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步道”连接了环球影城的停车区与游乐园大门,在空间序列上是后者的前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符号并不脱离它们特定的建筑空间角色,转角的处理、穹顶与塔楼的设置、业态的分布等都明显受到西木村等早期商业街区的影响。西木村在紧凑的空间格局中密集地呈现了现实城市内需要一定的空间广度才能呈现的多样性与戏剧性,它是浓缩的城市布景。西木村的塔群是一组相对独立的要素,这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文化的预演。......
2023-09-30
我们至少可以在今天的香港看到3种叠加的空间结构:20世纪中期之前的以唐楼为代表的肌理致密的前现代城市;1950—1970年代的高密度的“准福利政权”单元化城市;后工业时代的消费主义城市。在这3种结构中,“准福利政权”城市曾经在建立香港自身的城市认同上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一模型又可以追溯到艾伯克隆比时代的欧洲新市镇运动。这一模型是去中心化的、平等的、自给自足的。每一个社区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市镇,有自己的就业区与市镇活动中心,有自己的绿地屏障与边界,经济活动也是相对均一分散的,这其实是一种霍华德花园城市的变体。这里,一个欧洲文明产生的理想城市图解与一个远东的前殖民地城市之间居然微妙地联系起来,甚至1980年代以后的消费主义的香港也是嫁接在艾伯克隆比单元社区式的空间结构上的。这个单元社区空间结构是香港社会保持稳定的基石。但是,这个单元社区空间结构也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效,这个时代就是极为特殊的麦理浩治期。我们可以预测,当区域基础设施与全球资本力量渐渐开始破坏麦理浩的城市治理遗产时,香港将会需要一种新的稳定的空间组织来对抗这种解体。
在中国早期改革开放史中,香港提供了一系列初期的现代化样板,这种影响在珠三角城市尤为明显,比如,广州的“五羊新城”就是一个受香港新市镇巨大影响的范例。五羊新城按照卫星城模式兴建,它在层级式社区服务、多层立体交通与绿地、组群式建筑布局等方面均学习了同时代的香港社区形态。1980年代末,随着土地招拍挂制度成熟,内地社区规划逐渐从形式模仿转为制度学习,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法定图则制度。但是,法定图则制度在目前的内地规划实践中依然是突兀的,它需要以相关的整个法制体系的完备为条件。从实践来看,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仅仅凭借纯粹的“契约”约束来保证城市建设与改造中的公共利益是一种过高的期望。在“契约”之外,传统社会主义的社会动员与价值推广的措施必不可少。以上已经清晰地说明,香港的规划成就也并非拜“契约性规划”所赐,而是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多数港人认为今天的香港是一种自由经济与理性监管的产物,与任何“集体主义”的行政化指令无涉。在“后九七”时代,艾伯克隆比和1970年代新市镇建设的空间遗产更是乏人了解。当时的规划师对实现这样一个空间结构所调动的知识与耗费的用心并不是今天的决策者所能完全理解的。一方面,早期的香港规划官员用最小的城市干预成本和投资,实现了较高的社区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在麦理浩治期,香港本土意识勃兴,社会凝聚力增强,社会动员能力不断提高,规划师们合理利用了这种集体心态进行社区规划。这些历史进程并非纯技术因素所能涵盖。即使今天产生这种环境的政治条件已经不再具备,它的意义已经不再彰显,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还原,那么,我们不仅无法理解形成当代香港空间形态的历史驱动力,而且对深受香港影响的我国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城市发展史的全面理解与反思也无从谈起。
【注释】
[1]本章内容最初以《香港战后规划的思想流变:契约、福利与空间》为题发表于《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第3期),收入本书后有修改。
[2]以深圳为学习对象,许多国内城市都存在“城市设计导则法定化”的探索方向,法定图则处在分区规划与详细蓝图(修规)之间,涉及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和城市设计导则。法定图则的编制、审批、公众咨询、定期检讨和修订都必须经过一整套严密的立法程序,审批后成为确认的法令文件,审理法定图则不是规划主管部门,而是立法机关。
[3]香港20世纪中期以前建造的多层无电梯楼房,其式样来源于华南地区的近代骑楼,因为主要由华人居住,故称为“唐楼”,与后来更现代化的高层住宅“洋楼”相对应。
[4]本书讨论的“晚期殖民地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港英政府统治时期,即1945—199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地区的去殖民地化运动风起云涌,一些原来的殖民地相继独立,为了应对本土的反抗运动,港英政府逐渐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殖民地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大幅度提升本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这与传统的殖民主义统治已经不同,具有福利主义的特征。
有关邻里范式 技术与文化视野中的城市建筑学的文章
“城市步道”连接了环球影城的停车区与游乐园大门,在空间序列上是后者的前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符号并不脱离它们特定的建筑空间角色,转角的处理、穹顶与塔楼的设置、业态的分布等都明显受到西木村等早期商业街区的影响。西木村在紧凑的空间格局中密集地呈现了现实城市内需要一定的空间广度才能呈现的多样性与戏剧性,它是浓缩的城市布景。西木村的塔群是一组相对独立的要素,这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文化的预演。......
2023-09-30
作为城市设计准则的新城市主义诞生于1991年。自此,从1993年到1995年,共有3届“新城市主义大会”分别在亚历山德里亚、洛杉矶与旧金山召开,阿瓦尼原则遂扩充为《新城市主义宪章》。“新城市主义”这一概念在近年的专业话语中至少会以3种面孔出现。新城市主义是否普遍化了特殊情况?进一步地,新城市主义究竟在哪些方面已经渗透进中国当代的城市设计理论中?最重要的是,新城市主义究竟“新”在何处?......
2023-09-30
在大型商品房社区建设成为我国住宅供应的主要形式后,邻里单位所定义的半公共、半私有的社区领域构成了空间权属与治理权限之间矛盾的前线。从1922年起,该基金会大力资助对纽约市及周边的新区规划研究。佩里从1910年代到1930年代的各项研究都与罗素·赛奇基金会密切相关。[4]库利提出了“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的概念,来自1909年出版的论著《社会组织:对群体思想的研究》。斯泰恩在写给芒福德的信中经常提及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2023-09-30
“邻里”是城市建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兼具物质与社会凝聚力的人类聚落基本形式。对邻里的讨论将贯穿本书的所有讨论。不同的城市主义学说均以不同的态度审视邻里,并形成各自的城市空间观。从1990年代开始活跃的新城市主义理论就是一种继承并发展了邻里单元观念的规范性理论。本篇从学理层面阐述“邻里”这一概念的渊源与演进。......
2023-09-30
卢文的主要贡献是将北方的单位大院社区嫁接到邻里单位这一经典社区模型上,并梳理了邻里单位概念在1930年代进入中国之后向小区转变的历史。小区是苏联的工业城镇模式与一度被批判的邻里单位模型进行协调的结果,是在重工业优先的历史背景下建立服务于生产的邻里模式的经验性成果。可以说在一段时间内,大院式的工人新村模式向商品化社区的转型是由这些外销房社区建设主导的。......
2023-09-30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指标的主要来源是西方发展百年的“区划法”[1]。1916年区划法与1961年的区划法修订一起决定了纽约的天际线。形式规范是一种更定制化、精细化的区划手段[2],它主张为场地量身定制形态导引,与保证最低标准的区划法是两种时代语境的产物。图12-1形式规范“迈阿密21”中所规定的街角形式类型表图12-2中国大城市的典型城市断面样例......
2023-09-30
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合作是应对“大工科”与“大类招生”等高等学校最新培养理念的必然路径。通识教育与中国古代的“六艺”与西方中世纪传统的博雅教育的“七艺”是一脉相承的。文艺复兴之后,人文学科成为博雅教育的主导。20世纪初,美国的综合性大学模式崛起,科学类学科被由人文学科统治的博雅教育吸纳,今天欧美的博雅教育主要以科学与人文类学科结合为主导,但是旨在训练应用能力的工程学科很少能进入这一基础教育体系。......
2023-09-30
对于罗西的这一本书而言,原文在意大利语语境中似乎翻译成“城市建筑”和“城市建筑学”都没有错。而一直到2006年黄士钧的《城市建筑学》出版时,仍然可以看到,包括童明在内的一些作者仍然使用“城市建筑”作为这本书的标题。因此,从童明的角度来看,将该书翻译成“城市建筑”,尊重了该书内容的原意;而翻译成“城市建筑学”,也同样尊重了该书出版的历史语境。......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