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蜀人丰富的精神世界里,人神交往这一主题,始终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如果说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反映的是古蜀人通天的观念,那么三星堆的青铜雕像群表现的就是古代蜀国的政治结构和盛大的祭祀活动场面。三星堆遗址庞大的玉石器和青铜器,基本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庞大的数量、精美的制作、多样的品种,足以反映三星堆古蜀国对祭祀的重视以及祭祀场面的隆重。......
2023-08-13
李冰生活的时代,原始巫术、方术还极有影响,阴阳五行正逐步盛行。阴阳五行学说能对政治产生影响并表现出来。有关李冰的资料少而零散,且主要是实事,看不出他在理论上的系统建树。李冰不是理论家,是有政治头脑、有科学知识、有士人风范的实干家,是我国古代科学家从政的杰出代表。在李冰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明显地反映出他欲借助阴阳五行及原始巫教方术来统治蜀人,并治水的意图。
李冰决定上马都江堰工程后,为调动蜀人的积极性,建堰前先建三祠,大祭蜀神。《华阳国志·蜀志》说:“冰能知天文地理,谓汶山为天彭门,乃至湔氐县,见两山对如阙,因号天彭阙。仿佛若见神,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沉。汉兴,数使使者祭之。”李冰在勘察堰址时,首先宣称他“仿佛若见神”,接着再建立庙祀三所,隆重祭祀蜀人信奉的有关神灵。
《史记·封禅书》载秦并天下之后,令负责祭祀的官员,将各地所信奉所祭祀的并有利于秦统一的名山、大川之鬼神编排为序,上奏朝廷,统一规定祭祀级别和祭礼。当时全国46郡,经朝廷议定通过的,只有18座,蜀郡就占了两座:“渎山,汶山;江水,祠蜀”。
古代蜀文化属“西南夷”文化范畴。大量考古、民族资料证明,早期西南夷文化中的祭祀,都是野祭(即设祭神于野外丛林之中、坟墓之旁、山洞之中),而不庙祭。蜀王开明九世吸取了秦文化的因素,设“青、赤、黑、黄、白帝”五庙,仅限于宗庙,未及山川鬼神。《封禅书》所载渎山、江水二祠,显为秦入蜀后新立;并从它们能顺利地得到中央政府承认这一点看,当为官府所立。从文献记载看,在秦统治蜀地期间,仅李冰时立祀三所,可进一步认为《封禅书》所载蜀中渎山、江水二祠皆系李冰所立。
渎山祠:祭汶山,即岷山山神。从当时的形势看,应在都江堰渠首附近不远的岷山山脉上,即当时的“湔山”上;很可能就在现青城山上(以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为道教名山)。《华阳国志·蜀志》说:“江原县……有青城山,称江祠”[42]。
过去学术界因江祠应在江边,不会在山上,且江渎祠在成都,历代无二说,忽视了《华阳国志》这一记载。实际上,这一记载表明,青城山在汉末成为道教名山之前,早有一座古老祠宇。从《华阳国志》“称江祠”的记载看,这一祠庙应与《封禅书》所载“渎山,汶山;江水,祠蜀”有关,再结合江渎祠已建在成都江边,而这座祠庙却在山上,且汉末之前西蜀见诸记载的著名祠庙基本上都能查清楚的背景看,有理由确定,这座青城山上的祠庙只可能是渎山祠,而不会是其他。即《华阳国志》在这里所说的江祠当是渎山祠之误。
岷山,古代泛指成都平原西部边缘地区的山脉。《汉书·扬雄传》说扬氏“处岷山之阳曰郫”,《汉书·货殖传》载:“岷山之下沃野,而致临邛”,这里涉及的郫和临邛,已跨地上百里。岷山又写作渎山。《水经注》卷6《禹贡山水泽地所在》称:“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汉书》以为渎山者也。”又,《江水注》中说:“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山海经·中山经》“文山”郝懿行云:“此上无文山,盖即岷山也;《史记》又作汶山,并古字通用。”这里,岷=渎=汶,在古巴蜀方言中读音一样,内容一样,而汉字写法不同。蜀,在古巴蜀方言中也读du。扬雄《方言》卷12说:“……蜀也。南楚谓之独。”扬雄祖上曾居楚地,后移居郫,楚、蜀两地方言皆熟悉,值得重视。郭璞注曰:“蜀犹独耳。”独,繁体写作“獨”,与蜀字形、音俱近,可通。蜀与岷的方言古音都读du,故可互通。《水经·桓水》说:“桓水出蜀郡岷山。”但郦道元却注引《汉书·地理志》说:“桓水出蜀郡蜀山。”岷山、蜀山都是同一条河的发源地,当然也就指同一座山。换一句话说,即《史记·封禅书》所说的渎山祠、汶山祠,即岷山祠、即蜀山祠,它是秦汉时期蜀地山神祠的总象征、总代表。
江渎庙(江水祠):李冰所建江渎庙的具体位置,以在成都的可能性为大。《风俗通》说“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以女与神为婚。经至神祠……”从这个记载看,在成都的可能性较大。隋开皇二年(582),文帝曾令成都重修江渎庙,南临江。唐李泰《括地志》等文献记载江渎庙,在成都县南八里,具体位置在当时的流江(检江)岸边。李冰所立江神,本是男身,这从他岁取民女二人和李冰欲嫁女与他的传说,便可看出;但到后来,江神竟变成了女身,亦是趣话。
望帝祠(?):李冰立的另一祠,具体祠名还难最后确定,但祭祀对象为蜀王鱼凫、杜宇,系今都江堰渠首二王庙之前身。《蜀王本纪》说蜀王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43]。《华阳国志·蜀志》说: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都江堰市乡土志》说:西路古有望帝祠,旧址在今崇德庙(即今二王庙);齐建武时(494~497)益州刺史刘季连移望帝祠于郫,原祠改祀李公,相传至今。《岷阳古帝墓祠后志》也说:蜀人祀李冰,考其遗迹,灌口之李冰庙即杜宇之故址,齐建武中自灌徙郫。
李冰祭三祠,用中原祭礼的最高级别,祭用三牲(羊猪牛)。珪璧沉,
为古蜀方言,指大漩涡。巫师在祭祀仪式和舞蹈后,将手中的神器珪璧投入大漩涡之中。据《风俗通》记载,李冰在祭祀时,还举杯邀神,与神对话等。《说文》:“灵,巫也,以玉事神。”近年在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的商周时期的祭祀坑中,皆出土大量玉器、青铜器、象牙等,可证李冰时期,蜀人仍保留了在大型祭祀时将神器丢入水中的习俗,也表明李冰是按蜀人的传统行事。
李冰立三祠祭蜀神,规模、气魄、影响都很大。李冰这些做法,有何目的、有何功能呢?首先,这是欲向蜀人说明他与神有特殊关系,他能“仿佛若见”他们,甚至欲说明他就是神(这在他与水神相斗的传说中表现得更清楚)。其显示功能,是说明他尊重蜀人的山神、水神、祖宗,并试图争取这些神灵对他的支持。其潜隐功能,则是向人表现他与蜀神之间的谐和,说明建堰已得到了蜀神的许可;已与蜀神取得妥协,一般百姓就更应支持。这种仪式,具有在蜀人心目中改变李冰身份的功能。本来,李冰是一个外来统治者,是秦国势力统治蜀土、秦文化统治蜀文化的代表;通过大祭蜀神,使蜀人意识到李冰已接受了蜀文化,由秦国派来的统治者,转变成了自己认可的首领。单独看,是否要设这么多蜀祠,是否要举行这么隆重的祭礼,是否要采用这么高的级别,似乎都是小问题;然而把它放在秦在西蜀的统治大业中看,把它放在建堰大业中看,就会发现它具有协调科学与土著宗教的关系,借神力统治蜀人,借神力号召、组织土著蜀人共同建堰的整合功能。李冰这些带有巫术性质的做法,与蜀人的传统巫术、原始宗教都相符,易为蜀人接受。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在古蜀人丰富的精神世界里,人神交往这一主题,始终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如果说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反映的是古蜀人通天的观念,那么三星堆的青铜雕像群表现的就是古代蜀国的政治结构和盛大的祭祀活动场面。三星堆遗址庞大的玉石器和青铜器,基本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庞大的数量、精美的制作、多样的品种,足以反映三星堆古蜀国对祭祀的重视以及祭祀场面的隆重。......
2023-08-13
我们常说的基础设施,通常是指能源、通信、交通等公共设施。事实证明,种类繁多的基础设施,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说明,基础设施能对集体智慧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要想提高集体智慧,首先要把基础设施建好,这样才能为提高集体智慧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在提高集体智慧方面,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通信系统,因此,发展信息通信技术至关重要。......
2023-08-06
正是基于上述,中国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错位。换言之,并非教育研究出现了问题或者没有用,而是教育实践出现了问题。综上所述,面临两类问题,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者是能发挥作用的,而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但也勿武断认为教育研究......
2023-08-31
城乡年龄结构随着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及人口年龄结构的自然变动而不断发生变化。而各年龄段“五普”、“六普”时期分城市、镇、乡村人数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如下表5-5。另一方面,从纵向来看,城市0—19岁年龄段人口占比,“六普”期间的数据显示要低于“五普”期间的。全国平均水平在该年龄段也有大幅度地下降。可以看出我国整体人口老龄化上升非常明显,而后续劳动力补充却不足。......
2023-08-10
陈士榘所在的原江西省防军第1师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加秋收起义。这年10月,陈士榘宣誓入党。陈士榘将军成为我军第一个亲手活捉日军俘虏的将军,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现场照片。陈士榘的意见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在战区最高领导集团中产生了影响。陈士榘、唐亮率第3、8、10纵队向鲁西泰安、大汶口挺进。陈士榘深知此次支援行动之重要,决心以第10纵队在梁山地区阻......
2024-10-30
其中最具代表的当属洛阳宾阳三洞的北魏石雕造像,从佛、菩萨到弟子形象无一不是如此。它对周边及整个北魏境内佛教造像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3-12-05
神木人的宗教信仰以道教为最,道教传入神木境内始于宋代。县内民众信道教者很多,但以此为业者甚少。而腊月二十五日又是他的出巡日,各道观二十四日就举行接驾仪式,二十五日举行“迎祥赐福”道场。城东南50公里的大庙山有一座规模较大的道观,有明正统时修建的玉帝宸宫,为主殿,后多次毁损,多次修复。道教有部分神祇为由人而成仙。塔建成后,于2006年6月10日举行了道教大师闵智亭灵位骨灰安放仪式。......
2023-08-21
(一)听觉刺激声波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耳朵形成听觉刺激。声压超过一定的阈限会使人耳产生痛觉。咽鼓管靠近鼓室的一端始终是开着的,而靠近咽部的一端平时关闭,只有在张嘴、咀嚼、吞咽时才打开,让空气从咽鼓管进入鼓室,保持中耳与外界气压的平衡,从而保证鼓膜在声波的刺激下产生正常的振动。最后由毛细胞转换成神经冲动,经听觉神经传到大脑听觉中枢。......
2023-07-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