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汉邛人的分布中心与四川会理出土的铜编钟

西汉邛人的分布中心与四川会理出土的铜编钟

【摘要】:邛人,在秦统治期间,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南部。该地邛人系农耕民族,习居平原或浅山。邛人又是川西南地区的主体民族。滇以北即越地区,图7-1西昌坝河堡子大石墓图7-2西昌大石墓出土铜发钗图7-3西昌大石墓出土部分秦汉时期陶、铜器图7-4四川会理出土的铜编钟这是西汉邛人的分布中心。东汉中期以降,邛人在当地的活动已骤然减少,但仍有踪迹可寻。可以认定这是当地邛人的乐器。

邛人,在秦统治期间,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南部。《华阳国志·蜀志》说临邛县本有邛民,始皇把上郡人迁到这里,当地邛人才被迫外迁。又说邛崃山本名邛笮山,故邛人、笮人界也。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险难……该地邛人系农耕民族,习居平原或浅山。邛人又是川西南地区的主体民族。《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邛都即邛人。滇以北即越地区,

图7-1 西昌坝河堡子大石墓

图7-2 西昌大石墓出土铜发钗

图7-3 西昌大石墓出土部分秦汉时期陶、铜器

图7-4 四川会理出土的铜编钟

这是西汉邛人的分布中心。王莽时邛人长贵,曾被越嶲郡太守枚根任为军侯。更始二年(24),长贵率领族人攻杀枚根,自立为邛谷王,领太守事。又降于公孙述。述败,光武封长贵为邛谷王。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汉人大量进入这一地区。

东汉中期以降,邛人在当地的活动已骤然减少,但仍有踪迹可寻。邛人集中分布的安宁河流域,以“四季无寒暑”著称,适宜稻作农业。从当地的秦汉遗址和大石墓资料看,邛人主要是坝居、濒河居、低谷浅山居住民族;以稻作农业为主,长期定居(几代人才能葬满一座大石墓),部落制度一直居统治地位(大石墓的丛葬制度,显示出部落成员生死与共的意识),尚未产生明显的私有观念和等级制(无个人随葬品,酋首与普通成员同葬一墓)。1977年,在会理曾出土一套6件铜编钟,造型与大石墓出土的铜铃颇似,纹饰与当地出土的铜鼓相似。在云南石寨山滇人墓中,曾出土过类似编钟[13]。可以认定这是当地邛人的乐器。它反映了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从其出土大量铜发钗看,“魋结”(椎结)为其重要发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