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为成都平原兴修水利。都江堰工程示意图经过一番周密策划,李冰先从玉垒山开始动手。都江堰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修建了分流洪水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都江堰建成以后,发挥了良好的引水、防沙、排洪等综合作用,成都平原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水患和旱灾,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2023-08-30
秦人入蜀后的前40年,作为郡治的成都,人口猛增,手工业迅速发展,水运业随着大木船的引入,产生了质的飞跃,旧的河床已满足不了需要,成都的水利系统与成都城的发展,再一次失去了生态平衡。特别是秦国对蜀郡寄予厚望,要求它大量支持统一战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冰走上了西蜀的政治舞台,开始了创建都江堰和“穿二江成都之中”的特大型工程。
李冰创建都江堰从渠首位置的选择,到渠首枢纽设计布置的指导思想,到鱼嘴、飞沙堰、凿离堆开宝瓶口等具体工程的设计等,都贯穿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天人合一观念。
离堆。始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汉书·沟洫志》:“于蜀,则蜀守李冰凿离,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至于它,往往引其水,用溉田,沟渠甚多,然莫足数也。”司马迁等以离堆代称整个都江堰,盖因它在都江堰渠首工程中最为重要。
北江塴。2006年3月,都江堰渠首出土《建安四年正月中旬故监北江塴太守守史郭择、赵氾碑》,称都江堰为北江塴。
湔堰。始见于《华阳国志·蜀志》。湔为当地山名、地名、水名、县名。这是以地名名堰。
金堤。始见于左思《蜀都赋》。对于都江堰工程技术的早期文献记述,除凿离堆外,晋太康四年(283)前后左思《蜀都赋》有“指渠口以为云门”,“西逾金堤”。刘逵注:“李冰于湔山下造大堋以壅江水,分散其流,溉灌平地,故曰‘指渠口以为云门’也。”“金堤在岷山都安县西。”《水经·江水注》说都江堰“又谓之金堤”。《九州要记》说:“金堤即李冰所筑,至灌圮岩,有石(按:指离堆)如猪。”[1]指该堰坚固似铜铸,价值似金银。可知都江堰曾名金堤。
湔堋。《水经·江水注》载:“江水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堋,蜀人古方言,其意义与堰接近,又不等同于堰[2]。
都安(大)堰。见于《水经·江水注》,任豫《益州记》。有三意:一指能确保成都之安,一指此堰建于都江之上,“都”为古蜀方言,一指此堰在都安县境内。《水经·江水注》记述:“江水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都”乃古蜀人的方言,意指很多人聚居之地。“都江”之名,至迟在西汉晚期已见于文献。扬雄《蜀都赋》说:成都“北则有岷山……都江漂其泾,乃溢乎通沟,洪涛溶洗,千湲万谷,合流逆折,必乎争降……”此“都江”即流经成都的二江。这是有关成都二江名“都江”的最早文献记载,实际出现此名的时间应更早。《后汉书·冯岑贾列传》说建武十二年(36)岑彭到江州(今重庆)后“溯都江而上,袭击侯丹,大破之,因晨夜倍道兼行二千余里,径拔武阳(今彭山),使精骑驰广都(今双流),去成都数十里”。李贤注,“都江,成都江也”。此都江指岷江,也指成都二江。都江之得名,有三释:(1)成都江简称。历史上曾有将成都简称为“都”的。如《三国志》卷37《蜀书·法正传》说“(刘璋)坐守都、雒”。宋《太平寰宇记》:“郫江,一名都江,一名成都江。”最早记“都江水”,为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引《太平寰宇记》:“都江水在导江县北二十里离堆之下……江水至灌口,支流入都江口,灌五州十二县,即李冰所凿离堆之下江也。”(2)因水流会聚,或人口会聚而名。古代氐语中,“都”指人口会聚并有水流之地。《水经注·文水》:“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潴。”宋范成大《吴船录》:“都江江源正自西戎中来,由岷山涧壑出而会此,故名都江。”宋《堤堰志》:蜀守李冰凿离堆虎头,于江中设象鼻七十余丈……横潴江流,故曰都江。(3)因地名而名。两晋、宋、齐、西魏时期,都江堰所在的灌口曾是都安县治所在地。从历史线索看,以第一、二释较为可取。都江堰之名,在文献中首见于《宋史·宗室(赵)不
传》:“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其时在南宋乾道九年(1173)。
李冰创建都江堰渠首的整个系统工程,《华阳国志·蜀志》、《水经·江水注》皆把其概称为“壅江作堋”。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为成都平原兴修水利。都江堰工程示意图经过一番周密策划,李冰先从玉垒山开始动手。都江堰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修建了分流洪水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都江堰建成以后,发挥了良好的引水、防沙、排洪等综合作用,成都平原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水患和旱灾,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2023-08-30
然而,如果放在中央苏区法制研究和法学观的塑造与形成这一论题下来进行评析,其不足之处仍然十分明显。无论是对中央苏区的立法制度和司法机关的研究,还是对执法过程的讨论,更多的较容易侧重于宏观论述。就当时革命斗争环境而言,中央苏区是否存在体系化的法学思想,是否形成了固定的法学思考与研究范式都将是疑问。......
2023-08-07
這次殷墟的發掘,除地層研究與陶器研究如上文所述以外,其專關於甲骨學的,也有許多重要的貢獻,現略舉二例如次:第一,爲龜甲文例的發見。甲骨出土三十年來學者最初所注意的爲單字,其次爲單句。自胡光煒於民國十七年秋刊印《甲骨文例》一書,於是對於文例始加研究。據研究的結束,“”是“册”字,“”“”是“編”字,“∧”是“六”字,即所謂“册六”,“編六”。......
2023-11-01
穆尼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组织和组织效率原则的深入阐述上。他说明了管理在组织中的作用,认为管理是激励、指挥和控制组织的计划和程序的活力。因此,组织既从属于管理,又是管理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穆尼在1931年提出上述组织理论,无疑为美国的管理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应当肯定地说,他们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贡献。......
2024-04-06
“丝绸之路”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开辟的横贯整个亚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从西汉开辟一直到唐朝的1000多年时间里,一直都是中西贸易的重要通道,为中原地区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就是张骞。由于寡不敌众,所有出使人员都被匈奴扣留。张骞被囚禁在匈奴十年,并被迫娶妻生子。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享有盛誉的“丝绸之路”就这样开通了。......
2023-08-30
《华阳国志·蜀志》说“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比《华阳国志》早100多年成书的《风俗通》,又有另一说法:“秦昭王听田贵之议,遣李冰为蜀郡太守。”这一说法与张若在秦昭王三十年离蜀担任南郡守说法相吻合。李冰入蜀之时,秦国战事正多。李冰入蜀之时,正处于这种转折点上,即处于经济建设百业待兴之时。李冰以治水功绩最著,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科学家之一。李冰是位实干家。......
2023-09-30
章学诚著作出现的延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他的儿子命运的偶然遭际,因为在1781年遇劫以后,章学诚特别注意为他写的所有东西准备多个抄本。至少,这一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章学诚的偏见是很多人共有的。现在,章学诚的声望已不再处于这种不确定的状况中。不管何时提及新儒学中的两个对立的派别,他总是给朱熹以最多的赞誉。......
2023-11-20
士燮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岭南传播儒学,迪化南越,启蒙民智。士燮治理交趾达40年之久,从政期间传播儒学,奖励学术,致力文化建设,使交趾成为当时岭南的学术文化中心,文化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其他如程秉、薛琮、刘巴等名士以及因贬谪或任职等原因来到交州地区的吴国学者虞翻、陆绩,在当地讲学、著述,对儒学在交州的传播均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3-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