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果展示:《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时期,天府的调粮宝库》

成果展示:《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时期,天府的调粮宝库》

【摘要】:作为“天府之国”核心圈的前身,都江堰灌区为秦、汉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刘邦为汉中王时,其统治区域内最为富饶的便是成都平原。为出击“三秦”,刘邦派人到巴蜀内地招兵买马,筹集粮食,其间成都平原贡献最大。迄至西汉中、晚期,全国已形成十大经济区。邸阁之称始见于三国,为朝廷直属的大型粮仓。这表明蜀汉政府是以都江堰灌区为中心筹粮基地。

作为“天府之国”核心圈的前身,都江堰灌区为秦、汉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秦在全国的统治只有15年(前221~前206),在巴蜀地区却有110年(前316~前206)。秦攻占巴蜀后,一方面使蜀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赶上并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它也使秦从此有了一个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大后方,从实力上改变了秦、楚、齐三强并驾齐驱的局面,在经济、军事实力上都远抛齐、楚于身后,从而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故司马迁说,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50]。宋人郭允蹈说:秦于是灭六国而一天下,岂偶然哉?由得蜀故也[51]。在整个巴蜀地区中,贡献最大的便是李冰创建都江堰后的成都平原。秦末全国各地义军并起,唯蜀独安。

秦末刘、项相争,入关中后,项羽因兵众势大,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41县。其中,汉中郡12县,巴、蜀二郡共29县。刘邦为汉中王时,其统治区域内最为富饶的便是成都平原。为出击“三秦”,刘邦派人到巴蜀内地招兵买马,筹集粮食,其间成都平原贡献最大。刘邦出击“三秦”后,留萧何镇守汉中,其职责主要是“收巴蜀租,给军粮食”[52],“发蜀汉米万船,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53]。刘邦夺得天下后,在分封功臣时,力排众议,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有人不服,认为他未上前线,不宜居首功。关内侯鄂千秋却认为萧何确保了前线大军所需的粮草等,理当为“万世之功”、“当第一”。高祖又赐萧何带剑上殿,入朝不趋;封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食邑。高祖十一年(前196)六月,高祖下令,凡是当年跟随他进入蜀、汉的士卒,皆复免终生租赋徭役;高祖十二年(前195),高祖再次下诏,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代代免除租赋徭役。在萧何的功勋中,成都平原和都江堰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汉初期,在铲除异姓王的过程中,成都平原再次供粮、供人,作出了巨大贡献。西汉早期,成都平原又是政府经常用以赈济饥民的大粮仓。高祖二年(前205),即高祖由汉中出击“三秦”的第二年,关中大饥,一斛米竟卖到五千至一万枚半两钱。换言之,即市场上根本没有米卖,到处都能看见饿死的人。《汉书·食货志上》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为解决粮荒,高祖一面下令从巴蜀汉中运来大量粮食,一面令大批饥民前往巴蜀逃荒。在战败项羽之初,关中、关东因长期战争,再次出现大饥荒,高祖再令从巴蜀运粮救济,再“令民就食蜀汉”。《汉书·食货志下》载武帝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下巴蜀粟以赈焉。《汉书·武帝纪》:元鼎二年(前115)九月,“水潦移于江南……饥寒不活……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这些“巴蜀之粟”的绝大多数便来自都江堰灌区。

随着秦、汉对西南边地的开拓,成都平原经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空前强烈起来,形成了以都江堰灌区为核心、巴蜀盆地为内圈,辐射整个西南地区的巴蜀经济区。迄至西汉中、晚期,全国已形成十大经济区。巴蜀地区是公认的其中一个单独的经济区。

三国鼎立,实是中原、荆楚、巴蜀三大经济区的角力。中原地区,在东汉末年的长期混战中,经济建设几近崩溃。巴蜀地区战乱较少,且由于都江堰灌区的存在,恢复特快,地盘虽小,实力却可与魏、吴鼎立。这可从蜀汉在郫县设邸阁略窥一斑。《三国志·蜀书·邓芝传》说“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邸阁之称始见于三国,为朝廷直属的大型粮仓。蜀汉只设过两个大型邸阁,先在郫县设邸阁,后来北伐时又在斜谷设邸阁。郫邸阁是筹集基地的粮仓,而斜谷邸阁则是为保证前线用粮的大型粮仓。这表明蜀汉政府是以都江堰灌区为中心筹粮基地。正因为有了这个优质的粮食基地,蜀汉才能以一州之地,与魏、吴长期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