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道为联系巴蜀与滇、黔的要道之一。僰道(经安边)—渡金沙江—沿横江河谷—(庆符)—取五尺道、石门—南广。所谓“五尺”,只是一种粗略的说法,形容路窄,可人行、牲口行走罢了,多数路段不能通车。为了专力对付匈奴,武帝又撤回僰道以南的“吏”,不久又“平南夷为牂柯郡”,此道复通。......
2023-09-30
作为“天府之国”核心圈的前身,都江堰灌区为秦、汉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秦在全国的统治只有15年(前221~前206),在巴蜀地区却有110年(前316~前206)。秦攻占巴蜀后,一方面使蜀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赶上并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它也使秦从此有了一个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大后方,从实力上改变了秦、楚、齐三强并驾齐驱的局面,在经济、军事实力上都远抛齐、楚于身后,从而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故司马迁说,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50]。宋人郭允蹈说:秦于是灭六国而一天下,岂偶然哉?由得蜀故也[51]。在整个巴蜀地区中,贡献最大的便是李冰创建都江堰后的成都平原。秦末全国各地义军并起,唯蜀独安。
秦末刘、项相争,入关中后,项羽因兵众势大,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41县。其中,汉中郡12县,巴、蜀二郡共29县。刘邦为汉中王时,其统治区域内最为富饶的便是成都平原。为出击“三秦”,刘邦派人到巴蜀内地招兵买马,筹集粮食,其间成都平原贡献最大。刘邦出击“三秦”后,留萧何镇守汉中,其职责主要是“收巴蜀租,给军粮食”[52],“发蜀汉米万船,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53]。刘邦夺得天下后,在分封功臣时,力排众议,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有人不服,认为他未上前线,不宜居首功。关内侯鄂千秋却认为萧何确保了前线大军所需的粮草等,理当为“万世之功”、“当第一”。高祖又赐萧何带剑上殿,入朝不趋;封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食邑。高祖十一年(前196)六月,高祖下令,凡是当年跟随他进入蜀、汉的士卒,皆复免终生租赋徭役;高祖十二年(前195),高祖再次下诏,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代代免除租赋徭役。在萧何的功勋中,成都平原和都江堰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汉初期,在铲除异姓王的过程中,成都平原再次供粮、供人,作出了巨大贡献。西汉早期,成都平原又是政府经常用以赈济饥民的大粮仓。高祖二年(前205),即高祖由汉中出击“三秦”的第二年,关中大饥,一斛米竟卖到五千至一万枚半两钱。换言之,即市场上根本没有米卖,到处都能看见饿死的人。《汉书·食货志上》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为解决粮荒,高祖一面下令从巴蜀汉中运来大量粮食,一面令大批饥民前往巴蜀逃荒。在战败项羽之初,关中、关东因长期战争,再次出现大饥荒,高祖再令从巴蜀运粮救济,再“令民就食蜀汉”。《汉书·食货志下》载武帝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下巴蜀粟以赈焉。《汉书·武帝纪》:元鼎二年(前115)九月,“水潦移于江南……饥寒不活……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这些“巴蜀之粟”的绝大多数便来自都江堰灌区。
随着秦、汉对西南边地的开拓,成都平原经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空前强烈起来,形成了以都江堰灌区为核心、巴蜀盆地为内圈,辐射整个西南地区的巴蜀经济区。迄至西汉中、晚期,全国已形成十大经济区。巴蜀地区是公认的其中一个单独的经济区。
三国鼎立,实是中原、荆楚、巴蜀三大经济区的角力。中原地区,在东汉末年的长期混战中,经济建设几近崩溃。巴蜀地区战乱较少,且由于都江堰灌区的存在,恢复特快,地盘虽小,实力却可与魏、吴鼎立。这可从蜀汉在郫县设邸阁略窥一斑。《三国志·蜀书·邓芝传》说“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邸阁之称始见于三国,为朝廷直属的大型粮仓。蜀汉只设过两个大型邸阁,先在郫县设邸阁,后来北伐时又在斜谷设邸阁。郫邸阁是筹集基地的粮仓,而斜谷邸阁则是为保证前线用粮的大型粮仓。这表明蜀汉政府是以都江堰灌区为中心筹粮基地。正因为有了这个优质的粮食基地,蜀汉才能以一州之地,与魏、吴长期抗衡。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僰道为联系巴蜀与滇、黔的要道之一。僰道(经安边)—渡金沙江—沿横江河谷—(庆符)—取五尺道、石门—南广。所谓“五尺”,只是一种粗略的说法,形容路窄,可人行、牲口行走罢了,多数路段不能通车。为了专力对付匈奴,武帝又撤回僰道以南的“吏”,不久又“平南夷为牂柯郡”,此道复通。......
2023-09-30
东汉中晚期,巴蜀豪族空前发展,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大姓豪族的发展,通常需几代人的积累。下面试讨论二、三类豪族的基本特征。豪族地主凭借经济力量,兼任族长;也有的族长靠宗族的力量,发展为豪族地主。同宗青壮年,为豪族的核心部曲。......
2023-09-30
为对抗曹魏,益州府官员们也为刘备登基称帝,紧急活动起来。与此同时,各地官吏纷纷称本地出现祥瑞之物,为刘备称帝做舆论准备。李严抓住这一自然现象,广造舆论,动员蜀国各大臣签名刻碑,又建庙铸鼎[18],为刘备正式称帝立下大功,取得了刘备的信任。擅长谶纬学的谯周,在这一时期承担了一个特殊使命,便是从古籍、从历史、从谶纬学的角度找出刘备称帝的若干依据。一些益州土著则认为刘备不宜马上称帝。......
2023-09-30
从全国形势看,在刘秀攻打隗嚣的过程中,占据今甘肃北部地区的窦融,已归附汉政府,并多次出军助汉;其实力较小,所控地区经济、文化较落后,刘秀并不把他放在眼中。北方卢芳,眼见形势不利,便勾结匈奴以自保。汉军进,他则北退大漠,汉军退,他则进兵骚扰,短期内尚无制策。刘秀平蜀,势之必然。公孙述的战略部署是:他坐镇成都,居中指挥。......
2023-09-30
故由秦入汉,在西蜀逐渐发展起一批全国著名的冶铁实业家。其中,巴郡宕渠道、越嶲郡台登、会无是东汉时期新开发的基地,反映出东汉蜀汉时期冶铁业朝边地发展的趋势。故赵国冶铁实业家卓氏在未入蜀前,早知蜀地临邛的铁矿。整个秦汉时期,蜀郡内地的冶铁业在西南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主要基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蜀郡私营冶铁业的竞争。至东汉时期,蜀郡私营冶铁业复兴,产品再次行销边疆民族之中。......
2023-09-30
2.汛期能控制洪水流量,不致超过下游河槽的过水能力,并使渠首枢纽有足够的泄洪能力。这不但在都江堰枢纽布置的设计上起着指导作用,在保证都江堰枢纽长期正常运行和经久不衰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明白地指出了都江堰渠首枢纽布置的轮廓和具体做法。都江堰渠首枢纽的任务是以内江分流引水为主的。都江堰渠首枢纽卓有成效和经久不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布置合理地体现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设计指导思想。......
2023-09-30
司马迁说成都“二江”“溉田畴之渠以亿万计”。他所见的“二江”灌溉网,包括李冰以后至武帝前的成就。此后通过百余年的建设,特别是“文景之治”,都江堰灌区人口大幅度增加,农作普遍向精耕细作发展,溉田畴之渠逐步密如蛛网,以致使司马迁感到数不胜数了。升仙水是沙河的前身。秦、西汉早期,还在成都北郊约10里处开凿、修筑了一座堰,名始昌堰。升仙水为该堰的人工渠。同治《成都县志·山川》说:“升仙山在县北十里。”......
2023-09-30
图9-51937年文井江简图《华阳国志·蜀志》说李冰:“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水经·江水注》说李冰:“又穿羊摩江,灌江西。”羊摩江“自湔堰上分穿”,表明了羊摩江分水口的位置,也反映出当时的技术水平。李冰等以“羊摩”给此人工渠命名,是为了纪念鼓励氐人的功勋。李冰“通笮道文井江”与“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实际上是同一水利工程。......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