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加强集权:治理巴蜀-四川通史

加强集权:治理巴蜀-四川通史

【摘要】:东汉建立后,刘秀等鉴于西汉末年教训,采取了多种措施,努力加强中央集权。新设立的属国,级别为准郡级,与原属郡脱离行政关系,直属州刺史和朝廷领导。为加强最高集权,刘秀还采取各种措施削弱三公权力,扩大尚书台,将尚书台变成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此前朝廷贵戚阴氏的宾客,在广汉多次犯法,无人敢管。蜀中吏风迅速好转,行贿受贿之风大敛。成都城内,由于楼宇密集,为防火灾,旧制禁止百姓在夜间作业,但仍不时发生火灾。

东汉建立后,刘秀等鉴于西汉末年教训,采取了多种措施,努力加强中央集权。其中一些内容涉及巴蜀地区,概述如下:

削减地方军和设立属国都尉。刘秀在位时,废除了秦、西汉时期一直实行的郡都尉制,基本取消了内地的地方军队。仅保留少数维持地方治安的兵丁,由郡太守、县令长兼领。在边地,鉴于民族关系复杂,时有战事,设立属国都尉,拥有较多的军队。其军权较大,政权较小(辖地少),且属国都尉与郡多为交错设置,形成相互牵制。如:

割蜀郡西部设立蜀郡属国都尉;

割广汉郡西北部置广汉属国都尉;

割犍为郡南部置犍为属国。

新设立的属国,级别为准郡级,与原属郡脱离行政关系,直属州刺史和朝廷领导。变州刺史为地方长官。西汉州刺史,职为监察地方政情,俸禄级别低于郡太守,不专设办事机构。刘秀时将州刺史改为正式的地方长官,专设衙门,成为高于郡、属国都尉的地方政府。西南地区的巴、蜀、广汉、犍为、越嶲、牂柯、益、永昌等郡,皆隶属益州。益州州治,东汉一代主要设在地处州中心的广汉郡内:东汉早、中期主要在绵竹,刘焉时一度移治雒城,接着移治成都。为加强最高集权,刘秀还采取各种措施削弱三公权力,扩大尚书台,将尚书台变成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州刺史处理地方政务,不再通过三公,而通过尚书台直接上奏皇帝。

自史歆之乱后,朝廷于巴蜀太守,注重品德、能力,而不再注重资历。东汉早期,出现一大批能臣。

广汉太守蔡茂,在西汉末年以儒学闻名,曾任朝廷议郎、侍中等职;王莽居摄,自免不仕;东汉平蜀后,出仕广汉太守。此前朝廷贵戚阴氏的宾客,在广汉多次犯法,无人敢管。蔡茂初到,阴氏宾客犯法如旧,蔡茂每次都立刻派人收捕,从重处罚,境内逐渐清静。后因上书劝谏光武帝限制贵戚,于69岁时被调到朝廷任司徒[11]

蜀郡太守第五伦,永平七年(64)至十年(67)曾为巴郡宕渠县令,知人善任,将乡佐玄贺推荐于朝廷。玄贺后任九江、沛二郡守,政绩著称,晚年任大司农。永平十一年(68)至十八年(75),第五伦任蜀守。当时蜀中盛行贿赂,官僚富实,衙门中的掾史小吏家产也多至千万,出入皆乘鲜车肥马。第五伦上任后,将贿赂之辈,以及家产殷实的官吏,一律罢免遣还,另选孤贫志行之人替之。第五伦自己带头节俭,常穿普通布衣上街巡视,并亲自饲养车马,其妻则自己动手煮饭等,领俸禄时带头领取红米[12]。蜀中吏风迅速好转,行贿受贿之风大敛。第五伦还经常向朝廷推荐人才,所荐者多官至九卿、二千石,在全国以知人善荐闻名。永平十八年(75)十一月,被调往朝廷任司空

廉范,章帝建初年间(76~83)为蜀郡太守。当时蜀中官吏,承西汉之风,公文重修辞,同事常攻讦,遇事争论不休。廉范采取措施,消除朋党势力,提倡淳厚之风,提高效率。成都城内,由于楼宇密集,为防火灾,旧制禁止百姓在夜间作业,但仍不时发生火灾。廉范了解情况后,撤销了夜禁令,唯令百姓多储水防火而已。百姓普遍感到方便,歌颂道:“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13]

杨仁,章帝时为蜀郡什邡县令,宽惠为政,对掾吏子弟严加要求,令入校学习,凡能努力通明经术者,即向郡府或朝廷推荐出仕,于是该县义学大兴。又开垦荒田千余顷[14]

自东汉平蜀及平史歆之乱后,蜀中形势日益稳定。当时政府把主要精力用于礼教、德政,大倡忠孝,注意对边地少数民族的教化。至章帝之时,蜀中风气为之一转,儒家礼教空前盛行,经济形势逐步发展。明帝永平十二年(69),全国多数地区已“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蜀地肥饶,民多富实”[15],成都平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