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时期的僰道

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时期的僰道

【摘要】:僰道为联系巴蜀与滇、黔的要道之一。僰道(经安边)—渡金沙江—沿横江河谷—(庆符)—取五尺道、石门—南广。所谓“五尺”,只是一种粗略的说法,形容路窄,可人行、牲口行走罢了,多数路段不能通车。为了专力对付匈奴,武帝又撤回僰道以南的“吏”,不久又“平南夷为牂柯郡”,此道复通。

僰道为联系巴蜀与滇、黔的要道之一。途径如下:

从成都至僰道,可取岷江水路,顺水而下,不劳车马力,经南安抵僰道。古代南出多取此道。另外也可取陆道,走资中、汉安一线,由僰道来成都,多取此道。

僰道(经安边)—渡金沙江—沿横江河谷—(庆符)—取五尺道、石门—南广。南广以下有二途:南广—豆沙关—大关—鲁甸—味县—谷昌(昆明);南广—平夷—汉阳—取牂柯水至牂柯道—取夜郎道至夜郎。

图8-5 汉代灵关道

秦王朝曾命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10]。秦五尺当今三尺左右。所谓“五尺”,只是一种粗略的说法,形容路窄,可人行、牲口行走罢了,多数路段不能通车。秦亡,这条路线又由官道变民道。

武帝开发西南夷,此道复通行,又“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通夜郎道,为置吏”,把由僰道至夜郎的民道改建为官道,并设亭置吏对道路加以管理。当时,此道的改建工作颇经反复。汉武帝初,曾责成蜀郡负责此道的维修疏通,蜀郡把这个任务交给僰道;由于民族纠纷极复杂,结果“费功无成”。建元六年(前135),朝廷派唐蒙出使西南夷,以“道不通”为由斩杀了僰道令。继续维修的工作也十分艰巨,“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在巴蜀地区,甚至在全国都引起了不安。直到元光六年(前129),“南夷始置邮亭”,筑路工作初步完成。但在维修西南夷道时,士兵死亡甚多,民族数反,武帝派公孙弘前往考察后,深感得不偿失。为了专力对付匈奴,武帝又撤回僰道以南的“吏”,不久又“平南夷为牂柯郡”,此道复通。

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巴蜀,牂柯郡“保郡为汉”,益州郡“固守拒险”,僰道再次阻绝。诸葛亮南征,马忠军亦取牂柯道。

由川东入夜郎,还有一条捷径:江州(今重庆)—符县符关(今合江)—(沿赤水河谷)—(桐梓)—(遵义)—牂柯。但赤水河谷一段险塞,易为土著控制,一般少取此道。见于记载的有唐蒙入关见夜郎侯多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