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汉阙:20余处实物,数百件图案,了解汉代建筑

四川汉阙:20余处实物,数百件图案,了解汉代建筑

【摘要】:至今,在四川境内还保存着20余处汉阙实物,另在画像砖、石、崖墓雕刻资料中,有数百件阙的图案,是我们了解认识四川汉代建筑的可靠资料。四川的汉阙,大体可分为城阙、里闾阙、庙阙、墓阙四类。2001年夏,在四川忠县乌杨镇一片河滩上,发现一处汉代子母双阙。其石质构件包括阙身、阙顶、扁石、枋子层、阙顶残件和子阙阙身等。乌杨阙发现后,忠县已拥有三处汉阙,另两处汉阙一为丁房阙、一为无铭阙。

阙是秦汉三国时期的典型建筑之一。至今,在四川境内还保存着20余处汉阙实物,另在画像砖、石、崖墓雕刻资料中,有数百件阙的图案,是我们了解认识四川汉代建筑的可靠资料。四川的汉阙,大体可分为城阙、里闾阙、庙阙、墓阙四类。

图8-49 渠县汉阙

图8-50 渠县汉阙

城阙。秦汉三国礼制,只有都城才能修建城阙。东汉末期,刘焉据蜀,欲割据称帝,在雒县筑阙门[68]。蜀汉时期,都城成都也筑有城阙。左思《蜀都赋》说成都“华阙双邈,重门洞开,金铺交映,玉题相晖”。

里闾阙。汉代旌表忠臣,或在其居住的里闾建阙。《后汉书·独行传》载西汉末年梓潼人李业,因不愿出仕,公孙述令将其杀死,光武帝灭蜀后,即“旌表其闾”。梓潼县南门外2里的长卿山麓,至今犹存李业阙,系单阙,高2米,宽1米,以独石刻成。成都羊子山汉墓出土画像砖上画有双阙,以门楼连接,属此类。2001年夏,在四川忠县乌杨镇一片河滩上,发现一处汉代子母双阙。双阙,即左右对称之阙;子母,即每一边都分别由大小不同的两个阙身组成。高240厘米、宽110厘米、厚75厘米。其上雕刻着一只几乎等高的白虎,线条粗犷简洁,造型古朴庄严,典型的汉代风格。其石质构件包括阙身、阙顶、扁石、枋子层、阙顶残件和子阙阙身等。精美的阙顶为重檐式仿木石刻,瓦当线条分明,檐角飞动;扁石上刻方孔钱纹和菱形纹,线条匀称;枋子层刻角兽半圆雕,造型生动。其中一个阙顶长2.4米,宽1.7米,石质光洁圆润,像刚完工的艺术品。阙身上有一根根圆溜溜的椽子,在其中两根椽子上,分别雕刻着一条长蛇,长蛇缠绕着椽子,口中衔着一件不知名的东西,这在以前发现的汉阙中绝无仅有。从其发现位置和高度看,当为里闾阙。乌杨阙发现后,忠县已拥有三处汉阙,另两处汉阙一为丁房阙、一为无铭阙。忠县汉阙有两个特点:一是高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汉阙,二是均为双檐造型。

庙阙。秦汉三国时期在个别祠庙前筑阙。保存至今的有忠县东门外土主庙前的三房阙。土主庙约始建于东汉,原名巴王庙,是祭祀巴国忠臣巴蔓子的祠庙。当时在庙前筑阙,亦带有旌表性质。阙高6.26米,以六层石墩砌成。

图8-51 金堂汉墓中的石刻阙楼

墓阙。保存较多。东汉时期,于墓阙控制不太严。墓主一般系县长、县令级以上的官吏,或有其他较特殊原因的人物。从墓阙上的铭文看,墓阙在当时或称“大门”,或称“神道”、“墓道”,或称“阙”。墓阙的作用之一是“别尊卑”,显示墓主身份等级,同时也是欲使冢墓更近似抽象意义的官府。此外,有的墓阙,还建在墓室中,2006年在金堂东汉砖墓中便有发现。一般来说属县令以上的官吏所为,也是身份的显示。

从质料上看,汉阙可分木、砖、石三大类。从用途上看,有实用阙(如城阙)、纪念旌表阙(里闾阙)、象征阙(墓阙、棺阙)等。实用阙,高数丈至一二十丈,人可登梯而上;纪念旌表阙与象征阙,高数尺至一两丈不等,一般无梯可登。阙的建筑特点,主要是在柱上使用纵横交叠的枋木,柱子有侧脚。

综观秦汉三国时期巴蜀地区的汉式建筑,总风格与当时中原相似,也有一些地方特征。其趋势是逐步放弃原中原、关中建筑中为适应北方气候而设置的结构部件,为适应巴蜀盆地气候,又逐步增加一些结构部件。在城镇,中原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混合,从整幢房子的设计,到个别部件上,都能看到这两种文化的融汇。在农村、山区,传统建筑仍占统治地位。若把秦至蜀汉的巴蜀建筑与当时较有代表性的外国建筑(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伊斯兰礼堂)相比,当时这些外国建筑主要与宗教有关,而巴蜀地区的建筑,无论是官府,还是民宅,无论是厅堂,还是居室,都主要是人们的实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