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道为联系巴蜀与滇、黔的要道之一。僰道(经安边)—渡金沙江—沿横江河谷—(庆符)—取五尺道、石门—南广。所谓“五尺”,只是一种粗略的说法,形容路窄,可人行、牲口行走罢了,多数路段不能通车。为了专力对付匈奴,武帝又撤回僰道以南的“吏”,不久又“平南夷为牂柯郡”,此道复通。......
2023-09-30
渠首枢纽布置必须考虑适应不同年份和不同季节水文条件的变化,建设方针、规模大小、施工程序和运行方式,又必须适应当时、当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具体条件。都江堰渠首枢纽布置的基本要求是:
1.春耕期间能满足成都平原灌溉用水之需,能适应前往下游城市如成都的水运交通,如行舟、漂木之需,能供应成都等城市的用水。
2.汛期能控制洪水流量,不致超过下游河槽的过水能力,并使渠首枢纽有足够的泄洪能力。
3.能充分利用渠首地区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经济合理地修建壅水、分水、泄水、引水和拦沙、沉沙、排沙的水工建筑物。
4.就地取材,尽量利用当地材料和普通劳动力。
5.便于维修和运行。
都江堰枢纽工程设计布置的总原则是“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乘势利导”指的是充分利用都江堰渠首河段流量大、坡度陡、取水高程高等自然条件,用简单的临时性工程去分流引水和泄洪排沙。“因时制宜”指的是充分考虑洪、枯水季节的不同特点去安排引水、泄洪和排沙,并利用农闲时节安排岁修工程的程序和时间。“乘势利导,因时制宜”这一指导思想体现了天、地、人的高度协和,体现了环境保护、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三者的紧密结合。这不但在都江堰枢纽布置的设计上起着指导作用,在保证都江堰枢纽长期正常运行和经久不衰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都江堰渠首枢纽布置正是在“乘势利导,因时制宣”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按《益州记》载:“江至都安(今都江堰市),堰其右,检其左,其正流遂东,郫江之右也。”明白地指出了都江堰渠首枢纽布置的轮廓和具体做法。都江堰渠首枢纽的任务是以内江分流引水为主的。“堰其右,检其左”的做法正是针对内江分流引水来说的。这里“检”和“堰”两个字都是动词。“检”是检校控制之意,“堰”是修筑泄洪堰的意思。“检其左”指的是利用岷江河湾段左侧凹岸引进枯水期流量,经过宝瓶口而流入蒲阳河、柏条河和走马河。这里岷江左岸山岩裸露,坡度陡峻,且岩石为坚固耐冲刷的红色砾岩,江水沿山脚导入宝瓶口,内江河槽稳定可靠,左岸是能够起到控制水流作用的。虽然内江处于弯道凹岸便于引进枯水流量,但在洪水期间流入的巨大流量,内江就容纳不下,还须另找出路,这就不得不在内江右岸设置像平水槽、飞沙堰和人字堤这样一些旁侧泄洪堰,以资宣泄。这样,便把枯水期的引流和洪水期的泄洪统一起来,把取水和排沙的矛盾统一起来,把左岸山岩的“实”和右岸泄洪堰之“虚”利用起来,把冬季岁修中过水和掏淤的矛盾统一起来,让内、外二江轮流截流和放水,以时间换取空间。故尽管水情有盈虚消长的变化,河床有冲、淤的变迁,社会有治乱安危的变动,但都江堰渠首枢纽的布置,则能表现出灵活机动的适应能力,并且还能起到一定的自动调节性能。如鱼嘴对分水比和分沙比的调节作用,飞沙堰溃决时起到非常溢洪堰的自动控制作用,宝瓶口壅水对沉沙和泄洪的作用等。都江堰渠首枢纽卓有成效和经久不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布置合理地体现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设计指导思想。
“堰其右,检其左”是都江堰的平面布置法则。它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恰当地处理好洪、枯水之间,水、沙之间,时、空之间,人力与物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调节措施。渠首枢纽的修建过程、规模大小,建筑物的类型和构造都是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能满足以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灌区不断扩大的需求。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僰道为联系巴蜀与滇、黔的要道之一。僰道(经安边)—渡金沙江—沿横江河谷—(庆符)—取五尺道、石门—南广。所谓“五尺”,只是一种粗略的说法,形容路窄,可人行、牲口行走罢了,多数路段不能通车。为了专力对付匈奴,武帝又撤回僰道以南的“吏”,不久又“平南夷为牂柯郡”,此道复通。......
2023-09-30
作为“天府之国”核心圈的前身,都江堰灌区为秦、汉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刘邦为汉中王时,其统治区域内最为富饶的便是成都平原。为出击“三秦”,刘邦派人到巴蜀内地招兵买马,筹集粮食,其间成都平原贡献最大。迄至西汉中、晚期,全国已形成十大经济区。邸阁之称始见于三国,为朝廷直属的大型粮仓。这表明蜀汉政府是以都江堰灌区为中心筹粮基地。......
2023-09-30
为对抗曹魏,益州府官员们也为刘备登基称帝,紧急活动起来。与此同时,各地官吏纷纷称本地出现祥瑞之物,为刘备称帝做舆论准备。李严抓住这一自然现象,广造舆论,动员蜀国各大臣签名刻碑,又建庙铸鼎[18],为刘备正式称帝立下大功,取得了刘备的信任。擅长谶纬学的谯周,在这一时期承担了一个特殊使命,便是从古籍、从历史、从谶纬学的角度找出刘备称帝的若干依据。一些益州土著则认为刘备不宜马上称帝。......
2023-09-30
东汉中晚期,巴蜀豪族空前发展,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大姓豪族的发展,通常需几代人的积累。下面试讨论二、三类豪族的基本特征。豪族地主凭借经济力量,兼任族长;也有的族长靠宗族的力量,发展为豪族地主。同宗青壮年,为豪族的核心部曲。......
2023-09-30
从全国形势看,在刘秀攻打隗嚣的过程中,占据今甘肃北部地区的窦融,已归附汉政府,并多次出军助汉;其实力较小,所控地区经济、文化较落后,刘秀并不把他放在眼中。北方卢芳,眼见形势不利,便勾结匈奴以自保。汉军进,他则北退大漠,汉军退,他则进兵骚扰,短期内尚无制策。刘秀平蜀,势之必然。公孙述的战略部署是:他坐镇成都,居中指挥。......
2023-09-30
故由秦入汉,在西蜀逐渐发展起一批全国著名的冶铁实业家。其中,巴郡宕渠道、越嶲郡台登、会无是东汉时期新开发的基地,反映出东汉蜀汉时期冶铁业朝边地发展的趋势。故赵国冶铁实业家卓氏在未入蜀前,早知蜀地临邛的铁矿。整个秦汉时期,蜀郡内地的冶铁业在西南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主要基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蜀郡私营冶铁业的竞争。至东汉时期,蜀郡私营冶铁业复兴,产品再次行销边疆民族之中。......
2023-09-30
司马迁说成都“二江”“溉田畴之渠以亿万计”。他所见的“二江”灌溉网,包括李冰以后至武帝前的成就。此后通过百余年的建设,特别是“文景之治”,都江堰灌区人口大幅度增加,农作普遍向精耕细作发展,溉田畴之渠逐步密如蛛网,以致使司马迁感到数不胜数了。升仙水是沙河的前身。秦、西汉早期,还在成都北郊约10里处开凿、修筑了一座堰,名始昌堰。升仙水为该堰的人工渠。同治《成都县志·山川》说:“升仙山在县北十里。”......
2023-09-30
图9-51937年文井江简图《华阳国志·蜀志》说李冰:“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水经·江水注》说李冰:“又穿羊摩江,灌江西。”羊摩江“自湔堰上分穿”,表明了羊摩江分水口的位置,也反映出当时的技术水平。李冰等以“羊摩”给此人工渠命名,是为了纪念鼓励氐人的功勋。李冰“通笮道文井江”与“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实际上是同一水利工程。......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