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刘备称帝-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

刘备称帝-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

【摘要】:为对抗曹魏,益州府官员们也为刘备登基称帝,紧急活动起来。与此同时,各地官吏纷纷称本地出现祥瑞之物,为刘备称帝做舆论准备。李严抓住这一自然现象,广造舆论,动员蜀国各大臣签名刻碑,又建庙铸鼎[18],为刘备正式称帝立下大功,取得了刘备的信任。擅长谶纬学的谯周,在这一时期承担了一个特殊使命,便是从古籍、从历史、从谶纬学的角度找出刘备称帝的若干依据。一些益州土著则认为刘备不宜马上称帝。

建安二十五年(220)二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立,十月取代汉室,称皇帝,建魏国,改年号为黄初。为对抗曹魏,益州府官员们也为刘备登基称帝,紧急活动起来。当时谣传汉献帝为曹丕所害,刘备不加查证,即为其发丧制服[17],以显示自己为汉室继统。与此同时,各地官吏纷纷称本地出现祥瑞之物,为刘备称帝做舆论准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黄龙见武阳”事件。

三国志》卷32《蜀书·先主传》载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等人的上书中说:“……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征。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华阳国志·蜀志》也说:“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蜀以刘氏瑞应。”《宋书·符瑞志中》仍说:“刘备未即位前,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此事见于《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影响甚大。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武阳赤水为犍为管辖,犍为太守李严利用这一自然现象讨好刘备,做够了文章。

宋洪适撰《隶续》卷16《黄龙甘露碑》:

碑文前十行阙,其群臣列名录后。)

(上阙一人)司徒臣(姓名阙)、安汉将军(下阙,又阙五人)、侍中臣(阙)、立、侍中(下阙)、尚书(下阙、又阙四人)、五官中郎将臣(姓名阙)、太中大夫臣(姓名阙)、中散大夫臣(姓名阙)、博士臣许慈、议郎臣(姓名阙)、议郎臣(阙)、信、议郎臣(阙)光、议郎臣(姓名阙,又阙二字)、将军臣(姓名阙)、镇东将军臣刘琰、平西将军臣刘(阙)、平北将军臣刘(阙,又阙二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二字)、将军臣(姓名阙,第二横并阙,第三横阙十八人,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十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第四横阙十二人,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孙(阙,又阙一字)、将军臣(阙)仁,时太守南阳李严、正方、丞宋远、文竒,武阳令阴化……

第二碑:

惟建安廿六年(阙十字)赤水(水字)甘露(阙)亐县中(后阙)

碑阴:(上阙六人)侍中臣(阙)、立、侍中(下阙)、尚书(下阙,又阙二字)、光禄大夫臣(姓名阙,又阙二人)、中散大夫臣刘(阙)、博士臣许慈、议郎臣(姓名阙)、议郎臣(姓名阙)、议郎臣孟光、议郎臣(姓名阙,下阙一人,又阙二人)、益州前部(阙二字)、臣费诗、益州左部司马臣(姓名阙)、益州右部司马臣(姓名阙)、益州(阙)部司马臣(姓名阙)、益州部蜀郡从事史臣(姓名阙)、益州部(阙二字)从事史(下阙)、益州部(阙二字)从事史(阙)义校尉臣(姓名阙)、益州部巴西从事史(阙)信校尉臣李(阙)、益州部梓潼从事史忠节中郎将臣(姓名阙)、益州部牂柯从事史臣(姓名阙)、益州部永昌从事史(阙字)校尉臣(姓名阙)、益州部(阙)山从(下阙,又阙五字)、从事史臣(姓名阙,又阙六字)、业校尉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刘(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张(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刘(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下阙)

宋洪适指出:右《黄龙甘露碑》二,隶额,皆六字,不磨灭。碑中有穿,各高五尺余,大者广三尺,次二字。《华阳国志》云: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立庙作碑。《蜀志》次年曹丕既灭汉,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等上言武阳龙见,君之象也。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立礼仪、上尊号,至次年登坛即位。大碑之文十行,仅有数字可辨,群臣列名居石之二,上下四横,每横二十余人,可辨者侍中二人,司徒、尚书、五官中郎将、太中中散大夫、博士各一人,议郎四人,安汉、镇东等将军二十余人。官之下皆称臣、姓名。碑侧题太守李严、并丞令二人姓名。严后改名平。次碑之文,十四行。惟首行有“建安廿六年”数字可辨,碑阴存者,上两横,每横三十人,可辨者:侍中、议郎、从事史、中郎将数十人。两碑俱有许慈、孟光题名,则立石非同时也。建安二十五年,汉祚已终,次年四月,蜀主方称帝改元,则辛丑之春,蜀人犹奉汉代正朔。故有建安二十六年之文。两横之下,崇宁中为王时彦所磨刻,其说二碑皆有额,却云其一漫灭。李严大字一行,皆可读,却云所存十字,如是卤莾,辄敢镌勒。武阳在汉属犍为,今为眉州彭山县。

从以上记载看,建安二十四年(219),当时属武阳县(今属双流)的赤水河(即今与府河相汇的鹿溪河,历史上又名兰溪。此河源自成都平原东部的龙泉山脉,历来“江水浊”,略呈赤色,而府河为李冰所开的“二江”之一,水清,二江相汇之地,清浊分明)呈现出了所谓的“龙”形。这当与李严刻意寻找机会巴结刘备有关。李严抓住这一自然现象,广造舆论,动员蜀国各大臣签名刻碑,又建庙铸鼎[18],为刘备正式称帝立下大功,取得了刘备的信任。

擅长谶纬学的谯周,在这一时期承担了一个特殊使命,便是从古籍、从历史、从谶纬学的角度找出刘备称帝的若干依据。谯周等很快从《河图》《洛书》《五经谶纬》等书中查出很多依据,供大臣们草拟劝进表之用。在此基础上,议郎阳泉侯刘豹为首的众大臣,便呈上劝进表,将《河图》《洛书》的个别句子断章取义,援以为据,说刘备称帝是早有定数的天命,要刘备“应天顺民,速即洪业,以宁海内”。太傅许靖、安汉将军麋竺、军师将军诸葛亮等,一方面上书要刘备称帝,一方面做好准备,选好时日,要刘备登基[19]

一些益州土著则认为刘备不宜马上称帝。如犍为南安人、牂柯太守、益州前部司马费诗。他上疏说:今殿下未出门庭(即未打出秦岭),便欲自立,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结果他被降职为永昌郡从事[20]。从费诗被贬和后来刘备对李严的重用,表明刘备是真心想当皇帝。通过半年的准备,建安二十六年(221)四月丙午(即四月初六,公元221年5月15日),刘备在成都武担山之南与百僚登坛即皇帝位,国号汉,都成都,改年号章武,大赦天下。任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建置百官,筑立宗庙。《宋书》卷16《礼三》说:蜀汉章武元年四月建尊号于成都,是月立宗庙,祫祭高祖已下,皆绍世而起,亦未辨继何帝为祢,亦无祖宗之号。五月,立皇后(吴氏)、太子(刘禅);六月,封儿子刘永、刘理为王[21]

章武元年(221)四月,刘备称帝后,任命张飞为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负责察举百官及管理京师附近地区的治安等),又晋封西乡侯;同时令张飞开始做攻吴的准备,当仍驻军阆中,暂不到成都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