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邻里范式:城市建筑学的两组成果

邻里范式:城市建筑学的两组成果

【摘要】:2015年春季,本课题进行了第一次教学实验,共有6名本科4年级同学参与课题并贡献了2组成果。2015年春季本课题的两组同学分别以上海西区的“古北新区”和东区的“张江居住区”为场地范围,分别界定研究范围并各自制定研究任务,两处社区都建成于2000年前后,代表了上海在住宅商品化改革之后所形成的典型大型居住社区形式,而两者又相对独立于周边的环境,服务具有明确社会属性的居民,具有研究上的代表性。

2015年春季,本课题进行了第一次教学实验,共有6名本科4年级同学参与课题并贡献了2组成果。作为一个研究与设计结合的专题设计,本设计要求学生以上海的某个特定尺度规模的社区为研究对象,并依次完成以下任务:(1)从文献阅读中选取的语义库里,选取可以定义该社区特征的关键词;(2)将该社区与国内外相似规模的社区进行跨文化、跨语境的案例比较;(3)发现该社区在公共空间组织、街道与内部空间营造中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编制能够改善这一状况的城市设计导则。最后这3项练习会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研究报告。本课程的6名学生在关键词研究与案例研究中独立完成研究任务,但在自选址城市设计中将会组成2个小组,分别对场地进行调查并发展出创新性的城市设计导则与建筑形态控制附加图则。

为了与一些经典的城市设计模型(如邻里单位模型)相对应,也为了操作的方便,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对选定案例范围(1平方英里,约2.6平方公里)的社区进行广泛的调查与分析,具体的动作包括:

(1)在对“广普城市”现象的观察与批判的前提下,选择基地范围1(邻里单位),即约800米见方(即1/4平方英里)的城市社区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存环境的组织形式及其主要矛盾,分析的方面如门禁单元的形式、空间部件的组织、居民行为的规律,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的建议,重点关注组团空间的组织,社区娱乐体育设施、公共交通的可达性,人行系统的连通性,绿地与景观系统的质量,甚至鼓励学生研究户型的基本类型与可能的优化路径,楼栋的进入方式,组团内公共部分空间等相对细节的优化,鼓励学生以穷举法对多样的优化策略进行横向比较。

(2)研究对象的既有公共交通体系,选择基地范围2(公交优先服务区)分析轨交站点周边400米步行距离半径(即服务区)范围内的步行可达性。翻转邻里单位中的公域-私域的内外关系,将以轨交站点为中心的影响域视为一种邻里单位,研究其内部的功能平衡与集体行为链条,并进行基于公交优先原则的优化,包括社区型公共活动中心、文化娱乐体育设施、支路网、立体交通、绿地系统,人行系统,公交接驳等的建设和改造。

(3)在(1)和(2)的基础上,研究邻里空间观念对理解当代城市空间的持续意义。对所选择的基地范围1(邻里单位)与范围2(公交优先服务区)进行比较,研究其空间关系,理解400米步行服务区在现实城市空间中的表现。

2015年春季本课题的两组同学分别以上海西区的“古北新区”和东区的“张江居住区”为场地范围,分别界定研究范围(邻里单位与公交优先服务区)并各自制定研究任务,两处社区都建成于2000年前后,代表了上海在住宅商品化改革之后所形成的典型大型居住社区形式,而两者又相对独立于周边的环境,服务具有明确社会属性的居民,具有研究上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