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诸葛亮与刘备相比较,诸葛亮的理想成分更重,刘备则更现实。诸葛亮儒家观念,还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诸葛亮的人生观,体现在他的整个道德情操上。然诸葛亮长期在外,虽注意到了儿子的品行,但在军政能力方面却下工夫不够。诸葛瞻17岁与公主成婚,35岁进入最高统治层,却无力胜任自己的职责。总的说来,诸葛亮作为一个历代公认的忠君和廉政的楷模,其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即儒家文化的熏陶、三国战乱环境和他的耕读经历。......
2023-09-30
李冰导洛、治绵是他晚年的一次大型水利活动,也是他为巴蜀人民做的最后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据传说资料,李冰在这一水利工程修造过程中,因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什邡。
《华阳国志·蜀志》说:
(李冰)又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经什邡、雒,别江会新都大渡。又有绵水出紫岩山,经绵竹入洛。东流过资中,会江江阳。皆灌溉稻田,膏润稼穑,是以蜀川人称郫、繁曰“膏腴”,绵、洛为“浸沃”也。
洛水,古蜀地有大、小概念的洛水之别。沱江,是自然河流,古有洛水之称,或写为雒水。《太平寰宇记》卷73《汉州雒县》说:“雒水……雒字元(原)从水,故改洛从佳。”洛,从武帝后改写雒,魏晋又复写洛。《山海经·中次九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东注于江,其中多雄黄,其兽多虎豹。”此指沱江,是大概念的洛水。一些学者认为李冰“导洛”,乃是疏导今沱江,大误。沱江上游有三大水源,即绵远河(绵水)、石亭江、鸭子河(湔水)。石亭江居其中,古亦名洛水,是小概念的洛水,又称浽江。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3《汉州·什邡县》说:浽江水在县东北18里,源出县北洛通山,李膺以此水为洛水;浽江即是石亭水,盖是洛水支流也。李膺为南北朝时蜀人,著有《益州记》。乐史认为李膺误,实际上是他自己不知有大、小洛水之分。李冰晚年所“导”洛水,正是这小概念的洛水。《水经·江水注》说:
洛水出洛县漳山,亦言出梓潼县柏山。《山海经》曰三危在敦煌,南与岷山相接,山南带黑水。又《山海经》不言洛水所导,《经》曰出三危山,所未详,常璩云:李冰导洛通山,水流发瀑口,经什邡县。汉高帝六年,封雍齿为侯国,王莽更名曰美信也。洛水又南经洛县故城南,广汉郡治也……益州旧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嶲义,一州称望……洛水又南经新都县,蜀有三都,谓成都、广都,此其一焉,与绵水合。水西出绵竹县,又与湔水合,亦谓之郫江也,又言是涪水,吕忱曰:“一曰湔”,然此二水俱与洛会矣[20]。
洛水发源于章山,始见于《汉书·地理志》。该书在广汉郡雒县下说:“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章山又名章洛山、洛通山。《元和郡县图志》卷31《剑南道上·什邡县》说:“洛通山,在县西三十九里。李冰导洛通山,谓此也。”《太平寰宇记》卷73《汉州·什邡县》说:“通洛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华阳国志》云李冰导洛水于洛通山。”《重修什邡县志》卷2《舆地·山川》说:“章山一名章洛山,《明一统志》在县西北六十里。洛通山,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洛水发源于此。”从这四种不同的距“县西北”或“县西”的距离看,章洛山与洛通山似应有区别,但只是同一山脉的不同山峰,且这些山峰的古名在很早以前就混淆了。《重修什邡县志》卷2又说:章山一名雒通山,又名章雒山,是一山也。询之山中人,皆不能知山高路峻,里数多少,未可援以为定;今溯洛水发源之处,奇峰磊磊,土人名九岭山。山后为茂州地,云有黑龙泉,自山穴中潜行出九岭山谷,流为金河二道,按旧图考之,即洛水、章水二源,疑九岭即洛通,以泉自山后潜通也。高景关,关山雄峙,洛水由此而出,谓之雒口。简言之,洛水发源于章山山脉(今名九顶山,属龙门山脉),在今什邡、绵竹的西部。
洛水在出高景关前,集雨面积达629平方公里,在高景关的多年平均流量为25.3立方米/秒。夏季雨量充沛,流量最大可达1000立方米/秒以上(1978年9月1日达1730立方米/秒),冬春降雨少,流量很小,4~5月仅10~20立方米/秒,1~2月最低,流量仅3.2~4.4立方米/秒。洛水流量季节差异甚大,春季正灌溉用水之时,水量远远不够供应,冬季仍感水量不足;夏季雨丰,下游泄水不畅,往往酿成洪灾。《华阳国志·蜀志》说古蜀国时“江、潜、绵、洛为池泽”,反映出成都平原也曾饱受绵、洛洪水危害,平原之地竟变成了“池泽”。
李冰任蜀守后,在蜀中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水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最后在晚年又勇敢地承担起了治洛这一伟大使命。在正式治洛前,李冰先大量地进行实地调查。《什邡县志》载《万历碑记》说:李冰一日巡视水道,至广汉溯江干而上,因有马沿河之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李冰制定出了较科学的治洛方案。
李冰“导洛”主要有两大工程:凿瀑口和疏导洛水主河床。瀑口即高景关口,其左有狮子山,右有大包顶,夹洛水如双阙,其水奔泻如瀑,故名瀑口。其山形水流,略似都江堰宝瓶口。凿瀑口,《华阳国志》称为“或出瀑口”,“或出”即“别出、开凿出”,指在高景关另开一渠,主要是在冬春水枯时发挥效益,以满足洛水南边的什邡、广汉等县的用水。此渠首现称朱李火堰(由当地朱家桥、李家碾和火烧岩而得名),据传古名“洛堋”。“堋”在古蜀语中为“堰”,“洛堋”即“洛堰”。
“导洛”指疏通石亭水泄入沱江的障碍。《华阳国志》说“经什邡、郫、别江会新都大渡”。在这平畴沃野之上,原有自然河流,但因从未得到治理,河床狭窄、弯曲度大,每到夏季洪水泛滥成灾。李冰导洛,主要是对河床进行疏通。新都大渡,即今金堂县赵家渡,秦汉时此属新都县辖[21]。绵水(今绵远河),源于茂汶东界九顶山东麓;其上游今称牛角洞河,在绵竹大前坪、高桥先后汇入两股较大的山溪,在绵竹汉旺出紫岩山,进入平原,流经绵竹县境东北部,在该县境内长约21公里;下游穿过德阳县,在广汉境与石亭江会合,又至金堂赵镇汇入沱江。李冰治绵水的工程细节,《华阳国志》未明确交代,从下文看,主要是引水灌溉。
《新唐书》卷42《地理六》说:“什邡,武德二年析雒置,有李冰祠山。”这是一种讳笔。是说什邡一座山上有李冰的坟墓,人们建祠以祭祀。明嘉靖年间有人曾在什邡章山上发现过一通宋熙宁(1068~1077)年间的碑刻,载李冰在什邡后城山遇羽衣人,飞升成仙而去。《蜀中名胜记》卷9《什邡县》说:“《志》云:章山后厓有大冢,碑云秦李冰葬所。按《开山记》云:什邡,公墓化,上有升仙台,为李冰飞升之处。古《蜀记》谓李冰功配夏后,升仙在后城山,藏衣冠章山冢中矣。”古《蜀记》,当为汉晋时期先后成书的八种《蜀记》(或称《蜀本纪》、《蜀王本纪》)之一。可见李冰死于章山之说与李冰导洛之说是同时见于记载的,最早是见于汉晋时期的《蜀本纪》一类地方史志,唐宋时期见于正史,有一定的可信性[22]。它表明李冰终因劳累过度,以身殉职,死于导洛工程中,死后就地葬在可俯瞰洛水的章山之上。关于李冰之死,唐宋时期还有另一种说法。宋祁《文翁祠堂记》说李冰“为蜀凿离堆,遂捍水以溉民田,溉所常及无旱年。西人德之,因言冰身与水怪斗,不胜死,自是江无暴流,蛟蜃怖藏,人恬以生”。即指李冰是在与水怪相斗时死去。不过,宋祁已明确指出这是一种“因言”,即百姓们无根据的一种推测。李冰“导洛”和治理绵远河,在当时与都江堰水系并无联系,但随着西汉文翁及后人的一系列水利建设,这一区域也成为都江堰灌区,李冰是这一灌区建设的先行者。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将诸葛亮与刘备相比较,诸葛亮的理想成分更重,刘备则更现实。诸葛亮儒家观念,还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诸葛亮的人生观,体现在他的整个道德情操上。然诸葛亮长期在外,虽注意到了儿子的品行,但在军政能力方面却下工夫不够。诸葛瞻17岁与公主成婚,35岁进入最高统治层,却无力胜任自己的职责。总的说来,诸葛亮作为一个历代公认的忠君和廉政的楷模,其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即儒家文化的熏陶、三国战乱环境和他的耕读经历。......
2023-09-30
图9-51937年文井江简图《华阳国志·蜀志》说李冰:“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水经·江水注》说李冰:“又穿羊摩江,灌江西。”羊摩江“自湔堰上分穿”,表明了羊摩江分水口的位置,也反映出当时的技术水平。李冰等以“羊摩”给此人工渠命名,是为了纪念鼓励氐人的功勋。李冰“通笮道文井江”与“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实际上是同一水利工程。......
2023-09-30
在地理分布上,氐人主要占据平坝、河谷、浅山地带,夷人主要活动在高寒山区,羌人主要占据草原。广汉羌,又称白马羌,主要分布在绵阳地区北部及甘肃相邻地区的草原地带及山上。蜀郡徼外羌,分布在两汉蜀郡西部边关以外地区,主要集中在今雅安地区西部及甘孜州,其中部分又称青衣羌。越嶲羌,又称旄牛羌,主要活动在汉代越嶲地区,与当地旄牛夷杂处。[17]罗开玉:《秦汉三国湔氐道、湔县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2023-09-30
巴蜀地区,目前还没发现先秦时的散文,迄至汉代三国,出现许多名篇,对后世影响极深。该文详尽地规定了所购奴僮一年四季、一日早晚的各种差役,为了解汉代四川社会、经济、民俗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汉代巴蜀民间歌、诗、刺、谚、谥之风适应了当时的地方察举和朝廷征辟制度。它歌美德、颂廉洁、贬奸谗、挞贪污,对遏制邪恶、维护百姓利益、维护社会秩序,有一定积极意义,实际上也是人物品评习俗中的一部分。......
2023-09-30
东汉建立后,刘秀等鉴于西汉末年教训,采取了多种措施,努力加强中央集权。新设立的属国,级别为准郡级,与原属郡脱离行政关系,直属州刺史和朝廷领导。为加强最高集权,刘秀还采取各种措施削弱三公权力,扩大尚书台,将尚书台变成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此前朝廷贵戚阴氏的宾客,在广汉多次犯法,无人敢管。蜀中吏风迅速好转,行贿受贿之风大敛。成都城内,由于楼宇密集,为防火灾,旧制禁止百姓在夜间作业,但仍不时发生火灾。......
2023-09-30
刘备病逝前,蜀汉与东吴已经讲和。刘备死时,诸葛亮担心东吴趁火打劫,一方面让赵云担任镇东将军,驻军巴地,以备不时之需,一方面采纳尚书邓芝建议,主动派使者前往东吴重修友好关系。邓芝即上表孙权,声明此番前来也是为东吴着想。两国的外交关系逐步正常化[38]。东吴派使来蜀,同时尊称东吴与蜀汉两帝。这些都是曹魏辖地,所谓“交分”,不过只是一种仪式而已,是蜀汉、东吴互相承认二帝并存,否认、排斥第三帝(魏)的思想反映。......
2023-09-30
《华阳国志·蜀志》说“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比《华阳国志》早100多年成书的《风俗通》,又有另一说法:“秦昭王听田贵之议,遣李冰为蜀郡太守。”这一说法与张若在秦昭王三十年离蜀担任南郡守说法相吻合。李冰入蜀之时,秦国战事正多。李冰入蜀之时,正处于这种转折点上,即处于经济建设百业待兴之时。李冰以治水功绩最著,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科学家之一。李冰是位实干家。......
2023-09-30
分封制是一种按宗法血缘关系进行等级分配的制度。当巴蜀完全平定后,秦政府鉴于巴蜀的不同情况,在巴地置郡,在蜀地分封。秦同时在蜀大量驻军,并大量移民,以控制蜀地。封,高四尺,大称其高。这时,秦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蜀的控制,先后在成都平原修建了成都、郫、临邛三城,并继续往这里移民。恽惧,夫妇自杀。蜀侯虽为蜀人,祭山川后也应献馈于王,这合乎旧礼制,是臣属的表示。经过30余年的过渡,在蜀土具备了设郡县的条件。......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