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国家之所以关心页岩气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大量的研究机构对欧洲地区的页岩气储量进行粗略估算的数据表明:欧洲地区可能存在储量丰富的页岩气资源。欧盟对本地区页岩气储量的情况却尚不明确。......
2023-06-25
据《华阳国志》记载,秦至蜀汉,巴地、蜀地及相邻的汉中、南中地区等,皆出产金银。巴蜀内地较重要的金银矿有:
梓潼——土地出金银。
涪县——其山有金、银矿;洗取,火融合之,为金银。《元和郡县志》卷33说该地金山,每夏雨奔注,崩颓之所则金粟散出,大者如棋子。
葭萌——有金银矿,民今岁岁洗取之。
刚氐县(今平武、青川)——涪水所出,有金银矿。
上述四地正好是秦汉时移民的重点区域,以及大型官营作坊分布区。政府曾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利用大量工匠、刑徒开采金银。当时开采金矿的主要方法是“洗取”。即主要是在出产金矿之地,通过挖山土、打山石、打河沙等法,冲洗去泥沙石,淘取金屑金粒。待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则以“火融之”,用原始而简便的方法将其冶炼成金块。
考古发现的纯金银器实物资料较多。如属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有在成都羊子山172号墓中发现的金块、银盘及大量的银管(194件),估计后者为车盖弓饰;在犍为的土坑墓中,曾发现随葬的金珠;在茂汶城关土坑墓中,曾出土银桥形币和银环。属于东汉的有在宝兴发现的金环、在内江发现的银圈和银环。在西昌东汉、蜀汉砖墓中,曾发现银圈饰、银戒指等。属于蜀汉时期的有在忠县㽏井发现的银发钗、银手镯、银顶针等[47]。这之中,有少数是货币,如金块、金珠、银桥形币等;有的是直接使用的装饰品,如银环、银圈、银戒指;有的系某一物品上的装饰部件,如银管;有的系直接使用的器物,如银盘、顶针等。
从有关出土资料看,当时巴蜀金银冶炼仍有两条线,一是私营,一是官营。私营一般是专业工匠,规模较小,一般打制装饰品者以个体为主。官营作坊如工官,其中设有专门负责金银炼制的机构和专业人员,其中又以从事错金镶嵌技术、鎏金技术的人员较多。
目前,四川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错银器,可达战国早期,其镶错工艺已臻成熟水平。秦汉时期,这一传统工艺得到了发扬。目前发现的器物主要有:成都羊子山172号墓中的错银矛、错银带钩、错金银兽面饰、错银衡朱,在昭化船棺中发现的金银错带钩,涪陵小田溪的错银铜壶、错金编钟、错金银弩机盖,成都天回山崖墓的错金铁刀,盐亭崖墓中的金银错带钩[48]。
上述器物主要是以错金或错银表现纹饰,只有错金铁刀是表现纹饰和铭文。铜器加以错金错银纹饰,使单色的器物表面,增添了新的色泽,纹饰更加清晰、悦目,色彩斑斓,更加美观;铁器加之错金,使其由单纯的实用器,升华为艺术品。这些错金错银器的制造工艺,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是在铜器母范上刻出纹饰凸槽,使铸成的铜器上形成纹饰凹槽,再嵌入金银丝,经打磨、抛光便成;有的是直接在铜器表面錾刻凹槽,将金银丝嵌入捶打,经抛光而成。前者适宜纹饰较粗者,后者适宜纹饰特细者。
鎏金在秦汉三国时期称“金黄涂”、“黄金涂”、“盒涂”(唐代以后又称“镀金”)。在四川已发现的鎏金实物主要集中在东汉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蜀郡生产的鎏金乘舆斛,通高41厘米、奁高33厘米、盘径57.5厘米。该斛通体鎏金,由奁和承盘组成。奁及承盘均有三熊足,熊身上嵌有各色宝石。承盘口沿下面有铭文六十二字:
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舆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闵瑰饰。铜承盘旋径二尺二寸。铜涂工崇,雕工业,炼工康,造工业造,护工卒史恽、长汜,丞萌,椽巡,令史郧主。
其中涂工,便是专职的鎏金技术工。1972年在河北邯郸出土过一件鎏金铜酒樽承盘,上有铭文,亦为建武二十一年(45)造,从其“护工卒史恽、长汜、令丞汛、椽曾、令史愔主”这一套官员的名字看,仍为蜀郡西工所造无疑。在成都火车站东乡东汉墓中,曾出土过鎏金车马器一套。此外,还曾发现多件鎏金漆器,如上述东汉墓中曾出土鎏金漆耳杯。即汉代巴蜀地区的鎏金以工官生产为主,主要有鎏金铜器和鎏金漆器。私营作坊生产的鎏金器一般为小型器,如铜泡钉、刀、削等。
从这些实物看,当时巴蜀地区的鎏金工艺制作过程是:首先加工金泥(金汞合剂),把金丝溶于水银中;次为涂金,把金泥涂抹在器胎的表面;次为烤黄,令汞蒸发;再为刷洗、抛光等。东汉时期,蜀郡工官的鎏金技术为全国领先水平,产品进贡皇宫,远销全国各地。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欧盟国家之所以关心页岩气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大量的研究机构对欧洲地区的页岩气储量进行粗略估算的数据表明:欧洲地区可能存在储量丰富的页岩气资源。欧盟对本地区页岩气储量的情况却尚不明确。......
2023-06-25
黄石崖大窟内现存的20余尊造像,集中地反映了上述风格特点(图11)。图11黄石崖大窟西壁造像正光四年(郑岩绘)东魏时期,造像大体上接前期风格之余绪,但体态较前期宽厚,前身趋于平直,衣纹有所减化,雕刻变浅,下裾底边逐渐转向平齐,八字形外展明显收敛,衣纹垂褶自然而有所起伏。北齐至北周时期石窟摩崖造像极少,纪年较明确的仅存《续修长青县志·五峰山志》记为北齐乾明元年的莲花洞造像一例。......
2023-07-22
就算我年少时兴趣广泛,也不可能会对专门学习如何“挖死人骨头”动念的。在大一的必修课中,赫然出现了“考古人类学导论”。我花了一两个小时在图书馆翻了翻上学期的笔记,才明白,哇,考古人类学还真的是“挖死人骨头”的啊!考试成绩公布,我的“考导”真的“考倒”了,拿了62分,在班上排名倒数。......
2023-08-28
巴蜀地区的冶铜业,在秦至蜀汉间大体可分为两大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新的冶铁业的挑战,加之政府的种种限制,冶铜业在工商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大幅度下降。西汉中期,武帝抑商,巴蜀地区的私营冶铜作坊从此一蹶不振,官营作坊成为铜器生产的主体。《华阳国志》载巴、蜀皆出铜,但著名的铜矿和冶铜地却分布不均衡。秦及西汉早期,巴蜀地区最主要的铜矿及冶铜基地,皆在蜀郡严道。......
2023-09-30
秦至蜀汉,巴蜀地区很盛行“风水术”。风水师参与了成都城的规划设计。秦汉三国时期,巴蜀各地勘探盐井,开采铜矿、铁矿、锡矿,种植大面积的果树、桑树等,都会请巫师看“风水”。当时巴蜀盐井甚为普及,它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巴蜀风水术的高度发达。当时土著蜀人中流行的船棺葬,与他们认为灵魂应溯江而上至故乡的观念有关。该仪式除反映了对死者的关怀外,还反映出生者欲摆脱死者灵魂的控制、干扰的普遍愿望。......
2023-09-30
1914年4月3日下午,王圆禄让斯坦因进入已被他用作贮藏室的今编莫高窟第342窟,然后从自己的窖藏中将两箱子写经搬入窟中,供斯坦因检查。此外,斯坦因还看出,这部分写本都是经过伯希和之手挑选剩下的佛经。1914年4月4日,是斯坦因逗留莫高窟的第3天。[13]不过,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期间于1914年4月剥移的莫高窟壁画标本,此后一直秘而不宣,不知所踪。......
2023-07-31
东汉时代,巴蜀地区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其中有几起对巴蜀历史产生了较大影响。东汉中、晚期,巴蜀地区的多次农民起义,差不多都与宗教有关,并主要与早期道教有关。顺帝时期,巴郡曾出现一种所谓“女服贼”,即利用宗教为掩护,信徒着装略似女装的农民起义军。整个起义持续约一年,攻占巴郡数县。影响最大的是黄巾起义。长期以来被奴役、盘剥的人民,闻风而起,纷纷投身义军。......
2023-09-30
2010年《史记》考古发现研究三皇五帝时代考古研究1.黄帝文化、少昊文化的研究尹全海、张新斌《黄帝文化与具茨山文化圈》认为,具茨山文化包含有大量的黄帝及其“臣属”的史证,物证与民间文化传承,尤其是新近发现的具茨山“岩画”,均可证明具茨山文化圈的主要内涵为黄帝文化。2010年,学者们对王城岗小城与大城的关系、性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