传统。“干栏”是巴蜀文化的主要传统建筑,秦汉时期在许多地区已转变为砖瓦建筑。巴蜀传统的祭祀是野祭,至秦汉时期庙祭已占有相当地位。巴蜀传统的运载工具,陆路是马驮,水路是独木舟、竹筏,秦汉时期马车、牛车、大木船、舫船开始普及。土著民族的服饰、发式等,在大部分地区也由原来的“左衽”、“椎髻”系统转变为华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