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猇亭之战:诸葛亮战略设想失败,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猇亭之战:诸葛亮战略设想失败,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摘要】:对于此事,诸葛亮处于矛盾的心理之中,几乎没有明确表态。五六月间,蜀中已紧急动员,开始战前筹备工作。蜀军已出征11个月,斗志有所松懈。入夏之后,蜀军仍未及时撤离山林,为吴军火攻准备了条件。如果说赤壁之战初步孕育了魏、蜀、吴的鼎立,那么这一仗完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分娩。它使诸葛亮以荆州为基地、北向攻宛洛的战略设想失败,也使刘备收复荆州,进而灭吴、灭魏的美梦破灭。以此为标志,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孙权夺得荆州后,曾打算进军巴蜀,并采取了五项步骤:(1)释放魏臣魏将,上书向曹操称臣;(2)从魏购买大量战马,以备攻蜀之用;(3)命陆逊为征西将军,驻夷陵(今宜昌),负责筹备进攻巴蜀的若干事宜;(4)命周泰为汉中太守,负责筹备进攻汉中的若干事宜;(5)命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以招降刘璋故旧和收买民心。但建安二十五年(220)七月,魏王曹丕大军南下至谯罗,欲攻吴,孙权才暂时搁下了攻蜀的筹备工作。

章武元年(即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七月即出兵伐吴。刘备出兵,并不只是为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战略基地,希望能取得更多土地,也是促使刘备东伐的重要原因。对于此事,诸葛亮处于矛盾的心理之中,几乎没有明确表态。他早在《隆中对》中就已策划,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现在荆州战略基地已失,若想匡复汉室,“以向宛洛”,则必须首先夺回荆州;另一方面,出兵荆州又违背了“外结好孙权”的战略。二者相比,特别是从眼前角度看,夺回荆州,则更为现实、重要,甚至也是将来“外结好孙权”的一个条件。他基本上默认了刘备的行动。

当时赵云明确反对东伐,曾劝谏道: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应先灭魏,则吴国自服。曹操虽死,其子曹丕篡位,应利用大家对此的激愤,早日打下关中,占据黄河、渭水的上游,然后东伐;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放下魏国,先打吴国。我们与吴国的战火一旦燃起后,就难以熄灭。刘备不听,因赵云提了这个建议,便不让他参战,留他担任江州都督,负责二线[23]。蜀中群臣进谏者还多,如著名学者广汉人秦宓从“天时”角度分析,认为东伐不利,竟被下狱。

章武元年(221)五月,刘备令张飞率1万人,于七月到江州会师。五六月间,蜀中已紧急动员,开始战前筹备工作。在准备出发期间,张飞部将张达、范彊于六月杀害张飞,取其首级,顺江而下,投东吴而去。这更加强了刘备东伐的决心,加快了备战速度。

东吴也做了充分准备。一面派使者赴蜀,试图重归于好;与此同时,拜镇西将军右护军陆逊为大都督,指挥军事,调兵遣将,全面部署。

图5-12 夷陵之战简图

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拒绝了东吴的一再请和,亲率大军4万人,沿江而下。第一战,收复了吴军占领的巫县、秭归。刘备昔在荆州时,对武陵郡“五溪蛮”有恩泽,出三峡后,即遣侍中马良率军士、金银丝帛等去佷山(今湖北长阳县西六十里)抚慰“五溪蛮”诸部,封官许愿。“五溪蛮”首领沙摩柯率部族相助。刘备又在秭归东北临江筑一城[24],为临时指挥中心。

八月,孙权为避免两面作战,遣使到魏,送还魏俘于禁等,又卑词奉章,恭贺曹丕称帝,主动称臣,接受曹丕封的吴王封号等。其目的是希望魏国中立。当时,侍中刘晔曾建议魏文帝曹丕出兵攻吴,待取吴后再攻蜀,未被采纳。孙权因此能集中兵力,全力抗蜀。

次年(222)二月,蜀军推进到夷陵(今宜昌市东),前遇孙吴大军。吴军坚守不战。蜀军只好从建平(巫峡东南)到猇亭(今湖北长阳县南)一线五六百里,沿江南岸,依山宿营。史称“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吴、蜀两军相持不下。

这里大江东下,宜进难退,两岸高山峻岭,军队难以伸缩,不宜大军宿营。当魏文帝曹丕听到刘备“树栅连营七百里”的消息后,便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乎?”[25]东吴大都督陆逊也因此给孙权上书说:“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26]可见刘备舍船就岸、依山结营,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刘备大将黄权多少感觉形势不对,曾谏道:“吴人悍战,而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刘备一点也听不进去,竟调他去江北监督曹军,即不要他参与这次战略进攻。

刘备派大将军吴班向吴军挑战。吴军统帅陆逊,镇住军内将士的不满情绪,利用山险,坚守不战,静观时变,等待蜀军兵疲意沮之机。

到这年五六月,双方于高山大川之间对峙已4月有余。蜀军已出征11个月,斗志有所松懈。这时,满山树木茂盛,盛夏干燥,宜于火攻;加之夏季东风灌峡而进,速快势猛,更有利于由东向西进攻。入夏之后,蜀军仍未及时撤离山林,为吴军火攻准备了条件。

六月,陆逊试攻了一次后,即命全军将士5万多人各执一个火把,全线出击。蜀军40余营,俱遭火攻而破,大将张南、冯习及“五溪蛮”首领沙摩柯皆被斩首。大将杜路、刘宁被迫投降。

刘备逃上马鞍山,绕山集军,准备再作一拼。陆逊率吴军四面围攻。蜀军土崩,死者数万。刘备乘夜突围,从陆路逃回鱼复。黄权带领的江北军,回归路被孙吴阻断,在前后遭夹的情况下,便投奔了曹军。蜀军舟船器械,水陆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损失之大,失败之惨,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中亦较少见[27]。这时,赵云及时把增援部队带上前线,吴军被迫退兵。

这一仗,在三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如果说赤壁之战初步孕育了魏、蜀、吴的鼎立,那么这一仗完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分娩。它使诸葛亮以荆州为基地、北向攻宛洛的战略设想失败,也使刘备收复荆州,进而灭吴、灭魏的美梦破灭。以此为标志,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章武二年(222)六月,刘备败回鱼复,患痢疾,住白帝城。他觉得“鱼复(腹)”二字作为地名不大吉利,便下令改“鱼复”名为“永安”。孙权听说刘备住在白帝城而不还成都,担心刘备再次出兵复仇,派遣使者来请和。刘备见自己实力已损,元气大伤,只好同意,遣使还报孙吴。

刘备失败后,不从战略、战术上总结失败原因,推卸责任道:“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归命于天,是推卸责任的最简单办法。事实上,在东吴夺取荆州并积极筹备伐蜀的情况下,蜀汉东伐也是可行的,问题是在外交、军事上犯了错误。在外交上,蜀汉甚为呆板。当时,东吴既可联蜀攻魏,又可和魏攻蜀,甚至不惜向魏称臣进贡。蜀则始终视魏为死敌,又向吴进攻,两面受敌,孤掌难鸣。刘备的骄傲自大,实为导致惨败的重要原因。赵云认为不应东伐,被留督江州;秦宓认为东伐不利,被下狱;黄权劝刘备小心,被调离主战场……可见当时刘备已被得荆州、取西蜀、夺汉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一点也不能接受甚至不能允许不同意见。刘备自己不是优秀的军事家,又不带上优秀的谋臣,便轻易投入大战,甚为草率。这些都是失利的主观因素。另外,战后诸葛亮曾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28]这或许有些推卸责任,但也表明当时诸葛亮和刘备之间,并不能完全推心置腹;也说明事前诸葛亮对这场大战的战略布局、胜负结局、影响意义等并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