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李冰穿羊摩江,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

李冰穿羊摩江,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

【摘要】:图9-51937年文井江简图《华阳国志·蜀志》说李冰:“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水经·江水注》说李冰:“又穿羊摩江,灌江西。”羊摩江“自湔堰上分穿”,表明了羊摩江分水口的位置,也反映出当时的技术水平。李冰等以“羊摩”给此人工渠命名,是为了纪念鼓励氐人的功勋。李冰“通笮道文井江”与“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实际上是同一水利工程。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在岷江西边、都江堰渠首处开凿了一条人工河流,引岷江水灌溉岷江右岸广大地区,并直通入文井江。同时在洪水期也可分减岷江水势。此人工干溪一直保留到现在。

图9-5 1937年文井江简图

华阳国志·蜀志》说李冰:“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水经·江水注》说李冰:“又穿羊摩江,灌江西。”

五代杜光庭《治水记》说:“杨磨有神术,于大皂江侧决水壅田,与龙为誓者,磨辅李守,江得是名,嘉阙绩也。”

羊摩江“自湔堰上分穿”,表明了羊摩江分水口的位置,也反映出当时的技术水平。羊摩江的分水口与内江分水口在岷江两岸同一地段。在多沙多卵石的岷江中游,建成了两岸同地取水的无坝分水工程。这种工程即使在现代,一般认为也是难度很大。

为了灌溉岷江以西的农田,李冰在都江堰渠首之内、岷江西岸开凿了一条叫羊摩江的入江河流。《华阳国志》在说了李冰建湔堰、分内外江后,又说李冰穿羊摩江,此后才说:李冰在玉女房下面的白沙邮下面附近江边作了三个石人水则,分别立在三条江中。这三条江具体指什么呢?内、外两江分水后,各立一个,另一石人立在哪里?从有关资料看,当是立在岷江分水后、外江又分水流入羊摩江的入水口。这个位置很可能便是在东汉李冰石像出土的西边,即小鱼嘴入水口,即沙沟河的入水口。沙沟河即秦、汉时的羊摩江[19]

沙沟河为古代都江堰灌区的八大干渠之一,同时又肩负着排泄岷江右岸、赵公山(古大面山)东南麓山溪洪水的排洪任务。沙沟河进水口古称羊摩江,明清时期曾名石牛堰,后称新石牛堰,今名沙黑河口民国《灌县志》说:“南江去都江堰三里右分一支为沙沟河,有石牛堰。”注说:“石牛堰即沙沟河口……有石横卧若牛故名。”沙沟河进口段,在历史上多次变动,或只有沙沟河一个取水口,到下游才分黑石河;或分为沙沟河、黑石河两个取水口;到上世纪50年代又合并成沙黑河一个口。现在沙沟河与黑石河同一进口引水。沙沟河从现在外江右边小鱼嘴分水后叫沙黑总河,这是解放后把下面两里的黑石河入水口移至沙沟河入水口后的名称。沙沟河流至小罗堰枢纽,排泄洪水与泥沙后,继续南流,至漏沙堰分水闸,沙沟、黑石两干渠始分流,左为黑石河,右为沙沟河。沙沟河南流经青城桥(长乐桥),至玉堂场南1华里许之梁家桥(军民桥),有螃蟹河于右岸汇入。河水继续南流,至中兴场,有石定江(又名石孟江、石崩江)从右岸汇入。河水继续南流,至民兴乡二江桥节制闸,右分一支为泊江河,左支仍名沙沟河。历史上沙沟河为灌溉和输水干渠,泊江河为排洪河道。沙沟河南流经石羊、大乐、柳街等,于安龙乡游家桥下1公里处入崇州境,至元通镇通顺桥又分为大、小沙沟,东为小沙沟,西为大沙沟。小沙沟经观胜乡青石桥,至观胜、元通交界地双合桥复与大沙沟合流,至茅草桥下汇入西河。全长36.25公里,其中都江堰市境内长29.25公里,崇州境内长7公里。

图9-6 崇庆西河1938年平面图

羊摩江在古代有两条较大的分支,一名骆驼河(今沙沟河),一名碓石河(今黑石河)。《元史·河渠志》说:“南江(此指岷江)自利民台有支流(指羊摩江),东南出万工堰,又东为骆驼(指沙沟河),又东为碓石(指黑石河),绕青城而东。”这两大支渠的部分河床段利用了自然河流。骆驼河的进水口在历史上曾屡有变迁,有时甚至直接从岷江分水,但总的来看,仍是羊摩江分支。骆驼河在都江堰市境与羊摩江分流后,又有两条支流,一名旋河,一名泊江河,正流在崇州境汇入西河,全长35公里。碓石河从羊摩江分水后,有支流清水河、穆江河、龙安河,正流在崇州三江镇又汇入羊摩江,全长65公里。泊江河(古名左江河,又名白江河,建国后改白为泊),自二江桥分水后,沿青城乡、大乐、安龙乡境南流。其间有九龙庵、建福宫、响水洞等青城山东麓诸山溪注入。南流经上元乡,到元通镇上场入西河。全长18.45公里。(现在,从漏沙堰分水闸与黑石河分水起,至元通镇汇入西河止,泊江河全长31.72公里。)羊摩江同其支流,主要灌溉今都江堰市河西、崇州、大邑县等地,干流和支流,至少有三处汇入古文井江。

李冰开凿羊摩江,解决了岷江右岸的农业用水,沟通了这一地区的水运交通,还起到了为岷江水势分洪减灾的作用,对开发成都平原岷江右岸地区,对拱卫成都和建设川西平原经济区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开凿羊马河的民工,主要是当地土著民族,即当时居住在岷江右岸的氐人和夷人。羊摩,或是当时氐人首领。该传说表明古代氐人曾参与都江堰的创建工作,并对羊摩江的开凿起了重要作用。李冰等以“羊摩”给此人工渠命名,是为了纪念鼓励氐人的功勋。羊摩江,今名沙黑河,又俗称羊马河。近年在这一流域发现了大量战国南北朝时期当地土著民族的墓葬,表明这一时期,成都平原岷江右岸虽已有许多汉移民,但土著民族仍居主要,李冰在此大兴水利建设,必然要依靠当地土著民族。

李冰“通笮道文井江”与“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实际上是同一水利工程。“通笮道文井江”是指整个工程而言,“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是其主要工程,不是全部工程。李冰“通笮道文井江”估计还包括在文井江上游三源汇合处(今崇州元通)和下游与白木江汇合处疏通河道,固定河床,修筑堤防等。另外,还设“亭”兼管理水利设施的治安等。《华阳国志·蜀志》说江原县“小亭有好稻田”,表明到汉晋时期,“小亭”已演变为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