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政权初建之后,库中财物多被将士取走,很快出现军用不足,加之物价暴涨,社会情绪波动很大。这是公开站出来反对新生政权。诸葛亮因政权初建,不服者多,便为其求情,最后刘备同意免其处罚。此次战略,张飞俘获曹军数万人。在刘备平蜀、取成都过程中,刘封年20余,有武艺,气力过人。二人对上庸发起攻击,上庸太守申耽举众而降。在刘备入蜀路上前来投奔的彭羕,取下成都后,被刘备任用为益州治中从事。......
2023-09-30
蜀汉的政权组织基本上是承袭汉制。西汉武帝以后,州刺史遂成定制,并逐步由巡察监督官吏演变为一级政府机构,至东汉晚期又采纳刘焉建议,行州牧之制,州一级政权略似割据一方的诸侯。蜀汉政府和当时的魏、吴政权一样,照搬了这种制度,其政府组织结构是:
朝廷—州—郡—县—乡
都尉—县—乡
朝廷—都督—郡—县—乡
蜀汉在三国中最小,限于土地,政区不广,州一级实际区域,只有益州和四个都督。另外,蜀汉于建兴七年(229)与吴国盟约,“交分天下”,分得兖、冀、并、凉四州,皆设置州刺史,遥领其地(实无其地);一度还曾设交州刺史,负责对两广等地区的事务;荆州、雍州二地与蜀土毗连,不少事务需专官处理,有时也设置了刺史。综上所述,蜀汉朝廷辖州、郡情况如下表:
表6-1 蜀汉辖郡简表
都督之制,始于东汉末年,蜀、魏、吴三国皆承此制。蜀国在边疆地区设置都尉,领兵屯守,负责军事。为了纳行政于军事轨道,都督又领或兼刺史、太守,全面负责边疆之军政。蜀汉先后设置庲降都督、汉中都督、江州都督、永安(巴东)都督、关中都督等。都督府直属朝廷。各都督府辖郡的行政、经济,通过都督府与朝廷发生关系。
都尉之制,西汉已有之。汉宣帝时,武都白马羌人造反,朝廷派骆武率军将其镇压后,骆武入汶山郡察访,当地官吏百姓反映“更赋至重,边人贫苦,无以供给,求省郡”。朝廷于是撤销了汶山郡,将其辖地省并为蜀郡北部都尉,原驻在汶山地区的大量郡、县官吏、军队大多撤出。都尉统治远比郡县松散,近似于民族自治。蜀汉在一些郡的边疆地区(主要是兄弟民族杂居地区)和重要关津之地设置都尉,负责兵事,又兼管当地政务。蜀汉先后设置过蜀郡北部都尉、广汉都尉、巴郡江关都尉、阴平郡关尉等。都尉可辖一至数县,其军事事务可直接受朝廷或都督、州领导,行政事务一般受所在郡领导。汉制,县有大小之分,蜀汉亦然。汉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一级政权机构为道,蜀汉取消了道这种制度,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仍借助该民族原有的部落、氏族、聚邑等形式实行管理,而不再设置乡、里等基层组织。
据不够准确的统计,在蜀汉政权刚建立的章武元年(221),全国仅有民户20万、人口90万。当然,这个户口数目只指在政府登记注册者,当时大量的奴婢、部曲、私属未在此数目内,广大边地的少数民族未在此数内。蜀汉版图,大体限于广义的“蜀”(“西南夷”地区),或汉代的益州地区。在这块土地上,秦置3郡约50县,西汉置8郡103县(—些暂时置郡如沈黎不计),东汉置12郡118县,蜀汉至少置有27郡169县。蜀汉在东汉基础上又新增15郡、51县,增郡数的比例超过1倍,增县约30%,增郡的比例远大于增县。新增如此多郡县,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为了凑够一个国家的框架,虽明知自己比魏、吴地小民寡,仍试图以多搭空架子来提高声威,这从增郡的比例远大于增县这一统计中更能清楚地看出;二是边地日益得到开发,需要增置郡县以加强管理;三是为了增加空缺,以满足庞大的官僚集团之需[1]。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刘备政权初建之后,库中财物多被将士取走,很快出现军用不足,加之物价暴涨,社会情绪波动很大。这是公开站出来反对新生政权。诸葛亮因政权初建,不服者多,便为其求情,最后刘备同意免其处罚。此次战略,张飞俘获曹军数万人。在刘备平蜀、取成都过程中,刘封年20余,有武艺,气力过人。二人对上庸发起攻击,上庸太守申耽举众而降。在刘备入蜀路上前来投奔的彭羕,取下成都后,被刘备任用为益州治中从事。......
2023-09-30
秦至蜀汉,巴蜀民族姓氏的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以地为氏。二是以河渠为氏。三是以地名为氏。2.以国邑为氏。资、通(详前),以封邑为氏,后发展为姓。庸,《元和姓纂》卷2:庸蜀,殷时侯国,周武王时来助伐纣,子孙以国为氏。苴,是爵称,又是邑名,后裔以为氏、姓。公乘,此为秦二十等爵中的第八级,蜀人遂以此为姓。帛氏,最初当系以职业为氏、为姓。此即由氏转为姓的主要内容。6.以图腾为氏。......
2023-09-30
都江堰灌区水旱灾害极少,民众生活稳定。近年出土的李冰石像等,虽是模仿李冰的做法,但主要是作为水神,所谓“镇水万世焉”,不具有水则功能。其实,后说是错的,发源于梓潼柏山的是梓潼水,又称驰水、潼水。对于洛水是否“出三危山”,他也“所未详”。沈君字子琚,其名不可辨。过去一些学者据“堋有左右口”,认为“堋”只是“堰”中的某一局部,即鱼嘴。此碑文进一步印证了此说。......
2023-09-30
李冰在前人基础上,在创建都江堰渠首的同时,将成都“二江”作为都江堰的主要渠系工程,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疏淘,进一步健全了大堰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表9-3成都“二江”名称异同简表续表续表郫江有沱、江沱、沱水、沱江之称,但今沱江在古代亦称“沱”或“湔水”,于是成都平原上便有了两条沱江。《华阳国志·蜀志》则明称“二江”为郫江、检江。“二江”流量从李冰凿离堆后,就受到宝瓶口的严格控制。......
2023-09-30
为对抗曹魏,益州府官员们也为刘备登基称帝,紧急活动起来。与此同时,各地官吏纷纷称本地出现祥瑞之物,为刘备称帝做舆论准备。李严抓住这一自然现象,广造舆论,动员蜀国各大臣签名刻碑,又建庙铸鼎[18],为刘备正式称帝立下大功,取得了刘备的信任。擅长谶纬学的谯周,在这一时期承担了一个特殊使命,便是从古籍、从历史、从谶纬学的角度找出刘备称帝的若干依据。一些益州土著则认为刘备不宜马上称帝。......
2023-09-30
僰道为联系巴蜀与滇、黔的要道之一。僰道(经安边)—渡金沙江—沿横江河谷—(庆符)—取五尺道、石门—南广。所谓“五尺”,只是一种粗略的说法,形容路窄,可人行、牲口行走罢了,多数路段不能通车。为了专力对付匈奴,武帝又撤回僰道以南的“吏”,不久又“平南夷为牂柯郡”,此道复通。......
2023-09-30
从全国形势看,在刘秀攻打隗嚣的过程中,占据今甘肃北部地区的窦融,已归附汉政府,并多次出军助汉;其实力较小,所控地区经济、文化较落后,刘秀并不把他放在眼中。北方卢芳,眼见形势不利,便勾结匈奴以自保。汉军进,他则北退大漠,汉军退,他则进兵骚扰,短期内尚无制策。刘秀平蜀,势之必然。公孙述的战略部署是:他坐镇成都,居中指挥。......
2023-09-30
司马迁说成都“二江”“溉田畴之渠以亿万计”。他所见的“二江”灌溉网,包括李冰以后至武帝前的成就。此后通过百余年的建设,特别是“文景之治”,都江堰灌区人口大幅度增加,农作普遍向精耕细作发展,溉田畴之渠逐步密如蛛网,以致使司马迁感到数不胜数了。升仙水是沙河的前身。秦、西汉早期,还在成都北郊约10里处开凿、修筑了一座堰,名始昌堰。升仙水为该堰的人工渠。同治《成都县志·山川》说:“升仙山在县北十里。”......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