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诸葛亮与李严:权争纷争

诸葛亮与李严:权争纷争

【摘要】:刘备给他这个职务,实际上已经宣布他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已含有要他与诸葛亮分权之味了。诸葛亮率军南征时,后方政事并未直接交李严。诸葛亮的这一任命,与刘备临终前的意图有出入。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在一些部下前说李严的好话。结果,诸葛亮欲调李严属下军队去汉中之事,未能执行。这表明,当时诸葛亮已准备将他与李严间的矛盾公开化。

诸葛亮治蜀的全过程中,在政治上几乎是没有够级别的对手可言。他与李严的矛盾,也是蜀汉朝廷中的大事。

李严(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年轻时为郡吏,荆州刘表曾多次任他担任郡县官吏,以才干著称。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占荆州时,李严当时任秭归县令,便西诣蜀,刘璋用为成都县令,有能名。建安十八年(213),任严为护军,拒刘备于绵竹。李严率众降刘备,刘备拜严为裨将军。成都既定,任严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从这个任命看,当时刘备对李严并不太重视,给一个太守,只是对他降自己以来功绩的正常反应。李严只把这看成一个平台,他要利用这个平台大干一番。首先着手对西蜀大型水利工程“六水门”大加整修,甚得朝野上下好评。通过这一工程,显示出了他不同于一般郡守的卓越行政能力。建安二十三年(218),土著豪族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打到资中县。当时刘备正在汉中,形势危急。李严并不向朝廷要求另外调兵,仅率郡属军士5000人讨之,斩秦、胜等,其部众枝党,又被李严打得星散逃避。战后,李严在郪、资中等地全部恢复了“民籍”,将过去由豪族直接控制的大量百姓,建立起了由政府控制的、向政府交租纳粮、服役的户口之籍。从根本上夺走了或者说抑制了土著豪族的土壤。又越嶲土著民族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经此二战后,刘备发现李严能文能武,视李严为能臣,下令加李严为辅汉将军,仍兼任犍为太守。

作为一个降臣,能力卓越远远不够,还得表现出对新主子的忠心。李严在刘备称帝的节骨眼上做了两件事。一是在刘备即位前,在武阳炮制了“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事件,此后又遍邀蜀国官员800人,上表恳请刘备称帝。刘备称帝后,李严为宣传刘备的“天命”,又在该地建庙、刻碑,大扬其名。二是请刘备到犍为“籍田”。这些都得到了刘备的欢心。当时刘备急于东伐,不得不把后方交与诸葛亮,来不及提拔李严。

章武二年(222),刘备病重时,便诏令李严到永安宫,拜为尚书令,直接留在身边,管理大小政事。刘备给他这个职务,实际上已经宣布他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已含有要他与诸葛亮分权之味了。次年,刘备病危时,让李严与诸葛亮同受遗诏辅少主,又任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刘备视李严为与诸葛亮搞平衡的代表。

建兴元年(223),李严先后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这一时期,他实际负责以江州为中心的蜀汉东部的军政事务

诸葛亮率军南征时,后方政事并未直接交李严。此后,诸葛亮出军汉中时,蜀中政事交蒋琬负责,李严仍镇守江州。诸葛亮的这一任命,与刘备临终前的意图有出入。

李严大失所望,又莫奈何,曾在与孟达信中说:“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看来是想掩盖自己。诸葛亮也在给孟达的信中说:“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在一些部下前说李严的好话。

李严见诸葛亮大权在握,又想出一计,欲重演当年刘备称帝前后的把戏,便主动写信给诸葛亮,劝其像曹操、司马懿那样受九锡,晋爵称王。

这正好给了诸葛亮一个教训他的机会!诸葛亮接书后,义正词严地批道:“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58]

诸葛亮大义凛然,李严开始寻机回招。诸葛亮在伐魏前,调李严所辖2万军队镇守汉中。李严要求从益州东部分割五郡,新设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华阳国志》卷1《巴志》说:

刘先主初以江夏费瓘为太守,领江州都督。后都护李严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欲穿城后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为州。求以五都置巴州。丞相诸葛亮不许。亮将北征,召严汉中,故穿山不逮。然造苍龙、白虎门,别郡县仓皆有城。严子丰代为都督。丰解后,梓潼李福为都督。

此前,江州城仍基本沿用秦城,较小。李严上任后,即大修江州城。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大的工程,且未得到朝廷的支持,民怨甚大。与此同时,他又提出从益州中割出五郡,另置巴州。当时诸葛亮兼益州刺史,李严应该知道,诸葛亮不可能答应此事,其真正目的是在提醒他应为“副”的身份。诸葛亮拒绝了他,鉴于当时南征北伐的大局,仍坚持“冷处理”的策略。结果,诸葛亮欲调李严属下军队去汉中之事,未能执行。

建兴七年(229),陈震出使东吴之前,向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和早年为官劣迹。经过对李严的冷处理阶段后,诸葛亮认为朝下一阶段转化的机会已经成熟。《三国志》卷39《蜀书·陈震传》说: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陈震)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正方,即李严字。这表明,当时诸葛亮已准备将他与李严间的矛盾公开化。

建兴八年(230),曹军欲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2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说起“司马懿等开府辟召”之事,诸葛亮一方面以大局为重,另一方面也是为将李严调离他经营多处的老窝,驱虎下山,便上表后主,任李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若仍不执行调令,矛盾便公开化了,而当时李严还没有这个力量。他不得不执行调动命令。李严在这时改名为李平。

建兴九年(231)春,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令李严负责军粮等运输事务。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说是后主命退军,让诸葛亮即刻退还。诸葛亮本因粮尽,正打算退兵,便承命退军。李严见大军退回,又故作惊诧,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试图推卸自己不办军粮之责,同时还试图攻击诸葛亮擅自退军之愆;与此同时,他还向后主上表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诸葛亮回到朝廷,将李严前后手笔书疏本末等全拿出来,责问李严。李严辞穷情竭,承认罪过。于是,诸葛亮上表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诸葛亮又与众将共同签名弹劾李严说:“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情狭志狂,若无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闻军临至,西向托疾还沮、漳,军临至沮,复还江阳,平参军狐忠勤谏乃止。今篡贼未灭,社稷多难,国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业。”于是,废李严为民,徙梓潼郡。

诸葛亮又与平子丰教曰:“吾与君父子戮力以奖汉室,此神明所闻,非但人知之也。表都护典汉中,委君于东关者,不与人议也。谓至心感动,终始可保,何图中乖乎。昔楚卿屡绌,亦乃克复,思道则福,应自然之数也。愿宽慰都护,勤追前阙。今虽解任,形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若都护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从事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详思斯戒,明吾用心,临书长叹,涕泣而已。”

建兴十二年(234),李严在梓潼听到诸葛亮死讯后,知道自己彻底没希望了,发病死。原来,李严被迁后,还寄希望诸葛亮有一天会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这事只有诸葛亮能做,而他的后继者断不会为之!现在诸葛亮已去,自己的现状也永远不会改变了!《三国志》卷45《蜀书·杨戏传》载杨戏对李严的评价是:“正方受遗,豫闻后纲,不陈不佥,造此异端,斥逐当时,任业以丧。”[59]

比较诸葛、李二人,其区别是:诸葛亮是有远大理想(恢复汉室)、有高尚情操的政治家,李严虽有较强的行政能力,但只是特善于迎奉、不择手段追求私欲的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