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川西高原牧业经济亚区:四川通史.卷二

川西高原牧业经济亚区:四川通史.卷二

【摘要】:此亚区又可分为两大亚区,即川西北高原亚区和川西南高原亚区。川西北高原亚区指今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雅安市的大部分地区。岷江以西的松潘至黑水、绰斯甲、炉霍、甘孜至邓柯一线以北,称为甘孜—阿坝高原,又称川西北高原,属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这就表明当地的夷、氐、羌三大民族都是定居。另外,狩猎经济也占有一定地位。秦灭巴蜀后,外来移民不断进入这一地区。

此亚区又可分为两大亚区,即川西北高原亚区和川西南高原亚区。

川西北高原亚区指今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雅安市的大部分地区。战国晚期至蜀汉,该地民族主要为“西戎”系统,大体可分为夷、氐、羌三大系。岷江以西的松潘至黑水、绰斯甲、炉霍、甘孜至邓柯一线以北,称为甘孜—阿坝高原,又称川西北高原,属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东北高、西南低,由4000米递降至3500米左右,切割甚微,地表平旷,岭缓谷宽。东部有著名的松潘草地(若尔盖沼泽)。该区属山地高原气候,年均温约2℃~8℃,年降水量600~800毫米,有的只有300毫米,宜牧而不宜农。该区在秦汉时期,便以牧业著名,其所产牦牛、犏牛、马、绵羊等长期运销巴蜀内地。司马迁、班固都认为这是巴蜀“殷富”的原因之一[1]

该区牧业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具有一重要特征,即在相当多的地区(如汶山一带)是定居牧业,而非游牧。《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皆依山居住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这就表明当地的夷、氐、羌三大民族都是定居。定居,又适当发展农业为辅助。《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该地“土地刚卤,不生谷粟麻菽,唯以麦为资,而宜畜牧”,这种经济一直保留到近代而未大变。另外,狩猎经济也占有一定地位。

该区的西部,即今甘孜州大部,在秦及西汉间与内地无直接的统属关系,在东汉时期始有了较疏松的隶属关系。当然,民间经济、文化交流却始终存在。

川西南地区指今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及雅安市的部分地区和乐山市的部分地区。该区在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主要是夷人分布区,其中影响较大的支系有笮都人、青衣人、邛都人三大族系。秦灭巴蜀后,外来移民不断进入这一地区。大渡河以南的金沙江及雅砻江下游、安宁河、黑水河、西溪河等流域的山川都作南北纵向,东西横向交通被切断,故称横断山,是整个西南地区横断山脉的北翼部分。该区山脊海拔均在4000~5000米以上,地表多呈破碎状,地形崎岖起伏大,山高大谷窄深,岭谷高差多在2000~3000米以上,是全国地表起伏最大的地区之一。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适宜部落各占一山,割据一方。川西南和整个西南一样,是民族复杂地区,呈大杂居、小聚居。

该区与川西北有以下几点不同:(1)川西北各族部主要依靠坚固高大的石质邛笼楼房来防御他族的袭击,川西南各族间更多是依靠易守难攻的地形,来防御别族的侵略。(2)该区呈最显著的山地垂直气候。南部金沙江河谷,即使在最冷的1月,均温也高于12℃,终年无冬,不见霜雪,但在3500米以上的高山则全年无夏。降水在地域上有一定差异,南部金沙江谷地少于700毫米,西部的木里、盐源,东北部甘洛、峨边、美姑,南部的宁南、金阳等地,年降水量在800~900毫米内,其余大部分地区在1100毫米以上,是整个巴蜀地区热量最富的地区。这种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该区在秦汉时普遍存在的浓厚的氏族制残余和奴隶制的残酷桎梏,以及各族闭关自守等原因,经济、文化得不到应有的交流和发展,不仅秦汉时期,及至以后的漫长岁月,其农业始终都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中。其农作物主要有荞子、水稻(个别地区)等粮食作物,油菜、大麻等经济作物。秦汉时期,该区的畜牧业与农业同等重要。一般是定居畜牧,主要牧养牦牛、绵羊、马、水牛。该区地处亚热带,森林覆盖面积大,动物、鸟兽资源丰富,狩猎经济在当时占有与农业、畜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另外,该区植物资源丰富,采集经济在秦汉时也起着辅助作用。反映在考古上,该区以石棺、大石墓及其文化为特征,与盆地内部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