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朝廷强硬出手,释奴成庶人巴蜀历史深远影响

朝廷强硬出手,释奴成庶人巴蜀历史深远影响

【摘要】:一时间,成都平原尸横遍野,蜀中百姓极度愤慨。但这些政策遭到了地方豪族、大姓的一致抵抗。结果,释奴措施在许多地区不能落实。朝廷了解情况后,又采取了更强硬的措施,于建武十四年十二月再次下诏:益、凉二州奴婢,自八年以来自讼在所官,一切免为庶人,买者无还值。武都郡在西汉时属益州,东汉王朝鉴于这次陇西与巴蜀联兵造反的教训,将陇西划出益州,归入凉州。这一政区变革,对以后巴蜀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吴汉率军入成都后,便大举屠城。凡公孙氏及其大将,官吏府中的人,不论妇孺、奴婢,一概诛杀,其宫室、房屋多予焚烧。三日之内,诛杀数万人。又放兵在城内外大掠,肆意抢劫、强奸、纵火滥杀。一时间,成都平原尸横遍野,蜀中百姓极度愤慨。光武帝刘秀闻此,十分恼怒,曾谴责吴汉及其副将刘尚;为缓和蜀中民愤,令他们即刻离蜀回京。吴汉等于建武十三年(37)正月离蜀,浮江而下[1]。蜀中军务交岑彭护军史歆主持。蜀郡守张堪负责行政事务。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大姓出身,16岁学于长安,被诸儒称为“圣童”。刘秀即位后,即拜张堪为郎中,三迁为谒者。伐蜀时,命张堪负责运送缣帛等,并带领7000骑兵,到大司马吴汉处报到;在半路上,朝廷又追拜张堪为蜀郡太守。攻下成都后,吴汉部大肆屠杀,而张堪部却纪律严明,抚慰吏民,受到普遍称颂。当时,公孙述府中珍宝山积,张堪检阅库藏,登记造册,奏送朝廷,秋毫无私。时人对其评价是:仁以惠下,威能讨奸[2]

史歆、张堪等根据光武帝的旨意,在蜀中采取了一些安抚措施,主要内容是搜求隐逸,旌表忠义:

图4-1 李业阙铭

公孙述的旧臣太常常少、光禄勋李隆,曾因劝谏公孙述放弃称帝,藩属光武帝,被公孙述押于暴室(宫中监狱)6年,二人愤病而死。史歆、张堪等上表请求为他们迁葬、封官。光武帝又封他们为汉王朝的太常、光禄勋。

蜀郡王皓、王嘉、广汉李业不愿做公孙述官,刎首死节或服毒自杀,朝廷旌表其门闾。

犍为郡朱遵,拒不服从公孙述,绊马死战[3],朝廷追赠“复汉将军”封号,为之立祠祭祀

犍为人费贻,公孙述时佯疯不仕,犍为人任永,广汉人冯信,公孙述时皆托青盲不仕,闭门隐居,朝廷皆“公车特征”,用官车送到京城为官。

梓潼人文齐,王莽时任益州(今云南)太守,公孙述时据郡不服,保境自安,使公孙述始终未能占领益州,朝廷封他为列侯。

资中人董钧,习《庆氏礼》,举为孝廉,以后又为博士;程乌、李育,公孙述的两名将军,较有才干,皆提拔用之。

于是蜀中民情,稍转为安。

东汉政府还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在蜀中大量释放奴婢。建武十二年(36)春三月,汉军尚未最后攻下成都,刘秀便在洛阳发布诏书:陇、蜀百姓被略为奴婢,现又提出自讼者,以及狱官未报告者,全部免为庶民。十三年(37)十二月,再次下诏,益州百姓在公孙述时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民;或依托人下被迫为妻,欲去者,听任自去;谁敢拘留,按青、徐二州《略人法》论处[4]。但这些政策遭到了地方豪族、大姓的一致抵抗。如在释放奴隶时,主人要求退还买奴隶的身价钱等。结果,释奴措施在许多地区不能落实。朝廷了解情况后,又采取了更强硬的措施,于建武十四年(38)十二月再次下诏:益、凉二州奴婢,自八年(32)以来自讼在所官,一切免为庶人,买者无还值。即规定凡从建武八年以来曾向所在地官府提出自讼的奴婢,皆释放为庶人,不准追索奴婢身价等。这个政策在蜀中贯彻较好。从考古资料看,东汉初期,巴蜀地区的奴婢数一度比西汉晚期、王莽时期明显减少,但奴婢及其买卖仍广泛存在。

陇西武都,位于西蜀北出要冲,对巴蜀来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武都郡在西汉时属益州,东汉王朝鉴于这次陇西与巴蜀联兵造反的教训,将陇西划出益州,归入凉州。这一政区变革,对以后巴蜀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