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水利宏效-天府之国基本建成

四川水利宏效-天府之国基本建成

【摘要】:蜀在历史上有“天府之国”之美称。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关中地区被人们视为“天府”。东汉早期,河北地区也曾一度被视为“天府”。《后汉书·耿弇传》:“今定河北,据天府之地。”可见在“天府”桂冠正式移居于西蜀前,有一个过渡期。高祖成帝业为秦末汉初之事,益州作为“天府”这时已结硕果,应该说这时“天府”已具基本框架,或者说已初步建成。都江堰及其灌区对“天府之国”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多方面的。

蜀在历史上有“天府之国”之美称。“天府”最早有二义:一是星座文昌宫之名,见《史记·天官书》等。二是《周礼·春官》记载的周王室内的一种职官称谓,负责王室重宝及重要文书档案等的收藏与保管。此后,“天府”便有了王室宝库、皇家宝库的意义。以后它又被引申为地域之称。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关中地区被人们视为“天府”。著名纵横家苏秦在对秦惠文王分析秦国实力时指出: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也,天下之雄国也”[39]。汉初,高祖君臣在选都时,张良曾指出:“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师古曰:“财物所聚谓之府。言关中之地物产饶多,可备赡给,故称天府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东汉早期,河北地区也曾一度被视为“天府”。《后汉书·耿弇传》:“今定河北,据天府之地。”

东汉晚期,“天府”桂冠,正式移居于蜀,并从此固定在,不再外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曾对刘备分析道:“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三国志·蜀书·法正传》载法正曾献策于刘备:“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诸葛亮、法正提出益州为“天府”的主要依据有三:一是交通险塞,易守难攻;二是沃野千里,十分殷富;三是高祖曾借此成帝业。前两条是因,第三条是果。可见在“天府”桂冠正式移居于西蜀前,有一个过渡期。高祖成帝业为秦末汉初之事,益州作为“天府”这时已结硕果,应该说这时“天府”已具基本框架,或者说已初步建成。通过两汉400余年的建设,益州经济等又有了巨大发展,至迟迄东汉晚期已为世所公认的“天府之国”了。

都江堰与“天府之国”有何关系?《华阳国志·蜀志》说:“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在这里,常璩说得明白,正是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后来的“天府之国”。常璩描述的都江堰为“天府之国”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三点:一是交通便利,坐致材木;二是自流灌溉,“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三是无水旱灾害,“不知饥馑,时无荒年”。都江堰是“天府”之母,没都江堰便没“天府之国”。都江堰及其灌区对“天府之国”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