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汉三国形势及战略|四川通史.卷二

秦汉三国形势及战略|四川通史.卷二

【摘要】:从全国形势看,在刘秀攻打隗嚣的过程中,占据今甘肃北部地区的窦融,已归附汉政府,并多次出军助汉;其实力较小,所控地区经济、文化较落后,刘秀并不把他放在眼中。北方卢芳,眼见形势不利,便勾结匈奴以自保。汉军进,他则北退大漠,汉军退,他则进兵骚扰,短期内尚无制策。刘秀平蜀,势之必然。公孙述的战略部署是:他坐镇成都,居中指挥。

刘秀扫平陇地后,即开始做伐蜀的准备。当时来歙曾上书刘秀:公孙述以陇西、天水为藩蔽,故得延命假息;今二郡平荡,则公孙述智计穷矣;宜益选兵马,储积资粮,今西州新破,兵已疲馑,若招以财谷,则其众可集。刘秀很快批准。来歙在陇地征兵买马,大转粮运,做好了伐蜀准备。在东线,自建武九年(33)蜀军东拓得手后,汉军便在南郡一带大造战船,训练水兵,同时调大将岑彭迅速从陇地至南郡前线,为最高军事长官,做好了反攻的准备。

从全国形势看,在刘秀攻打隗嚣的过程中,占据今甘肃北部地区的窦融,已归附汉政府,并多次出军助汉;其实力较小,所控地区经济文化较落后,刘秀并不把他放在眼中。北方卢芳,眼见形势不利,便勾结匈奴以自保。汉军进,他则北退大漠,汉军退,他则进兵骚扰,短期内尚无制策。巴蜀虽远在西南,但北连关中,南控滇黔,任其长期割据,必会影响此二地区;又该地自秦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收复该地,有利可图;再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观念和重名轻利的观念看,东汉王朝若不收复巴蜀,则国土不全,对中兴皇帝刘秀,声誉有损;巴蜀的割据地区虽小,但一遇朝廷内乱,便可能影响全国,不利长治久安。刘秀平蜀,势之必然。再者,陇地平后,西蜀的北庭大门已被控制,而益州郡(今云南)、牂柯郡(今贵州)早已遣使降汉;南方广大地区,亦已降服,此时以大军攻蜀,在路线上可数路而发,稳操胜券。

图3-3 东汉征蜀进军简示图

建武十年(34)冬,刘秀在洛阳布置方略,以水陆两军攻蜀:岑彭、吴汉率军从南郡出击,由长江水道攻蜀;中郎将来歙率大军从陇道攻蜀;水路先攻,待蜀军主力抽到东边后,北路再攻;两军互相配合,取钳击之势。至于兵员、粮草问题,鉴于交通运输的高度困难,汉军则准备沿途就地解决,变敌有为己有。值得注意的是,刘秀克蜀的战略中,始终未征调早已归顺的益州郡、牂柯郡兵力从南攻蜀,反映出他的自信,也说明他对这些地区尚不十分放心。

公孙述的战略部署是:他坐镇成都,居中指挥。第一道防线:命熟悉陇地的王元、环安分别驻守河池(今甘肃徽县)、下辨(今成县北),保卫北大门;由熟悉南郡的田戎、任满、程汛等,凭险坚守荆门(今湖北宜昌东)一线,保卫东大门。若第一道防线失守,即退至广汉(今射洪)、资中(今资阳)一线构筑,保卫成都的第二道防线,在江州(今重庆)一带构筑控制长江水道的第二防线。同时在成都及附近广积粮草,准备长期坚守城池,以待天下之变,为第三道防线。总之,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既不打算投降也不打算朝川西高原民族地区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