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循环渐进观念强化:邻里范式中的城市建筑学

循环渐进观念强化:邻里范式中的城市建筑学

【摘要】:当代城市建筑学导论力图在“导论、前沿、方法、拓展”穿插完整的概念线索,能够在不同授课教师的独立课程讲授中不断强化对同一概念线索的认知。比如在城市空间中经常出现的“街区”概念在4个模块中不断出现,并与具体的研究案例相结合,最终转化为理解空间的工具。以街区尺度这一显性特征为切入点,探寻不同形成不同街区尺度的内外因素。在“前沿”与“方法”模块中,授课教师以具体的研究案例拓展街区概念的应用范围。

当代城市建筑学导论力图在“导论、前沿、方法、拓展”穿插完整的概念线索,能够在不同授课教师的独立课程讲授中不断强化对同一概念线索的认知。教学团队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即预先设计前后内容的铺垫与反馈,促使同学在不同的情景与语境下深入理解关键概念,这些概念包括:在空间要素层面上的街区、街道、共享等,在方法层面上的地图、评论、仿真等,在操作层面的尺度、结构、社区等。最终教学将实现灵活运用概念进行自由探索的目的。

比如在城市空间中经常出现的“街区”概念在4个模块中不断出现,并与具体的研究案例相结合,最终转化为理解空间的工具。在导论中,授课教师通过美国高速公路对街区形态的“破坏”,来示例街区形态对良好城市生活的支撑作用,并以各种不同的街区类型(传统街区、小区、超级街区、开放街区、门禁社区)来帮助学生理解多样的城市形态的形成机制。以街区尺度这一显性特征为切入点,探寻不同形成不同街区尺度的内外因素。

在“前沿”与“方法”模块中,授课教师以具体的研究案例拓展街区概念的应用范围。在“都市产业空间与创新街道”中,授课教师从产业链社会网络角度出发,讲解不同的产业类型如何在一个街区中在垂直与水平两个维度扩散分布。在“老城厢与城市形态学”一讲中,教师以上海本地的老城厢的历史街区保护为例,介绍了西方的城市形态学(见本书第一篇)经典研究方法在中国城市形态研究中的适应性改造,通过回溯老城厢街道网络的发展历程,归纳中国传统历史街区中的各种空间要素的变迁规律。经典城市形态学的“街道、街区、地块、建筑形式”这一层级结构,被调整为老城厢研究中的“城镇、街网、里弄、单元建筑”层级结构,学生得以在身边的案例中探寻城市发展过程的规律。最后,在“拓展”模块中,刘家琨建筑师通过一个完整街区(西村大院)的设计实践过程的讲述,以建筑设计实践视角展示城市建筑的复杂性与其意义的丰富性,对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寻城市空间的设计技能提供了一个范本(图10-1—图10-9)。

图10-1 参与“当代城市建筑学导论”课程的学生背景构成

图10-2 “当代城市建筑学导论”教学内容构成

图10-3 教学内容:第一节导论课中对基础设施与街区形态关系的图解示意

图10-4 教学内容:街区、小区、超级街区、开放街区、门禁社区等概念的定义与区别

图10-5 教学内容:决定街区大小的因素

图10-6 教学内容:街区单元内的产业扩张过程

图10-7 教学内容:从老城厢街道系统看城市形态

图10-8 教学内容:上海老城厢建筑类型示例

图10-9 教学内容:刘家琨建筑师通过西村大院讲述一整个街区的设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