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都二江工程的兴起与释名-四川通史.卷二

成都二江工程的兴起与释名-四川通史.卷二

【摘要】:李冰在前人基础上,在创建都江堰渠首的同时,将成都“二江”作为都江堰的主要渠系工程,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疏淘,进一步健全了大堰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表9-3成都“二江”名称异同简表续表续表郫江有沱、江沱、沱水、沱江之称,但今沱江在古代亦称“沱”或“湔水”,于是成都平原上便有了两条沱江。《华阳国志·蜀志》则明称“二江”为郫江、检江。“二江”流量从李冰凿离堆后,就受到宝瓶口的严格控制。

李冰在前人基础上,在创建都江堰渠首的同时,将成都“二江”作为都江堰的主要渠系工程,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疏淘,进一步健全了大堰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史记·河渠书》在说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后,接着说:

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东汉崔寔《政论》说:

蜀守李冰凿离堆,通二江,益部至今赖之。

《风俗通》说:

李冰凿离堆,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7]

刘逵注左思《蜀都赋》说:

蜀守李冰凿离堆,穿两江,为人开田,百姓享其利。

这批文献都把“凿离堆”与“穿二江”的因果关系,把“穿二江”与“溉亩万顷”的关系讲得清楚而明白。

但“二江”指谁,流经哪些地区,历来争论不休。究其根源,河床本身有变迁,存在异河同名、一河多名的现象,文献记载中也存在着魏晋之前的过简,魏晋之后的多误,把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河渠名称彼此张冠李戴等因素。

现将各种古文献中有关“二江”名称异同的情况汇集于表(见表9-3)。细审表中所列40余种名称,不难发现许多问题,亦为进一步了解“二江”及其变迁提供了线索。

“二江”何以名“江”呢?这也得从巴蜀方言说起。古代巴蜀方言中的“江”,与中原词语中的“江”的概念不全吻合。《益部谈资》卷上说蜀地:“水出于岷者皆谓之江。”验之事实,此言甚确。古巴蜀方言中的“江”,有自己的特定读音和文字,不仅与中原不同,与南方其他地区的音义也有所区别:它专指水源滥觞于岷山山脉的河流。秦统一巴蜀后,废除了巴蜀文字,用中原文字“江”来硬替巴蜀这个词语的音义。巴蜀词语的原义只在局部地区和部分土著民族中长期保留下来。秦汉时期,“水出于岷者”的江,有大量自然河流,亦有不少人工河流,除“二江”外,还有李冰领导人民“穿”的羊摩江,文翁领导人民“穿”的湔江。

表9-3 成都“二江”名称异同简表

续表

续表

郫江有沱、江沱、沱水、沱江之称,但今沱江在古代亦称“沱”或“湔水”,于是成都平原上便有了两条沱江。这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尔雅·释水》:“灉,反入……汉为潜,淮为浒,江为沱。”《说文》曰:“沱:江别流也,出岷山,东别为沱。”《益部谈资》卷上曰:“出于江而别流,别而复合,皆谓之沱。”蜀人把从大江分出一段距离后又回到大江的支流一概称为“沱”。《禹贡》载梁州有沱,荆州亦有沱。郫江、湔水皆出于江而别流,别而复合,因皆有“沱”称。郫江称沱,还有一重要原因,这就是郫江从太平堤分水后,利用了一段沱江故道做河床。

值得注意的是,汉晋时期的蜀人并不称“郫江”为沱。《蜀王本纪》说“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或作“上至汶山下”、“上至成都”),此“江水”显指“二江”之一。《华阳国志·蜀志》则明称“二江”为郫江、检江。《水经·江水注》首先称“二江”为沱。这或许是由于郦氏不曾入蜀所产生的一种误解。后儒多慕郦氏大名,踵继其说。从郦氏开始,把今沱江与“二江”相混(“二江”本是两条江,郦氏又将其误为一江),给后人造成了错误观念。后儒又干脆把与今沱江才有关系的湔水(为其上游之一的河名,又为其古名之一)之名,硬戴在郫江头上,接着,甚至把相去几重山水的涪江(今亦名涪江,经绵阳、三台、遂宁,在合川汇入嘉陵江)之名,也迁栽于郫江身上,并煞有介事地称其“与洛水(今沱江上游古名之一)合”,真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太平寰宇记》卷72《益州·新繁县》说:“据《汉书·沟洫志》郫江(郡),秦时蜀守李冰所凿,非《禹贡》江沱明矣。”

二江虽有江水、大江、汶江之称,虽确被一些古人视为岷江正流,甚至长江正流,但这丝毫不能说明古代“二江”流量就比现在要大多少倍。“二江”流量从李冰凿离堆后,就受到宝瓶口的严格控制。春季,宝瓶口可纳进岷江流量十分之六,但屡经分水之后再流到成都就很有限了;夏秋季节,宝瓶口顶多只纳入岷江流量的十分之四。不过,唐代以前的郫江流量确比现在略大一些。武则天时,彭州长史刘易从曾决唐昌沱江(郫江)合堋口琅歧水[8],分了一支流出去。“二江”这两条人工河流所以被视为岷江正流,甚至大江正流,非因流量大,而是所过地区(主指成都)在岷江流域中最为重要。

检江的“检”应是“湔”的另一种汉译,只因《华阳国志》首先将其译写为“检”,为有别于文翁所穿湔江,后人才约定成俗使用“检江”这个名称。不宜从一般汉字语意角度来解此字。再说,若释“检”为动词,《华阳国志·蜀志》所载李冰穿二江,便只有郫江一江,于史不符。检江、流江为同一河流(见正文列表),只因时代、居地、民族、方言的不同,同一河流才有了不同的名称,很难区分哪一个是正名、标准名,哪个又是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