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漆器产地与经久耐用特征

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漆器产地与经久耐用特征

【摘要】:巴蜀正好是在漆器最走俏、最时髦时,成为全国最大的以官办为主的漆器生产基地。陶胎漆器在当时较便宜。它是为满足都市中、下层人士模仿上层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漆器生产扩大市场的一种手段。但东汉中、晚期,青瓷器逐渐普及,取代了陶胎漆器市场,陶胎漆器生产转而萎缩。秦汉三国墓中出土的许多漆器,无论是木胎、陶胎、竹胎,还是皮胎,至今保存完好,更证明了其经久耐用、耐腐的特征。

我国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但汉代是漆器的黄金时代。当时青铜容器已开始衰落,瓷器还处在早期摸索阶段,漆容器美观、轻便、耐用、不易破碎,最为时髦。巴蜀正好是在漆器最走俏、最时髦时,成为全国最大的以官办为主的漆器生产基地。

秦汉三国时期,市场空前扩大,加之官府重视、支持,甚至直接以工官生产,西蜀漆器制造业有了空前的大发展。这一时期的漆器实物资料非常丰富,其中较重要的有:1912~1925年在朝鲜乐浪郡时代墓葬中出土的大批西蜀工官纪年漆器[41]。建国后在长沙马王堆汉墓、江陵凤凰山汉墓、贵州清镇汉墓、四川荥经和青川秦汉墓、成都北郊秦汉墓、绵阳双包山二号墓、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等皆出土有巴蜀铭刻漆器[42]东汉晚期,漆器生产有所衰退。蜀汉时期,政府再度重视漆器生产,又恢复了过去的规模和水平。上述资料表明,在西汉中期至蜀汉约300年间,漆器是巴蜀地区的拳头产品之一,行销全国各地甚至外国。

巴蜀的漆器生产,主要有两条线,即官营和私营。官营以广汉郡、蜀郡的工官为代表,其时代约在西汉景、武时期至东汉中期(现发现最晚的纪年实物为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元兴元年(105),殇帝即位,邓太后临朝,为紧缩财政开支,停止了西蜀工官的漆器生产。《汉书·邓皇后纪》:“其蜀汉扣器、九带佩刀,并不复调。”故汉代西蜀工官漆器止于永元年间。但此后,民间仍大量生产漆器。蜀汉时期,官营作坊又大量生产漆器。工官生产的漆器上刻写有所在工官、生产者、管理者的名字,但一般不见“亭”、“市”这种市场管理机构的印戳。蜀汉时期,官营作坊生产的漆器上的铭刻较简单,一般只注明所在郡。私营产品,以成都地区的产品较有代表性。秦至西汉,私营生产的漆器,一般要经过政府市场管理机构的检查监督(估计要征收一种特殊税)。这种管理机构,秦统治巴蜀时期叫“亭”,西汉时期叫“市”。检查征税后,即在私营漆器上盖“成亭”或“成市”的印戳或刻划有关文字[43]

图8-28 青川秦墓出土漆耳杯

图8-29 青川秦墓出土圆漆盒

图8-30 青川秦墓出土漆奁

图8-31 青川秦墓出土漆奁

秦至蜀汉巴蜀漆器的品种主要有马、车、人俑、驾驭俑、耳杯、奁、卮、鼎、盂、匜、钫、桶、匕、勺、筷、盘、壶、盒、樽、砚、虎子、尺、屐、扇、梳、桌、案、凭几、屏风、床等家具,部分礼仪器、部分乐器支架、部分兵器车马器部件等,涉及生活、生产、军事交通、官府、私家的许多方面。当时在建筑的木构件上也多上漆。一般漆容器的胎质,主要有木、竹、夹纻、陶、皮五大类,每一类可细分若干种。木胎有旋、雕、挖、砍、削、卷等制法。一般将木料砍锯成形后,用轮旋刮削制外壁,再剜内部,或直接以割削剜凿法制,薄壁则用质地优秀的薄木片卷曲定型。早在秦统治时期,西蜀漆工已首创出在木胎刷灰后再涂漆的工艺,最早实物见于属战国晚期的成都羊子山172号墓,以后一直沿用至今[44]。另外,当时还有一种在木胎上贴编织物再涂漆的,也见于羊子山172号墓。竹胎则多以竹片、竹丝编织成器。夹纻胎是以多层湿麻布、锦缎、缯帛等附于器模上,干硬后脱胎再作固定处理。约从东汉开始,开始流行陶胎漆器。目前发现的实物以成都附近地区较多,主要有陶胎漆钵、陶胎漆耳杯、陶胎漆案、陶胎漆舫等,主要出土于中、小型东汉墓中。其制作过程是:先烧成陶器,全身打磨光亮,上底漆、绘图等,有的不绘图案。陶胎漆器在当时较便宜。它是为满足都市中、下层人士模仿上层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漆器生产扩大市场的一种手段。但东汉中、晚期,青瓷器逐渐普及,取代了陶胎漆器市场,陶胎漆器生产转而萎缩。皮胎漆器,现已发现蜀汉时生产品,即朱然墓中出土的两件犀皮黄口羽觞,系黑面红中黄底片云斑斑犀皮。巴蜀漆器上多有精美的纹饰图案。

图8-32 绵阳双包山西汉墓漆器

巴蜀漆器的代表作是“扣器”,即在耳杯、盘、壶、盒、奁等器物的口沿、耳部、圈足或腹部等部位,镶上镀金镀银的铜箍、铜壳、铜环,有的则饰以金银部件。这种漆器制作技术,也是由西蜀漆器首创,最早实物出于属于战国晚期的成都羊子山172号墓。该墓出土的圆漆盒、漆奁等,多发现铜扣,此外还发现绿松石、小圆玉饰、银质蹄足及纽饰、银饰片、银耳等漆器上的装饰品[45]。《盐铁论·散不足》说:“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舒玉纻器、金错蜀杯。”《汉书·贡禹传》说:“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所谓金银器,这里专指镶有金、银部件的漆扣器。工官生产漆器,由朝廷拨款,产品以质量、工艺为先,并不太计较成本。故《盐铁论》说漆器“一文杯(即绘有图案的双耳杯)得铜杯十”,“一杯卷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巴蜀工官生产的漆器,主要供朝廷调用,故漆铭中多见“乘舆”、“大官”、“尚方”等文字。漆器上的文字,秦及西汉流行针尖戳刻铭文,东汉及蜀汉流行漆书。

从墓葬出土资料看,巴蜀漆器很耐用。在贵州清镇东汉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却是西汉漆器,其使用时间近百年。在乐浪汉墓中,蜀郡生产的始元二年(前85)的漆耳杯与元始三年(前3)的漆耳杯同出一墓,前者最少使用了80余年才入葬。秦汉三国墓中出土的许多漆器,无论是木胎、陶胎、竹胎,还是皮胎,至今保存完好,更证明了其经久耐用、耐腐的特征。两汉工官漆器铭刻,表现了分工粗细的变化。如以蜀郡西工生产的漆杯为例:昭帝始元二年(前85)仅由二人(髹工、画工)或三人(加钥工)承担。到成帝永始元年(前16)已变为七人(加上工、铜扣黄涂工、清工、造工)负责其工序。到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又降为五人。这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变化。

武帝末年,经济萧条,漆器主要为实用器,分工稍粗。其后历宣、元、成六七十年,经济复苏,奢靡之风日盛,这时工官生产的高级漆器,首先是艺术品,是礼仪器,是身份的显示物,实用价值很次要,故分工细、质量精。其后,经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经济濒于崩溃,巴蜀从地皇年间(20~23)开始,经公孙述时期(25~36),到建武二十年(44)这段时间,包括漆器在内的工官生产,可能处于停顿状态。东汉以后,部分工官生产转为商品生产,漆器铭刻中出现了商品宣传一类吉祥语。如在乐浪境内发现的一件“神仙画像漆盘”铭曰:“永平十二年,蜀郡西工,夹纻行三凡。治千二百。卢氏作,宜子孙,牢。”东汉时期,工官还把部分漆器生产任务转交私营作坊承制;这类漆器,只写出承制作坊主的姓氏,如上引“卢氏”[46]

蜀汉崇尚朴实,但在安徽发现的这一批蜀郡漆器却异常精美。同类施有漆画的精美漆器,在鄂城地区的东吴墓中曾有出土,亦有“蜀郡作牢”的铭文。这些漆器或系蜀汉作坊专为外销东吴而生产,其制造方法、风格等,与东汉漆器基本上—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