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李冰治理文井江的中心内容及目的

李冰治理文井江的中心内容及目的

【摘要】:《华阳国志·蜀志》说:“(李)冰又通笮道文井江,经临邛,与蒙溪水、白木江会,至武阳天社山下合江。”《华阳国志·蜀志》所说“笮道”,指文井江的上游地区,秦时属笮道管辖。李冰治文井江,主要是一疏导工程,目的是将“江水”引入“文井江”,即《华阳国志·蜀志》说“通”文井江。即李冰治理文井江的中心内容是针对文井江易涨易落,在春耕最需要用水时无水,或者说严重少水的重大缺陷,用岷江水来补其不足。

最先对文井江进行大规模治理的,正是都江堰的创建者、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守李冰

华阳国志·蜀志》说:“(李)冰又通笮道文井江,经临邛,与蒙溪水、白木江会,至武阳天社山下合江。”

《水经·江水注》说:“江水又与文井江会,李冰所导也。自笮道与蒙溪分水,至蜀郡临邛县与布仆水合。水出徼外成都西沈黎郡……水从县西布仆来,分为二流,一水经其道,又东经临邛县入文井水。文井水又东经江源县,县滨文井江,江上有常氏堤,跨四十里(一本作‘江上有长堤,堤跨四十里’)。有朱亭,亭南有青城山。山上有嘉谷,山下有蹲鸱,即芋也。所谓下有蹲鸱,至老不饥,卓氏之所以乐远徙也。文井江又东至武阳县天社山下,入江。”

《太平寰宇记》卷75说:文井江,李膺《益州记》云江中有井,井见土乱。

《华阳国志·蜀志》所说“笮道”,指文井江的上游地区(主要是文井江的上游),秦时属笮道管辖。蒙溪,《汉书·地理志·蜀郡》青衣县下引《禹贡》说,“蒙山溪大渡水东南至南安入澈”。此蒙山溪大渡水,即蒙溪,古名青衣江,指今青衣江上游河源之一的芦山河。芦山河上游称大川河,中游称玉溪河。大川河接纳了黄水河、黑水河(今芦山、大邑界河之一)、铜厂河、小河子、白石河等,汇集了邛崃山脉在今芦山境内的大部和邛崃、大邑西南部的雨雪水量。《水经·江水注》说:蒙水,即大渡水也,水发蒙溪。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此水与文井江没有直接联系。白木江,《元和郡县志》卷33临邛县下说:白术(木)水经县南两里。以此方位度之,可确认为今南河(或称“小南河”)。南河发源于邛崃正西山、天台山,长91公里,为山溪河,夏涨冬枯,易涨易退。白木江上源与蒙溪仅一山之隔,这或是常璩视白木江为蒙溪支流(分水)的原因吧。天社山,今新津县城南,南河南岸之老君山,此地秦时为武阳县辖境。文井江在天社山下与白木江汇合后,再入岷江(此段又称“金马河”)。

李冰治文井江,主要是一疏导工程,目的是将“江水”引入“文井江”,即《华阳国志·蜀志》说“通”文井江。怎么“通”呢?《水经·江水注》说得更明白,那便是“江水又与文井江会,李冰所导也”。导,扬雄《法言》:“治也。”即李冰治理文井江的中心内容是针对文井江易涨易落,在春耕最需要用水时无水,或者说严重少水的重大缺陷,用岷江水来补其不足。这岷江水是怎样引入文井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