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艾伯克隆比单元式社区:邻里范式中的城市建筑学

艾伯克隆比单元式社区:邻里范式中的城市建筑学

【摘要】:在艾伯克隆比写出《香港初步城市规划报告》的年代,“香港”实际仅仅指夹峙维多利亚湾的2个城市化区域:维多利亚城与九龙。从艾伯克隆比报告的附图中可看到,报告对社区单元的表达方式与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中的表达是相似的,都是用泡泡状的团块来表达位于拥挤的老城边缘的新市镇。图9-5艾伯克隆比在《香港初步城市规划报告》中对香港单元式社区的规划,采用了同大伦敦规划类似的方式

如果从城市发展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的角度来看待香港的空间史,那么1948年是香港历史的一个重要时刻。这一年,参与过大伦敦规划的英国规划师艾伯克隆比(Sir Leslie Patrick Abercrombie)为香港做了名为《香港初步城市规划报告》(Hong Kong Preliminary Planning Report)的规划草案。该草案在1950年代才成为可供实施的规划总图。真正意义上的自觉的城市改造始于1967年的《殖民地规划大纲》(Colony Outline Plan),正是该大纲将一种基于公共交通的垂直整合的城市作为发展模型。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发布之后,香港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时候香港命运已定,华人地产商崛起,地产市场的投机倾向日趋严重,但是借由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香港的城市化区域进一步扩展,空间成熟度进一步完善。

在艾伯克隆比写出《香港初步城市规划报告》的年代,“香港”实际仅仅指夹峙维多利亚湾的2个城市化区域:维多利亚城与九龙。在当时的150万人口中,有100万人集中在维多利亚城与九龙弥敦道的狭长海湾地带。艾伯克隆比的报告基本上延续了英国1947年《城乡规划法案》(The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of 1947)的原则,强调对城市扩张的控制与社区建设。受当时占主导地位的雷蒙·恩温(Raymond Unwin)的“卫星城市”与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疏散”思想影响,艾伯克隆比报告将区域总体规划与新市镇的概念引入香港,在此后的近50年内(1948—1997年)深刻地改变了香港的空间结构。从艾伯克隆比报告的附图中可看到,报告对社区单元表达方式与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Greater London Plan)中的表达是相似的,都是用泡泡状的团块来表达位于拥挤的老城边缘的新市镇。同时,在当时的九龙塘已经有初步规划的低密度的花园住宅区,而艾伯克隆比对这些已成规模的城市建成环境并未充分尊重,他对社区团块的划分是比较主观的,并将已建成区当作新社区之间的空隙与剩余空间(图9-5、图9-6)。

图9-5 艾伯克隆比在《香港初步城市规划报告》中对香港单元式社区的规划,采用了同大伦敦规划类似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