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夷人:秦汉三国时期百万夷人主动归附汉政府

夷人:秦汉三国时期百万夷人主动归附汉政府

【摘要】:秦入蜀后,一度较活跃的丹、犁二部便是笮都人。东汉永平年间,益州刺史朱辅,加强了对这一区域的统治,又“宣传汉德,威怀远夷”,致使活动在“徼外”的白狼、盘木、唐菆等百多个部落、数十万人主动内属,要求接受汉政府的领导。东汉在这一带设置汉嘉县,包含着汉人与嘉良共处之意。

“夷”系民族发源于川西北,秦至蜀汉时期仍活动在川西高原。支系甚多,《华阳国志·蜀志》说:“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汉嘉,越巂曰笮,蜀曰邛,皆夷种也。”汶山即今阿坝地区,在秦至蜀汉有“六夷七羌九氐”。这里,夷、昆明、笮等为同一民族在各地不同的称呼,或系各地不同的部族之称;夷、羌、氐则是同等概念的不同族称。汶山冉,即当地民族传说中的戈基人。在秦至蜀汉间,汶山一带至少活动着六个较大的部落。他们“冬则避寒,入蜀为佣”,与川西平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在此基础上,其“王侯颇知文书”。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汶山郡。宣帝地节元年(前69),武都白马羌造反,汉政府曾征调冉诸部前往讨伐。朝廷派使者前往汶山慰劳,当地民族首领乘机提出:设郡后一年征收两次赋税,边人贫苦,无以供给,要求省郡,于是汉政府又改汶山郡为蜀郡北部都尉,削减了大量行政官员,减少了赋税。安帝永初元年(107),当地夷人三襄部与徼外污衍部合作,共有3000多人造反,攻下蚕陵城。延熹二年(159),三襄夷再次攻克蚕陵。

图7-5 四川丹巴古碉楼

笮人,又作笮都人,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中段、南段,今甘孜州、雅安地区及凉山州、攀枝花市一线。《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秦入蜀后,一度较活跃的丹、犁二部便是笮都人。《史记·秦本纪》说: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正义》注“丹、犁”曰:“二戎号也,臣伏于蜀,蜀相杀蜀侯,并丹犁二国降秦。”丹、犁二支主要活动在今荥经、汉源一带。《史记·秦本纪》说武王元年(前310)伐丹、犁。此后,秦即在丹、犁活动地荥经、汉源一带设置严道。另外,《华阳国志·蜀志》说李冰又通笮道文井江,经临邛……《江水注》也说文井江“自笮道与蒙溪分水”,即在李冰前后,秦政府还一度在临邛、大邑西部,即今宝兴、芦山一带设置笮道。但有关笮道的事迹不多,估计设置不久就撤销了。这一时期,秦政府还曾封笮人首领为笮侯,该称呼一直延续到武帝时期,系世代袭号。秦末至武帝时期,这一带又重归笮人控制,汉移民多被迫迁离,少数留居者亦被“夷化”。元鼎六年(前111)在此一度设沈黎郡。沈黎即丹黎的同音异译。至天汉四年(前97),改为蜀郡西部都尉。《后汉书·笮都夷传》说其人皆披发左衽,言语多好比喻,依山而居,以石垒楼房。东汉永平年间,益州刺史朱辅,加强了对这一区域的统治,又“宣传汉德,威怀远夷”,致使活动在“徼外”的白狼、盘木、唐菆等百多个部落、数十万人主动内属,要求接受汉政府的领导。不久,这些部落又外迁。至和帝永元十二年(100),白狼、楼薄等部又率族人17万口内属,朝廷赐益州酋首金印紫绶,赐一般首领钱帛若干。延光二年(123)春,旄牛夷起兵反叛,攻下灵关道,杀长吏。益州刺史张乔与蜀郡西部都尉带兵前往镇压,获胜。于是,将蜀郡西部都尉改置为蜀郡属国都尉,领4县,与郡同级。灵帝时期,一度将蜀郡属国改为汉嘉郡。

图7-6 岷江上游石棺葬

青衣,秦汉时期主要分布在今名山、雅安一带,故流经这一带的江名青衣江,秦汉政府在此设置的县也叫青衣县、青衣道。《水经·青衣水注》说:青衣水出青衣县西蒙山东与沫水合也。县故青衣羌国也。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罢沈黎郡,分两部都尉,一治青衣,主汉民。公孙述之有蜀也,青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43),以为郡。当时这一带活动着数支青衣部落,有的内属较早,有的稍晚,有的归属后又离去,离去后又来。安帝永初二年(108),青衣道邑长令田,与徼外三种夷三十一万,赍黄金、旄牛,举土内属,安帝增令田爵号为奉郎邑君。

元初二年(115),又有“青衣道邑奉献内属”。延光二年(122),此地改置蜀郡属国都尉。顺帝阳嘉二年(133),又有青衣王子心慕汉制,上书求内附之事,朝廷下令将青衣县改名为汉嘉[14]

图7-7 四川宝兴汉代石棺出土铜剑

1983年在芦山曾发现铜印“汉夷土部之章”、“汉叟仟长”,亦说明该地民族主要为“夷”系。此外,今乐山地区当时还有一些青衣部落。汉南安雷堆庙,祭青衣神。南安县南40里,有青衣山[15]汉唐间,一般视蜀王蚕丛氏为青衣部族之祖先。蚕丛氏是传说中蜀地最早的拓荒者,最老的“先王”,汉唐时蜀地民间俗以“青衣神”为土地神[16]

嘉良部,汉代活动在今大渡河流域中游地区。《隋书·附国传》说:汉之西南夷也,有嘉良夷,即其东部所居种姓,自相率领,土俗与附国同,言语少,不相统一,其人并无姓氏;嘉良夷政令系之酋帅,重罪者死,轻罪罚牛。他们可能是被汶山羌人赶出故土的“六夷”之一,与传说中的“戈基”人或有传承关系。东汉在这一带设置汉嘉县,包含着汉人与嘉良共处之意。

图7-8 汉代三国,川西高原流行的陶双耳罐

徙(斯),或称斯都、斯榆、斯臾。《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其地当在今凉山州至雅安地区一带。

旄牛夷,川西南安宁河流域,在东汉中期至蜀汉时期,当地民族转为以旄牛夷和旄牛羌为主体。《三国志·蜀书·张嶷传》载嶷任越嶲太守时,当地的主要部族是旄牛夷,并在各个部落之间,形成了以“旄牛王”为中心的酋邦。约在东汉顺帝前后,旄牛人断绝了当地“旧道”,直到蜀汉。

“夷”系民族一般为定居,依山而居,其经济为半农半牧,农业主要种麦等耐寒作物,牧业一般为定居性放牧(季节性、小范围游牧)。在建筑方面,两大特征:①垒石为碉楼,高者可至十余丈,东汉时这种建筑被内地豪族普遍模仿、借鉴;②笮桥,以多根竹索搭于江河两岸,竹索上平铺并固定木板,可行人、畜,风吹便摇,然牢固有余。这种桥很适宜川西高原与川西平原过渡地带山高水急、无法立桥墩的地理特征。它比外地的拱桥,或有桥墩的平桥更简便易建,灵活安全。此外,在江河较宽阔、平缓地区,还流行以皮舟渡河。在服饰方面,主要是披发,多以动物皮为衣,左衽,衣摆较宽。言语多好比喻,通过类比来说明事理。当时巴蜀学者多受其影响,说话、写作爱打比喻,人称“半引夷经”。在方言上,古夷人多称其人口较多、较密集的居地为“都”,如成都、新都、笮都(今汉源)、邛都(今西昌)、广都、斯都(今天全)、昌都等。夷系民族在丧葬上主要实行石棺葬,一般为一次性入葬,近年发掘资料甚多。夷人各部的制陶业相当发达,陶器以大双耳罐最富特征。这是一种吊烧、吊煮容器。夷人的冶铜业一般只能锻打而不能铸造。其兵器几乎全是剑、刀、匕首等短兵器,这与其道路崎岖,人们一般只习于步战有关。从随葬品看,部落成员中已出现了私有观念,已流行把生前拥有的贵重器物随葬墓中;但贫富分化不显,等级差别不是太大。在婚姻方面,夷人各部“贵妇人、党母族”,流行“阿注婚”和“转房”婚。这反映在石棺中,便都是单人葬,看不到夫妻合葬、婢妾殉葬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