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都江堰的创建者李冰及其贡献

都江堰的创建者李冰及其贡献

【摘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冰走上了西蜀的政治舞台,开始了创建都江堰和“穿二江成都之中”的特大型工程。李冰创建都江堰从渠首位置的选择,到渠首枢纽设计布置的指导思想,到鱼嘴、飞沙堰、凿离堆开宝瓶口等具体工程的设计等,都贯穿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天人合一观念。可知都江堰曾名金堤。李冰创建都江堰渠首的整个系统工程,《华阳国志·蜀志》、《水经·江水注》皆把其概称为“壅江作堋”。

秦人入蜀后的前40年,作为郡治的成都,人口猛增,手工业迅速发展,水运业随着大木船的引入,产生了质的飞跃,旧的河床已满足不了需要,成都的水利系统与成都城的发展,再一次失去了生态平衡。特别是秦国对蜀郡寄予厚望,要求它大量支持统一战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冰走上了西蜀的政治舞台,开始了创建都江堰和“穿二江成都之中”的特大型工程。

李冰创建都江堰从渠首位置的选择,到渠首枢纽设计布置的指导思想,到鱼嘴、飞沙堰、凿离堆开宝瓶口等具体工程的设计等,都贯穿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天人合一观念。

都江堰在秦汉三国时期至少有以下六种名称:

离堆。始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汉书·沟洫志》:“于蜀,则蜀守李冰凿离,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至于它,往往引其水,用溉田,沟渠甚多,然莫足数也。”司马迁等以离堆代称整个都江堰,盖因它在都江堰渠首工程中最为重要。

北江塴。2006年3月,都江堰渠首出土《建安四年正月中旬故监北江塴太守守史郭择、赵氾碑》,称都江堰为北江塴。

湔堰。始见于《华阳国志·蜀志》。湔为当地山名、地名、水名、县名。这是以地名名堰。

金堤。始见于左思《蜀都赋》。对于都江堰工程技术的早期文献记述,除凿离堆外,晋太康四年(283)前后左思《蜀都赋》有“指渠口以为云门”,“西逾金堤”。刘逵注:“李冰于湔山下造大堋以壅江水,分散其流,溉灌平地,故曰‘指渠口以为云门’也。”“金堤在岷山都安县西。”《水经·江水注》说都江堰“又谓之金堤”。《九州要记》说:“金堤即李冰所筑,至灌圮岩,有石(按:指离堆)如猪。”[1]指该堰坚固似铜铸,价值似金银。可知都江堰曾名金堤。

湔堋。《水经·江水注》载:“江水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堋,蜀人古方言,其意义与堰接近,又不等同于堰[2]

都安(大)堰。见于《水经·江水注》,任豫《益州记》。有三意:一指能确保成都之安,一指此堰建于都江之上,“都”为古蜀方言,一指此堰在都安县境内。《水经·江水注》记述:“江水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都”乃古蜀人的方言,意指很多人聚居之地。“都江”之名,至迟在西汉晚期已见于文献。扬雄《蜀都赋》说:成都“北则有岷山……都江漂其泾,乃溢乎通沟,洪涛溶洗,千湲万谷,合流逆折,必乎争降……”此“都江”即流经成都的二江。这是有关成都二江名“都江”的最早文献记载,实际出现此名的时间应更早。《后汉书·冯岑贾列传》说建武十二年(36)岑彭到江州(今重庆)后“溯都江而上,袭击侯丹,大破之,因晨夜倍道兼行二千余里,径拔武阳(今彭山),使精骑驰广都(今双流),去成都数十里”。李贤注,“都江,成都江也”。此都江指岷江,也指成都二江。都江之得名,有三释:(1)成都江简称。历史上曾有将成都简称为“都”的。如《三国志》卷37《蜀书·法正传》说“(刘璋)坐守都、雒”。宋《太平寰宇记》:“郫江,一名都江,一名成都江。”最早记“都江水”,为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引《太平寰宇记》:“都江水在导江县北二十里离堆之下……江水至灌口,支流入都江口,灌五州十二县,即李冰所凿离堆之下江也。”(2)因水流会聚,或人口会聚而名。古代氐语中,“都”指人口会聚并有水流之地。《水经注·文水》:“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潴。”宋范成大《吴船录》:“都江江源正自西戎中来,由岷山涧壑出而会此,故名都江。”宋《堤堰志》:蜀守李冰凿离堆虎头,于江中设象鼻七十余丈……横潴江流,故曰都江。(3)因地名而名。两晋、宋、齐、西魏时期,都江堰所在的灌口曾是都安县治所在地。从历史线索看,以第一、二释较为可取。都江堰之名,在文献中首见于《宋史·宗室(赵)不传》:“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其时在南宋乾道九年(1173)。

李冰创建都江堰渠首的整个系统工程,《华阳国志·蜀志》、《水经·江水注》皆把其概称为“壅江作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