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都南北郊与诸葛亮营地的关系,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

成都南北郊与诸葛亮营地的关系,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

【摘要】:所谓“营南北郊”,即由诸葛亮总负责,在成都南北郊大兴土木,具体包括四大工程:成都北郊两项工程:一是修建九里堤水利护岸防洪、漂木、捞木工程;一是扩修皇宫工作。《宋书·礼志三》载:章武二年十月,诏丞相诸葛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刘备命诸葛亮在南郊营造什么,史无明载,但惠陵位于成都南郊,《宋书》将其载入《礼志》,必与祭典或陵寝等制度有关。营建皇陵,国之大事,必由诸葛丞相挂帅无疑。

三国志》卷32《蜀书·先主传》说:章武二年(222)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所谓“营南北郊”,即由诸葛亮总负责,在成都南北郊大兴土木,具体包括四大工程:

成都北郊两项工程:一是修建九里堤水利护岸防洪、漂木、捞木工程;一是扩修皇宫工作。左思在蜀亡后不久所作的《蜀都赋》中,谈到蜀汉曾扩建宫室,说当时:“营新宫于爽垲,拟承明而起庐。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内则议殿爵堂,武义虎威,宣化之闼,崇礼之闱,华阙双邈,重门洞开,金铺交映,玉题相辉。外则轨躅八达,里闬对出,比屋连甍,千庑万屋。”可见蜀汉曾大兴土木,营建宫城,且这宫城还可“列绮窗而瞰江”,有的宫殿已至江边。关于九里堤水利工程,详后[29]

成都南郊两项工程:一是修建惠陵,二是修建昭烈庙(此二工程当时应在皇家陵园内,也可视为一项工程)。

惠陵修建始于何时?汉制:皇帝即位次年预作寿陵[30]。蜀汉全面继承汉制,在陵制方面当不会例外。蜀汉应在章武二年(222)开始预作寿陵。《宋书·礼志三》载:章武二年十月,诏丞相诸葛亮营南北郊于成都。营,即营造。刘备命诸葛亮在南郊营造什么,史无明载,但惠陵位于成都南郊,《宋书》将其载入《礼志》,必与祭典或陵寝等制度有关。另外,《三国志》卷34《蜀书·二主妃子传》载甘皇后早卒,葬在南郡;刘备称帝后,攻打东吴前,曾令人将其迁葬入蜀。迁葬到什么地方?当然只能是为刘备预作的寿陵。这也说明在下令迁葬甘皇后时,刘备寿陵已在考虑之中。

惠陵的具体位置由诸葛亮亲自选定。汉制,丞相亲自挂帅营建帝陵。凡帝陵的营建,首先严格选址、规划、设计,方可动工。营建皇陵,国之大事,必由诸葛丞相挂帅无疑。其选址定位、规划布局等大原则,皆由诸葛亮总其事。施工过程中,诸葛亮也多次亲临现场。

把惠陵定在成都近郊,也是汉制规定。西汉东汉帝陵均在其都城附近,无一例外。刘备葬于成都附近,是其继承汉制的必然结果。惠陵位于成都南郊,在蜀汉宫城正南面。刘备在成都“武担山以南”即帝位。当时蜀汉宫城位于成都大城、小城之间的北边,即今成都军区至八宝街一带。武担山与惠陵,正好在南北一条直线上。

惠陵和汉昭烈庙主要由军队(可能还有犯人)修建。在修建过程中,诸葛亮曾多次率官员到现场指挥,并带头植树等。惠陵、武侯祠在历史上以柏树闻名。唐《成都古今记》说:“先主庙西院即武侯庙,庙前双大柏,古峭可爱,人云诸葛手植。”唐雍陶《武侯祠古柏》说:“密叶四时同一色,高枝千岁对孤峰”。历代多有记述。

汉制:建陵同时应在陵旁建原庙[31]。《太平寰宇记》说:“先主祠在府南八里,惠陵东七十步,齐高帝梦益州有天子卤簿,诏刺史傅覃(琰)修立而卑小。”有人因此认为昭烈庙始建于齐高帝时。汉昭烈庙的性质即为正庙外另立的、后修的宗庙。《三国志》卷32《蜀志·先主传》说刘备在章武元年(221)四月称帝的同时“置百官,立宗庙,祭高皇帝以下”。可见蜀汉确实是在建陵前先立有宗庙,惠陵旁之庙属原庙。这庙就是汉昭烈庙。蜀汉国号“汉”,刘备死后谥“昭烈皇帝”,故“汉昭烈庙”应为此原庙的正称。《三国志》卷33《蜀书·后主传》说刘禅降时:“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汉晋春秋》说:“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也确证昭烈庙在蜀汉亡国前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