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

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

【摘要】:以后有关文翁穿湔江口的各种文献记载,莫不本于此。“穿湔江口”指开蒲阳河。蒲阳河即文翁所穿湔江,自灌县太平堤下鱼嘴与柏条河分水后东北流,再折向东南流入彭州,与由关口流出的湔水相会于石坝子。《华阳国志》说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综观这一地区的水利建设资料,该人工渠的开凿时间,不会晚于汉代,可能与文翁“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在这一带大兴水利的背景有关。

图9-7 都江堰二王庙

西汉时期,蜀郡太守文翁曾在蜀中大兴水利。文翁,名党,字翁仲,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关于文翁任蜀郡守的年代,《汉书·地理志》说:“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按景帝在位15年(前156~前141),即文翁大约在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135年担任蜀郡守。文翁在蜀中兴学化教,名著正史。

华阳国志》说:西汉“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这一记载补充了正史的不足。以后有关文翁穿湔江口的各种文献记载,莫不本于此。

《水经·江水注》说:“江北则左对繁田,文翁又穿湔溲以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江北,指郫江北。

《水经·江水注》又说:“江神尝溺杀人。文翁为守,祠之,劝酒不进,拔剑击之,遂不为害。”

《蜀中名胜记》“灌县”条引《永康军志》说:“汉文翁为守,穿湔江,水堰流以灌平陆,春耕之际,需水如金,号曰金灌口也。”

《灌县志·舆地书》“浦阳河”条下也说:“是为外江,即古湔江也。”

关于这“穿湔江口”,主要有二说:

湔江即今蒲阳河。秦汉时期的湔江,本指今都江堰上游的白沙河。白沙河入岷江,岷江内江又分出柏条河,故柏条河亦有湔江之称。湔江口,《水经注·江水》作“湔溲”。“穿湔江口”指开蒲阳河。蒲阳河下流为青白江。青白江有二源,一为蒲阳河,一为自彭州关口流出的青白江。文翁率领蜀地人民自今都江堰市东门分湔江东北流,过蒲阳镇,转而东南流入彭州界,在丽春乡与青白江合,灌溉今都江堰市东部及彭州、新繁大片田地。这一带在汉代大部分属繁、郫二县地。这一工程建成后,当时就可灌溉农田1700顷。

另一说认为湔江即从彭州海窝子流出之水,原系直入沱江,文翁自关口下引渠分道,故为“穿湔江口”;文翁时今青白江还未上通都江堰灌口;今青白江与灌口间的工程系后人所为[23]

从“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所涉及郫县在西汉早中期的辖地看,这“穿湔江口”只能是开凿蒲阳河。文翁在治水之前,为了动员、鼓动群众,也像李冰那样,举行了一番祭神仪式,或进行了斗杀水神的象征性表演。文翁“穿湔江口”后,当时就解决了1700顷土地的灌溉问题,使1700顷旱地变为水田,正因如此,汉晋时期,蜀人习称“郫、繁为膏腴”。

蒲阳河即文翁所穿湔江,自灌县太平堤下鱼嘴与柏条河分水后东北流,再折向东南流入彭州,与由关口流出的湔水(又称青白江)相会于石坝子。这一段人工河流就是湔江,即所谓“穿湔江口”或“金灌口”。它完全不同于发源于彭州玉垒山东南麓的自然河流湔水。

繁江为郫江支流,为今毗河、青白江上游之一的前身。它现在为柏条河的下游,进水口在郫县石堤堰下,经郫县、金牛区、新都、青白江、金堂,在赵镇入沱江,全长65.6公里。《华阳国志》说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元和郡县志》卷32:“新繁县,本汉繁县地,属蜀郡,因繁江以为名也。周改为新繁,隋开皇三年省,武徳三年分广都县地重置。”《蜀中广记》卷51:“新繁县,秦曰繁,以界有繁江也,谓之繁田,蜀姜维徙凉州降胡于繁,迁其民于新县,故曰新繁。”古代繁江相当一部分为人工开凿,也利用了较多的自然河床段。繁江经新繁,入新都,至金堂峡口入沱江,为沟通岷、沱两大水系的通道,古称“东别为沱”,亦称沱江,是当时新繁、新都等城市的重要水源工程,也是成都“二江”系统分洪减灾,保护成都不被水淹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泄洪通道。综观这一地区的水利建设资料,该人工渠的开凿时间,不会晚于汉代,可能与文翁“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在这一带大兴水利的背景有关。汉、唐、宋成都的高度繁荣,水灾较少,与这一泄洪通道关系密切。

历史上,青白江上游有两个水源,一为接纳上游洪水形成的自然排洪河道,一为繁江。宋之前,青白江又名繁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