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蒋琬执政与蒋琬的战略分析

蒋琬执政与蒋琬的战略分析

【摘要】:蒋琬这次上任后,勤于事务,卓有成效。此后,蒋琬以抚军将军兼领丞相府长史。不过,当时并没有他人“录尚书事”,蒋琬虽有些“名不正”,但事实上却总统着全国的军政事务。杨仪却大发怨言,被废徙于汉嘉,后又上书诽谤,被责令自杀,蒋琬执政的障碍遂被铲除。从“才”来看,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代执政,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蒋琬在战略上始终对魏方采取守势。蒋琬对此皆观望而已。

诸葛亮死后,丞相长史杨仪借机斩杀了与他长期不和的大将魏延,率领诸军还成都,跃跃欲试,准备接诸葛亮之位。但诸葛亮临死前,上密表于后主,推荐蒋琬做他的接班人。

蒋琬(188?~246),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湘乡)人。少已知名,稍长即为当地名士。后为刘表州府书佐。刘琮降曹后,他选择了刘备。刘备入蜀时,带其相随。其日常言谈举止、办事能力等,深得诸葛亮赏识。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取蜀后任其为广都(今四川双流)县长。蒋琬在广都期间,像庞统当耒阳县令一样,自感大材小用,搞无为而治,很少处理一般事,并常与属僚们饮酒至醉。刘备因游玩突至广都,蒋琬大醉如泥,不能前往接驾。刘备大怒,欲将其处死。诸葛亮及时前往说情道:“蒋琬是管理国家大政的社稷之器,不是管理百里地面的县令;再说他在这里当县令,强调以安民少事为本,不以修饰装假为先。愿主公重新考察。”刘备才将其免官而已。此后一两年间,蒋琬闲居在广都县东七里宜城山下。闲居期间,一次他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呼问善于占梦的赵直。赵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他在家里坐了一两年冷板凳后,经诸葛亮推荐,刘备又任其为什邡县令。蒋琬这次上任后,勤于事务,卓有成效。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当汉中王后,又调蒋琬到朝中任尚书郎。

图5-25 蒋琬塑像

建兴元年(223),诸葛亮开设丞相府后,即任其为东曹掾(负责人事等)。恢复察举制度后,又亲自推荐蒋琬为“茂才”。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军驻汉中,将蒋琬由相府东曹掾改任为相府参军,协助留府长史张裔负责丞相府日常工作。当时相府“长史”(秘书长)有二人,一个随侍在诸葛亮身边,即杨仪;一个留在成都,称“留府长史”,先是张裔,后为蒋琬。诸葛亮率领10万兵北驻汉中,叫张裔与蒋琬留在成都,“统留府事”。张裔与蒋琬做到了“足食足兵”。诸葛亮对张裔甚为满意,常赞他:“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次年,张裔到汉中向诸葛亮请教一些问题,送者数百,车乘盈路。张裔回来后与亲近书道:“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张裔年轻时与犍为杨恭为友。杨恭早死,遗孤仅数岁。张裔将其迎到成都,与分屋而居,事杨恭母如母,待杨恭的儿子们同亲子一样,并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平常抚恤故旧,振援衰宗,行义甚至。诸葛亮甚看重他的人品,为他加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建兴八年(230),他66岁卒。此后,蒋琬以抚军将军兼领丞相府长史。蒋琬也做到了足食足兵,供给前方。诸葛亮常表扬蒋琬:“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诸葛亮在去世以前,曾秘密上表后主,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后主即诏命蒋琬为“尚书令”。尚书令本为主管宫中秘书班子的负责人,实权极大,但西汉旧制,尚书令之上还有一位“录尚书事”之职,此职才是“真宰相”。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故有实权。后主叫蒋琬做尚书令,而没有立即叫他兼“录尚书事”,是要先看看。不过,当时并没有他人“录尚书事”,蒋琬虽有些“名不正”,但事实上却总统着全国的军政事务。又过了一些日子,后主又诏令提升他为“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行”即“代理”或“试用”,做得好再“实授”。“都护”,即管军队,全国的部队都属他管。“领”,即“兼领”,以较大的官职兼领另一个较小的官职。这是在逐步加大其名。建兴十三年(235)春,蒋琬升成了“大将军、录尚书事”,又被封为安阳亭侯(无封侯资历者,不能为相)。当时,蜀中新丧主帅,远近危悚,人心惶恐。诸葛亮的死讯传到东吴,东吴即在巴丘(今湖南岳阳)增军万人,想趁魏军攻蜀汉之际分割蚕食蜀汉。蒋琬即针锋相对,在白帝(今重庆市奉节)增加守军。这时,右中郎将宗预出使吴国孙权问他:东吴与西蜀共为一家,为什么你国还要增加白帝的守军?宗预也不示弱,随即回道:东吴增加巴丘之军,西蜀增加白帝之兵,俱事势使然,不足以相问也[62]!蒋琬虽被越级提拔,位居群僚之上,但他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色举止,如同平日,于是众望渐服,内政外交迅速稳定。杨仪却大发怨言,被废徙于汉嘉,后又上书诽谤,被责令自杀,蒋琬执政的障碍遂被铲除。

从“才”来看,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代执政(并不都是丞相),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蒋琬对北伐之事,说说而已,并不怎么认真,到了他当政的第四年,才在延熙元年(238),摆出架势,率军出屯汉中。延熙二年(239)春三月,刘禅升蒋琬为大司马。很显然,如果他当时不摆这个架势,便得不到很多人的认可,刘禅也不愿给他这个新职。蒋琬认为,过去诸葛亮多次出兵秦川,道路险峻,运输困难,终不能克敌,欲改变进攻方向,准备乘汉水东出袭取魏的魏兴、上庸之地,于是大造战船。但其他人都认为此策太危险,若不取胜,退路甚艰。正巧蒋琬生病,便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可以说,在他当政的11年中,仅有这一次欲对魏采取主动攻击的冲动,除此之外则只守不攻。蒋琬在汉中驻了6年,于延熙六年(243)十月,把主力由汉中撤回,还军驻涪(今四川绵阳),表明了放弃北伐的意图。从此,蜀国由战略进攻阶段转入战略防守阶段。

蒋琬在战略上始终对魏方采取守势。他叫姜维去经营凉州,欲“避实就虚”,借羌胡兵源、物资加强蜀汉。在他主持蜀汉军政时期,孙权对魏有过三次攻势。吴嘉禾六年(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孙权派朱然围攻魏江夏郡郡治(今黄陂区);吴赤乌四年(延熙四年,公元241年),又派全琮、朱然、诸葛瑾三路攻魏;赤乌六年(延熙六年,公元243年),派诸葛恪攻打六安。蒋琬对此皆观望而已。吴的几次攻势,皆无大的收获。朱然、步骘对蜀很误会。《三国志》卷46《吴书·吴主传》说:赤乌七年,是岁,步骘、朱然等各上疏云:“自蜀还者,咸言欲背盟与魏交通,多作舟船,缮治城郭。又蒋琬守汉中,闻司马懿南向,不出兵乘虚以掎角之,反委汉中,还近成都。事已彰灼,无所复疑,宜为之备。”权揆其不然,曰:“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无所负之,何以致此?又司马懿前来入舒,旬日便退,蜀在万里,何知缓急而便出兵乎?昔魏欲入汉川,此间始严,亦未举动,会闻魏还而止,蜀宁可复以此有疑邪?又人家治国,舟船城郭,何得不护?今此间治军,宁复欲以御蜀邪?人言苦不可信,朕为诸君破家保之。”孙权竟能苦口婆心地替蒋琬解释,看来蒋琬的外交手腕确实很高。综观当时三国形势,蒋琬执政于诸葛亮连年用兵,实力转虚、国势转弱之时,又遇到杨仪、魏延内斗,暂时休养生息,应为上策。诸葛亮去世之时,杨仪与费袆不顾魏延的反对,把主力从武功五丈原撤到汉中;留下了一部分力量在汉中,交给吴懿。吴懿是刘备吴皇后的哥哥,以“车骑将军”的身份“督汉中”。其助手是“安汉将军”王平。王平也做了汉中太守,代替吴懿担任“督汉中”的重大任务。此职本是刘备交给魏延的。诸葛亮在建兴九年(231)调魏廷以“前军师”的名义做先锋,这个“督汉中”的责任,便落在“都护”李严的肩上。李严因罪被废以后,继承他在汉中职务的,便是吴懿。魏延的“前军师”之职,在魏延被杀后,一度由邓芝担任,不久也职属王平。此职于延熙元年(238)改称为“前护军”,延熙六年(243)改称“前监军”。蒋琬驻汉中时,命王平继续做汉中太守与“督汉中”,兼任“前护军”,还让王平“署大将军府事”,把自己大将军府的一切事务,交给了王平,同时把王平的官衔,由“前护军”升为“前监军”,“督汉中”升为“统汉中”,“安汉将军”升为“镇北大将军”。王平却也不负蒋琬知遇。

次年二月,魏大将军曹爽为建功立业,一再上表要率军伐蜀。当时朝廷内曹爽与司马懿的权争已经明显,司马懿明确表示反对。但司马懿愈反对,曹爽愈坚持,硬是带兵5万(一说10余万)攻蜀,汹汹而来。当时汉中守军不足3万,很多人担心。王平却不慌不忙,力排众议,据守兴势围(今陕西洋县西北),派刘敏、杜祺两偏裨将军,稍一出击,便大败曹爽、夏侯玄。不久,大将军费祎亲自从成都率军增援,很快赶到了汉中。曹爽原本无作战经验,也没遭受过大的挫折,进入蜀境后损兵折将,杀了锐气,又怕败得更惨,被司马懿利用。这时,魏朝廷接到费祎已率军增援的消息,下诏让曹爽还军。王平前线指挥,功劳甚大。可见此时蜀国还有足够的力量与曹魏相持。

这期间,姜维多次西入凉州,皆不果而返。

蒋琬多病,主动表示愿把部分职权让与费祎、董允。他的最大特征是知人善任。于是,费祎领益州刺史,董允加辅国将军,代理尚书令。蒋琬把前方的事交给了王平,后方的事交给了费袆,自己去考虑更重要的事,决定大政方针。他在建兴十三年(235)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时,便把“尚书令”的官职交给了费袆。延熙六年(243),他从汉中退驻涪县,又把“大将军、录尚书事”之位让给了费袆,只留下一个“大司马”的虚衔。提拔姜维,保荐姜维做凉州刺史的,也是蒋琬。蒋琬大胆用人,无私地把自己的权力分出去,这不仅在三国,即使在我国整个古代也极罕见。他的这种作风,与诸葛亮“事必躬亲”形成鲜明对比。大概他正是鉴于诸葛亮劳累过度,英年早逝,而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吧!

延熙九年(246)冬,蒋琬病死,约58岁,共执政12年。在蒋琬执政期间,除基本放弃了北伐外,在内政方面大体都继承了诸葛亮的成规,因循不变。在外交方面仍东联孙吴,在内政方面仍重用荆楚人士,排斥益州土著人才。另外,在他执政期间,外臣与内臣的权争,君权与臣权的斗争,也略见端倪。诸葛亮以丞相秉国,蒋琬执政时只给他低一级的大司马职称,明显反映出不欲蒋琬步诸葛亮之后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