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蒲江大堰:六水门历史概述

蒲江大堰:六水门历史概述

【摘要】:《华阳国志·蜀志》:“武阳县,郡治。有王乔、彭祖祠。蒲江大堰灌郡下,六水门。有朱遵祠”。《水经·江水注》说武阳县“藉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门”,从命名习惯上看,也应是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武阳曾在较长时间内为犍为郡治,蒲江大堰的兴建,与武阳的这种历史背景当有关系。图9-9现在的通济堰水门蒲江大堰渠首工程以“六水门”为其显著特征。

图9-8 通济堰

蒲江大堰、六水门,以后又叫通济堰、通津堰、远济堰、馨堰等。《华阳国志·蜀志》:“武阳县,郡治。有王乔、彭祖祠。蒲江大堰灌郡下,六水门。有朱遵祠”。《水经·江水注》说武阳县“藉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华阳国志》卷10上《先贤士女总赞论》:“朱遵,字孝仲,武阳人也。公孙述僭号,遵为犍为郡功曹,领军,拒战于六水门……”《元和郡县志》卷33说:“馨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拥江水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公孙述僭号,犍为不属,述攻之。功曹朱遵拒战于六水门是也。”即在公孙述据蜀(25~36)之前,六水门已经存在,此工程必兴于西汉无疑。至今2000余年,此堰仍在发挥巨大作用。六水门,《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奉常属官有“都水两长丞”如淳注道:“《律》:‘都水治渠、堤、水门。’”水门即水利工程。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门”,从命名习惯上看,也应是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

从此堰枢纽名蒲江堰的情况看,估计其枢纽取水位置在蒲江口附近,即后来所称的邛江口。宋欧阳忞撰《舆地广记》卷29:新津“有天柱山通齐堰,自邛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眉州西南入江溉田千六百顷”。新津南河旧名邛水、邛江、临邛水、蒲江等,为岷江支流,发源于四川名山境内,经今蒲江县、邛崃县,接纳邛崃诸水后入新津界,入岷江。此地古名邛江口。

汉代新津地旧属武阳县。武阳始置于秦,辖地相当于今彭山、新津、眉山、仁寿(部分)、井研一带,秦时属蜀郡,汉武帝后改属犍为郡。武阳县城在今彭山县江口镇。武阳曾在较长时间内为犍为郡治,蒲江大堰的兴建,与武阳的这种历史背景当有关系。今新津地于周闵帝元年(557)建县。

图9-9 现在的通济堰水门

蒲江大堰渠首工程以“六水门”为其显著特征。即在渠首建有六个大的可上下开关的六个水门,换一句话说,它筑有坝堤,在坝堤上开水门,可据需要放水灌溉农田。这与当时西蜀普遍使用的无坝引水工程相比,甚为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