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汉代蜀地房屋特征及布局分析

汉代蜀地房屋特征及布局分析

【摘要】:从画像石、画像砖、出土的陶房模型等资料看,汉代蜀地城邑中房屋建筑以平面铺开、彼此衔接、相互配合的群体为主要特征。住家户主要是临街、临巷建房。这种布局,不同于巴蜀过去那种村寨式的彼此孤立、互不相连的房屋建筑。当时巴蜀地区规模较大的房屋,普遍采用斗、拱承檐及承横梁。蜀汉有些地区如川东民居房屋使用低矮的台基,而有别于过去的干栏。蜀汉房屋还普遍建有突出于屋顶的平台,有的还在平台四周设有栏杆,或可供人登临。

画像石画像砖、出土的陶房模型等资料看,汉代蜀地城邑中房屋建筑以平面铺开、彼此衔接、相互配合的群体为主要特征。西汉时期虽已出现楼房,但仍以平房为主。布局流行里闾式,或称街巷式。住家户主要是临街、临巷建房。这种布局特征在蜀中出土的画像砖上有反映,在一些大型崖墓布局上也有反映。这与巴蜀潮湿、多雨、夏季闷热等气候特征有关。里闾式布局显然比当时北方流行的四合院式布局更有利于空气流通。同时,这种布局具有开放性、实用性特征,是家族观点较北方淡薄的反映。这种布局,不同于巴蜀过去那种村寨式的彼此孤立、互不相连的房屋建筑。它的普及,以铁工具和砖瓦技术广泛用于建筑为前提。

图8-46 成都出土汉代瓦当

巴蜀盆地内的建筑,过去以竹木结构为特征,以草或木片为瓦。秦入巴蜀后始出现砖瓦建筑,迄至汉代城邑中已基本普及砖瓦建筑。在当时巴蜀地区的郡府、县城、一般城镇遗址上,都曾发现大量瓦当。瓦当上有的有“半两”、“大吉”等瓦文,有的有卷云、鸟禽、动物等图案。当时的宫室、官府等高级建筑,还使用了铺地砖。当时房基多用条石,墙体下半部多用砖,砖边印有各种美丽的花边,有的在墙体中部还嵌有画像砖。砖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巴蜀建筑产生了质的飞跃。首先是给建筑布局规整化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其次是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延长,安全系数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形体等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图8-47 成都出土汉代画像砖上的建筑

秦至蜀汉时期,巴蜀盆地的房屋木结构部分,其框架体系多为梁柱式、穿斗式。大型建筑中已出现厅堂,主梁跨度和间阔系一般住宅的数倍。当时寝室、厅堂都普遍有宽敞的前廊。从画像砖提供的资料看,这一时期开始普遍采用在外围柱子中部加一条横枋,使全部外围柱子联结为一个框架整体。这就极大地加强了整幢房子的稳定性。当时巴蜀地区规模较大的房屋,普遍采用斗、拱承檐及承横梁。在崖墓雕刻实例中,当时西蜀至少采用了横托斗拱、转角斗拱等形式。这些建筑特征,正是以铁工具的推广应用为前提。

从房屋的建筑高度看,过去巴蜀盆地内主要流行一楼一底的“干栏”。从东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画像砖及大量陶楼模型看,当时巴蜀民间已推广了三至五层楼房。公孙述称帝后,在成都建造了一幢十层楼房,整幢楼房全上红漆,楼边置射兰。

东汉时期,随着豪族大姓势力的发展,在建筑布局及其修建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豪族大姓势力高度发展的山区农村,村寨周围出现了用于防范的防寨河、深沟、高大的墙体,墙上往往有碉楼,村寨中已出现了豪华高大的建筑群体,有的系四五层楼房,有的为戏台、观戏台,有的为仓库

图8-48 成都金堂出土陶楼模型

汉代巴蜀地区的石质建筑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过去巴蜀农村石质建筑比较广泛,但主要是利用卵石或不太规整的石板石块垒墙。铁工具普及后,铁锤铁钻铁凿等为打凿规整的石块石板,为雕刻各种石刻图案提供了条件。于是,以规整的石块、石板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石建筑也应运而生。除了后面将要讨论的石墓葬和石阙外,当时城邑中还流行用石建筑来存放各种贵重文书档案,以防火灾,一些粮食仓库已采用石质建筑。如东汉政府在成都的郡府学校中,便建有石室石库。

从最近在忠县蜀汉墓中发掘出土的陶房模型资料观察,蜀汉时期的建筑,主要是承袭东汉风格,也有一些自己的时代特征。蜀汉有些地区如川东民居房屋使用低矮的台基,而有别于过去的干栏。蜀汉时期出现了具有纵横两个方向构件组合的斗拱。蜀汉房屋还普遍建有突出于屋顶的平台,有的还在平台四周设有栏杆,或可供人登临。当时还在房屋前廊两侧增加一道齐腰的栏杆式矮墙[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