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汉时期西南民族矛盾的激化及政府对策

秦汉时期西南民族矛盾的激化及政府对策

【摘要】:武帝开发西南夷,广设郡县,多驻军队,为维持其统治,必加重土著民族的负担。武帝时期,在边地还较注意民族政策,吏治较清廉,也由于政府实力强大,威霸四方,民族矛盾尚未激化。再加上政府实力日见衰弱,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宣帝即位后,对西南民族采取了让步政策。昭帝时期,围绕着赋税徭役,民族矛盾已趋激化。从有关记载看,宣、元时期,西南民族与政府的关系还比较稳定。

武帝开发西南夷,广设郡县,多驻军队,为维持其统治,必加重土著民族的负担。武帝时期,在边地还较注意民族政策,吏治较清廉,也由于政府实力强大,威霸四方,民族矛盾尚未激化。武帝之后,吏治逐渐腐败,赋税徭役日益加重。再加上政府实力日见衰弱,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就在武帝去世次年(前86),西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起义。益州郡(今云南)廉头、姑缯地区的百姓首先造反,攻杀官吏。紧接着,牂柯郡的谈指(今贵州贞丰)、同并(今云南弥勒)等地的24个土著民族部落3万多人举兵造反。朝廷急调蜀郡、犍为郡的材官精勇组成“奔命”,一举大破之。

三年后,即昭帝始元四年(前83),益州姑缯、叶榆民族再次造反。朝廷派遣水衡都尉吕辟胡带领益州郡的驻军前往进讨。

吕辟胡畏难不敢进军。造反民众遂攻杀益州太守,并乘胜进攻吕辟胡军。吕辟胡军大败,被杀死、溺死者多达4000余人。次年,朝廷再次遣军正王平与与大鸿胪田广明各率一军,两路并进,并请活动在今云、贵、桂交界一带的鉤町侯亡波率领族人协助朝廷军作战,结果大破益州造反民众,斩首捕虏5万余级,获畜产10余万。确实是一次空前的大屠杀。鉤町侯亡波因作战有功,被晋封为鉤町王。始元六年(前81),武都氐人又举兵造反,朝廷急派大军前往镇压讨平[34]

昭帝时的连年战争,向汉政府敲响了警钟。宣帝即位后,对西南民族采取了让步政策。川西北汶山地区,武帝时置汶山郡。昭帝时期,围绕着赋税徭役,民族矛盾已趋激化。宣帝地节三年(前67),武都白马羌人造反,朝廷派使者骆武镇压了起义。其后,骆武入汶山郡慰劳察访,当地官吏百姓多反映:“一岁再度,更赋至重,边人贫苦,无以供给,求省郡。”当时,汶山建郡已45年,骆武把这些情况上奏朝廷。朝廷鉴于武都等地的民族造反教训,撤除了汶山郡,将其辖地省并为蜀郡北部都尉[35]。这并非简单的改名问题,由郡改为都尉,原驻在汶山地区的大量郡、县官吏、军队基本上都要撤出;都尉统治远比设郡更为松散,近似让民族自治。从有关记载看,宣、元时期(前73~前33),西南民族与政府的关系还比较稳定。

成帝时(前22~前7),民族关系再趋紧张。当时,夜郎王兴与鉤町王禹、漏卧侯俞等相互械斗。牂柯太守请朝廷发兵前来镇压,有人认为道远不可击,便遣使前往和解。但夜郎王等不从命,甚至还用木材刻出汉使者像,立于道旁,以箭射之。于是,朝廷另调蜀郡临邛人、金城司马陈立为牂柯太守。陈立上任后,曾谕告夜郎王兴,兴不听命。陈立上奏请诛兴等,朝廷还未回示,陈立便率吏卒数十人出巡,至夜郎王兴辖地的且同亭,派人去召兴。兴带数千人到亭来,然后又带数十酋首入亭内来见陈立。陈立义正词严责问兴,并趁势将其斩首。入亭内的其他酋首素与夜郎王兴有矛盾,此时见其被斩首,有的便公开支持陈立,说:“将军诛无状,为民除害,愿出晓士众。”陈立命将兴头挂出示众,亭外数千人皆放下兵器投降。鉤町王禹、漏卧侯俞等十分震恐,赶忙送来粟千斛和大量牛羊犒劳吏士,表示臣服。但兴的岳父翁指与兴的儿子邪务,却胁迫22邑再次造反,举兵攻郡。陈立奏请朝廷派都尉带兵前来,又募请一些土著民族部落出兵,很快讨平了这次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