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林业、木工与竹工在秦汉巴蜀地区的广泛应用

林业、木工与竹工在秦汉巴蜀地区的广泛应用

【摘要】: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秦汉四川的“船棺”,以楠木、梓木为多,木板棺椁以梓木、桤木较多。房梁、檐柱之属,则多用柏木、杉木。汉代官府木工,主要系身份自由的工匠。秦汉三国时期,巴蜀地区使用木工最多的行业是:建筑业、造船业、造车业、日用家具业、棺椁和其他各工业部门,如盐井井架、矿井井架、漆工工具、兵器器柄制造等。《汉书·地理志》说巴、蜀、广汉富有竹木之饶。在书写工具方面则有竹简、竹牍、竹笔管等。

秦至蜀汉,与中原地区严重匮乏木材的情况相反,巴蜀地区却林业富饶。《汉书·地理志》专门介绍该地有“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故始皇建阿房宫,甚至不远千里,从蜀郡征调大批优质木材。杜牧阿房宫赋》所谓“蜀山兀,阿房出”。入秦汉后,木材耗费量较以前猛增数十倍。从人们日常的柴薪,到煮盐、冶铁、冶铜,从新兴的造船业、造车业,到规模空前的建筑交通兵器,从生前的日用家具,到死后棺椁,都大规模、高速度地耗费着各种木材。秦汉三国时期,巴蜀林业除少数果木林及城中路边植树外,一般是只砍伐,不种植,伐木场沿江河两岸不断地向上游侵伸。当时,中原等地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曾执行较严格的时令禁伐制度,但在巴蜀地区则不见类似措施。

另一方面,秦至蜀汉,巴蜀人民也流行在坟园墓地中植树,并把它作为反映等级制的标志之一;流行在祠堂四周植树,并把它与某些宗教意义相联系;还流行在街道、田边地头、官府、宅院中植树。当时人工植树较主要的品种有桑树、银杏柏树、罗汉松、楠木、樟树、杉木、红豆树、杉树及各种果树。

川西高原、川北川东山地气温垂直分布,植被亦呈垂直分布,木材品种丰富。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秦汉四川的“船棺”,以楠木、梓木为多,木板棺椁以梓木、桤木较多。秦汉时期的“蜀弓”声名极高,主要以梓属小木制成。车轴,多用櫅木、檀木。车鞣多用槭木。房梁、檐柱之属,则多用柏木、杉木。这表明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至秦汉间对不同树种的不同性质、用途等已有了共识。

秦汉时期,巴蜀的城市,甚至绝大多数县城、乡镇,几乎都濒临江河。当时的木料运输,主要是水运。岷江、嘉陵江、涪江、沱江、金沙江是几条主要木运航道。成都的木料基地主要在川西高原。“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37]其他各城市的木材基地,也主要在水运上游地区选取。运输方法,一般是在上游放木而下,不扎不束,任其自流,在下游目的地捞取。也有少数扎筏,以人放下,如广汉曾出土“大江行筏”画像砖所示。无论哪一种,都比当时外地运木主要靠人力、畜力、车载方式,省力若干倍。

秦汉三国时期,巴蜀木工主要有官府和民间两大系统。秦时郡府,各县多设有工室,拥有大量木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官府奴隶,有的属服劳役性质,秦时建造官府、战船、官车等,主要由他们进行,秦修阿房宫、骊山陵,还从蜀地调去大量木工。

汉代蜀郡、广汉郡工官以及各官府工室,亦拥有大量木工。《汉书·地理志》载西汉曾在蜀郡严道置有“木官”,主要负责伐取木材和制造木器。所伐木材可通过水道运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的还运到北方。汉代官府木工,主要系身份自由的工匠。民间木工,则遍布各族各地。

木工,是各阶层人士都要涉及、且在生活中涉及特别多的一行业。秦汉三国时期,巴蜀地区使用木工最多的行业是:建筑业、造船业、造车业、日用家具业、棺椁和其他各工业部门,如盐井井架、矿井井架、漆工工具、兵器器柄制造等。今日发现的实物资料,主要是棺椁和一些随葬品,另有一些画像资料。

巴蜀传统木工的特征:首先是很少使用大锯,主要靠凿、斧、锛、削,各种木制品多见整木、圆木;其次是很少木雕。秦汉时期的突出变化,一是大锯的普遍使用,二是与雕刻工艺相结合。如建筑中的门板、门楣、窗棂等,都经过了改板、锯齐、刨边等工序;在汉阙、画像石,户的楼阙、亭、崖墓门楣上可看到各种雕刻装饰,如云气纹、凤、雀、虎、鹿等,是当时实用建筑上雕刻图案的反映。一些高楼建筑,如“高百尺”的成都张仪楼,更是木工工艺的结晶。当时巴蜀的造船业,由传统的独木舟转变为木板船、舫船,必经圆木改板、截短、锯刨合缝、粘合补眼等工序。巴蜀传统的用独木挖凿而成的“船棺”,被用木板构筑的棺、椁逐渐代替。当时的木工工具主要有:锯、斧、锛、凿、斤、削等铁工具。

秦汉三国时期,巴蜀地区的木器普遍采用凹口、凹槽、楔子、暗榫、明榫、穿榫、铁钉及各种“├、┩、┬、┷、┿、╳、╲、▽、▲、◣、◢、★、<、>、∑、∠、∨、∧”形铁块用拴接等法连接。

秦时蜀地官府木工技术,崇尚朴实,不事雕刻,与秦在全国推行的抑末政策相一致。西汉蜀地官府木工分工极细,追求工艺(如漆器),许多木漆制品远销各地;东汉早期一度趋向朴实,迄东汉中、晚期又尚浮华。

竹类器皿的起源和利用源于中国。巴蜀地区是我国最早种竹,并用其为生活、生产服务的主要地区之一。《史记·货殖列传》说巴蜀广泛使用竹木之器。《汉书·地理志》说巴、蜀、广汉富有竹木之饶。《华阳国志》记岷山多梓、柏、大竹,并将其作为蜀地致富的重要因素之一。《后汉书·公孙述传》说巴蜀地区“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左思《蜀都赋》盛赞西蜀“邛竹缘岭”,秦汉三国时期,在巴蜀南部及近邻地区,活动着一支以竹为图腾的部族,其首领被称为竹王[38]。由于生产工具的限制,巴蜀地区对竹器的利用,在原始社会时期远较木器更为广泛。即使发展到秦汉三国,制作木器的铜、铁工具已经普及,各族人民对竹器的利用仍极为广泛。

在建筑方面,秦汉三国时期仍普遍用竹建造“干栏”竹壁,即以竹编壁,涂泥为墙。当时的汉式瓦房,也采用这种“竹骨泥墙”。屋檐下,也普遍用竹笕槽承接雨水,山区人民则破竹为笕槽,接送山泉至家中,有的还接到田里灌庄稼。在家具什物方面则有竹筷、竹杖、竹椅、竹凳、竹笠、竹桌、竹笥、竹箱、竹柜、竹笈、竹篮、箩筐、竹箕、竹笤、竹水桶、竹酒桶、竹笼、竹筛、竹席、竹扇、竹绳、竹衣竿、渔竿、竹鞭、竹笊、竹刀等。在书写工具方面则有竹简、竹牍、竹笔管等。在交通方面,有竹索桥、竹筏、船篙等。在工业方面,利用竹筒获取天然气,利用竹笕接引盐水。在水利方面,竹笼装石为堤、为坝,堪称西蜀一绝。在乐器方面,则用竹制琴、制鼓、制板、制笛、制笙、制箫等。

当时漆器,多数为竹胎,种类品目甚多。蜀人以竹织履,更为一绝,在西汉崖墓中有发现[39],在文献中也有记载[40]

竹器的使用,在巴蜀虽源远流长,但秦汉三国却是其产生飞跃、大发展时期。这主要与铁质工具的普遍使用有关。青铜时代,由于青铜价高、产量少,在农村难以普及,人们只好利用更原始的工具制作竹器,无论在工效、器类、质量等诸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秦汉三国,铁器迅速普及,锯、削、凿等铁工具广泛运用,才产生并推广了竹料剥皮、刮皮、刮丝等技术,发展出了高级编织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