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长江上游水系水路概述

长江上游水系水路概述

【摘要】:长江上游水系水路是沟通巴蜀内部、沟通巴蜀与楚吴联系的主要干线之一。如支线岷江水路把成都、成都平原与外界相联系。由蜀地东出,岷江—长江水路几乎是唯一的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李冰守蜀期间,曾多次对这一水路进行维修。从垫江至江州一段,又称涪水。嘉陵江上游与杆水相对应,二水以大散关为分水岭。货物从嘉陵江上游上溯,取陆道越过大散关,便可转入杆水,继续水运。

长江上游水系水路是沟通巴蜀内部、沟通巴蜀与楚吴联系的主要干线之一。一些支线所起作用,在某些时候甚至超过了干线。如支线岷江水路把成都、成都平原与外界相联系。

秦打下巴蜀不久,李冰守蜀之前,秦相张仪游说楚王时便声称:大船起于汶山,浮江而下,至楚三千余里。一日行三百余里,不至十日而距扞关。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秦命司马错征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其路线是由岷江入长江,再入涪水(今乌江)。后来张若再次伐楚,取楚黔中、巫郡,亦取道岷江、长江。

由蜀地东出,岷江—长江水路几乎是唯一的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李冰守蜀期间,曾多次对这一水路进行维修。《华阳国志·蜀志》说:

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伏行地中,会江南安,触山胁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患之。冰发卒凿平溷崖,通正水道。或曰:冰凿崖时,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与神斗,迄今蒙福。

南安县,郡东四百里,治青衣江会。县溉有名滩,一曰“雷垣”,二曰“盐溉”,李冰所平也。

这里有三项内容:凿平“溷崖”;平掉“雷垣”滩;平掉“盐溉”滩。其共同宗旨都是通正江道。

其第一项工程是凿平溷崖。沫水,古代蜀中至少有五条江河曾名沫水,青衣江与大渡河汇合后,未入岷江一段,古称沫水。山胁,此指山半腰。溷崖即乱崖,一般认为即今凌云寺大佛岩边上的乱石。由于大渡河和岷江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水势的长年冲击,溷崖前端必然形成若干孤立于江中的石块、石柱、暗礁。来往船只若被两股水力夹击冲撞于这些石礁之上,不免船破人亡。李冰凿溷崖,主要是凿去该山前端的石块、石柱。

其第二项工程是平掉雷垣滩。雷垣在蜀方言中亦可称为离堆。雷垣滩已被“平”掉,具体位置今已不可考。从南安三江汇合的水文条件分析,可能在大渡河入岷江口的下游不远。

第三项工程是平盐溉,即盐滩。滩中有自然源泉涌出。由此可以推论,李冰整治南安江道的时间,当在李冰任蜀守的中、后期,即大约在公元前250年以后。从常璩叙述二滩的顺序和该滩能作为盐溉的情况看,此滩当在雷垣滩的下游不远处。

《华阳国志·蜀志》又说:

僰道有故蜀王兵兰,亦有神作大滩江中,其崖崭峻不可浃,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崖有赤白五色。滨江有兵兰——李冰所烧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黄。

李冰在修凿僰道江道时,创造了积薪烧岩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涪江水道。涪江水道属嘉陵江水系之一,是沟通秦汉三国时期川东与川北交通联系的重要干线之一。其途径如下:

涪水涪县(绵阳市)—平阳乡(三台)—广汉(射洪)—德阳(今遂宁南)—垫江(合川)。

涪江在垫江汇入嘉陵江,在江州(今重庆)汇入长江干线。东汉灭公孙述,刘备荆州入蜀,即利用涪水。

嘉陵江水道。沟通古代川东与川北、沟通古代巴郡内部联系的主要水上交通干线之一。嘉陵江古名西汉水、汉水。途径如下:

(杆水)—葭萌—阆中—安汉(今南充市)—垫江—江州。

嘉陵江在垫江(今合川)接纳了涪水、潜水(今渠江)。从垫江至江州一段,又称涪水。

嘉陵江上游与杆水(今名塔河)相对应,二水以大散关为分水岭。杆水是渭河的支流,秦汉时亦可通航。货物从嘉陵江上游上溯,取陆道越过大散关,便可转入杆水,继续水运。汉高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给助军粮,便是取嘉陵江、杆水路。

乌江水道。古名延江,又名涪水,沟通巴郡东南部、沟通枳县(今涪陵)—涪陵(今彭水)—牂柯。司马错率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亦取道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