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城市社区空间发生巨变,上海购物中心增量集中在郊区新城

中国城市社区空间发生巨变,上海购物中心增量集中在郊区新城

【摘要】:自1988年中国土地招拍挂制度建立后,中国的城市社区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8年,上海新增的38座大型购物中心里,过半数位于外环外的郊区新城或中心城边缘,尤其大量集中于浦东周康地区、临港新城、青浦新城、嘉定新城等郊区人口导入区。与此相对应地,2018年新增可售商品住宅集中于临港新城、青浦新城、嘉定新城、新浦江城等郊区新城,中心城区的住宅增量极为有限。

自1988年中国土地招拍挂制度建立后,中国的城市社区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与经济规律和相对简单粗暴的城市空间管理制度结合的结果是中国城市产生了自身的合理化形式与习惯,而这一合理化形式牺牲了人的舒适体验与必要的公共领域。近30年的中国高速城市化在都会区的近郊与新城形成了库哈斯所谓的“广普城市”地带。以上海为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中心城周边地区,即外环以外地区居住了一半以上的常住人口,而内环内的常住人口仅有327万,占上海常住人口的1/7左右,并且这一数字还在迅速减少。2018年,上海新增的38座大型购物中心里,过半数位于外环外的郊区新城或中心城边缘,尤其大量集中于浦东周康地区、临港新城、青浦新城、嘉定新城等郊区人口导入区。与此相对应地,2018年新增可售商品住宅集中于临港新城、青浦新城、嘉定新城、新浦江城等郊区新城,中心城区的住宅增量极为有限。

中国式的广普城市以巨大单调的板式与塔式建筑群为特征,摒弃了窄街、密路、小院为特征的传统街巷与院落,代之以快速干道、类型化住宅、门禁式社区与购物中心为元素的“现代”城市空间要素。即使在城市中心的既有建成区,机械化的历史街区更新套路也在蚕食近代形成的里弄与街坊,将本属于居民的生活型社区转变为消费型的城市橱窗。然而,在感叹城市文化再生力的孱弱之余,我们必须认识到每种具体的广普城市社区其实有各自的形成机制、组织肌理与场所空间,它们所产生的城市弊病或缓或急,或轻或重,需要空间实践者以一种既尊重现实也积极介入的态度来进一步辨析、评估,并在必要的情况下提出合理可行的诊断及空间优化的方案,而这正是库哈斯的实践态度。近期上海密集推出《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等城市设计指南,并在城市设计方法的变革上取得突出进展,更在城市的滨水工业遗产更新上取得瞩目的成就。但是,目前的研究重心依然落脚于人口不断流失的中心城区,对于蓬勃生长的广大郊区新城与城市边缘地带的研究依然笼统而片面,许多郊区新城已经历经20年的发展,新城已然不新,早先的建成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亟须深入的城市空间诊断以修正其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