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新理性主义的诸位主将所共同关注的场域,构成了认同一种建筑学类型的基础。列昂·克里尔直接介入早期的新城市主义运动并成为精神导师,而罗西则对中国1980年代的建筑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自1980年代末首次得到引介至今,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不断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其解读角度、解读层次、解读深度也在不断变化。......
2023-09-30
在西木村建设60年之后,捷得事务所在好莱坞山上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南侧设计了他们在洛杉矶最重要的体验式街区——“城市步道”。同西木村相似的是,这个项目是一个更大的城市引擎的配套设施。对于西木村这个引擎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于“城市步道”是环球影城游乐园。“城市步道”连接了环球影城的停车区与游乐园大门,在空间序列上是后者的前奏。街区由一段长达450米的连续商业步道串起,分为东西两段,由一个被穹顶覆盖的喷泉广场连接。“城市步道”两侧的建筑充满了各种电影文化符号,构成或隐或现的戏剧冲突。各种熟悉的电影角色、场景与情节都以极度夺人耳目的形态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符号并不脱离它们特定的建筑空间角色,转角的处理、穹顶与塔楼的设置、业态的分布等都明显受到西木村等早期商业街区的影响。建筑师捷得本人将这个作品称为哲学家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所谓的“拟真”(simulacrum),即一种脱离了指涉的媒介幻象——用局部的真实拼凑整体的荒谬。在“城市步道”所建立起的渗透到每个角落的幻象中,身处其中的观者无法察觉一种全局的非现实感,相反却不由自主地被无处不在的戏剧冲突所调动。这种设计手段正呼应了鲍德里亚对于后现代文化景观的描述(图8-10)。
西木村在紧凑的空间格局中密集地呈现了现实城市内需要一定的空间广度才能呈现的多样性与戏剧性,它是浓缩的城市布景。西木村的塔群是一组相对独立的要素,这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文化的预演。塔本身的形式一定程度脱离了它们的基座成为独立的符号部件,但是去除符号功能的塔依然是一种“合法”的建筑元素。同样在后来的体验式商业街区中,各种角色与符号也尝试以一种符合基本建构原则的“合法”部件的形式存在。除了一些非常明显的广告标牌,某些符号是希望嵌入到建筑与环境小品内的,比如一个路灯可能是一个字母,一根柱子可能是一个人物,一个屏幕本身可能是一堵必需的墙,一座广场中央的设立式纪念物可能是一个电影角色,等等,这种符号的嵌入性确保了之前所论述的“拟真”中的“局部的真实”。这事实上需要让建筑师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他指挥棒下的建筑姿态则如同演员,他不必规定每一个部分的姿态,但是必须设定局部动作的规则。建筑形式在一定的导则限定下,构成一场形式语言的戏剧表演。
图8-10 捷得事务所设计的体验式街区“城市步道”规划
一定的历史距离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更深层的城市建筑学规律。无论是西木村还是它的后继者,它们都将空间的步行体验作为空间营销的价值依托。西木村与“城市步道”的区别在于,西木村的建筑风格并没有脱离形式与空间存在,建筑物的构成符号要素也在空间中才获得合法性,但是到了捷得深度介入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实践中,体验高度密集的呈现随后成为自主的系统,符号的集聚构成了一种媒介。反观西木村,它的空间处理具有某种“泛”文化性,并非单纯的地域特征的拼贴。地中海式风格本身的砖-木构造逻辑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大多数地区的乡土建造文化可以对接。
当西木村所展示的空间质量再次被认真对待时,已经是近30年之后的简·雅各布斯的时代了,雅各布斯从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角度将那些早就在行业内构成常识的知识公之于众,她所总结的混合功能、小街块、新老建筑搭配、适宜密度等规划原则,早在西木村的时代就被践行了。当代学者相信原真性是维持场所活跃程度的关键指针,但是构成场所的原真性的要素可能比其字面上的含义要复杂得多,甚至可能与其字面上的含义南辕北辙。体验式商业街区虽然从未被承认为原真的社区,但是却构成了一种典型社区的镜像,暗示了一般场所营造的策略与常识,值得被后世的研究者持续关注。
【注释】
[1]对此可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索斯沃斯教授(Michael Southworth)相关论述。“Townscape”常被翻译为城镇风貌,是一种综合了街景、立面、景观与市政工程的综合空间体验。
[2]百货公司起源于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后该空间类型进入美国,20世纪初期是百货公司的黄金发展期,多数美国城市的中心区都有大体量的百货公司群。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是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开始,市中心的百货公司遭遇客流危机,商业空间的转型箭在弦上。百货公司演变为连锁化经营,并分散到各个郊区市镇中心,几个连锁百货往往就可以结合为一个郊区商业中心区。路易斯·芒福德对这一百货连锁化经营现象有过论述,并极为前瞻性地称其为“一种新邻里单位中心的组织方式”。
[3]该风格被称为“El Pueblo Viejo”,即旧式乡村风格,这是一种从西班牙殖民地风格中抽取装饰元素通过改良而成的特殊形式语言。其特征为红色屋面瓦、白墙、铸铁窗框与扶手、装饰砖线条、亚热带植物景观等。为了维护这一城镇风貌,圣塔芭芭拉与帕罗斯福蒂斯都设置了专门的建筑艺术委员会,专门对各种改建新建项目进行艺术质量审查。
[4]麦格罗蒂长期供职于《洛杉矶时报》,这本小册子可能是他为社区所做的宣传册。另外,“一年又一日”在英语中指一个足够引起一定变化的时期,即隐含了对西木村所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的赞叹。
[5]在1988年的1月30日晚上,27岁的日裔女图像设计师石川卡伦(Karen Toshima)像无数洛杉矶中产阶层年轻人一样去西木村赴晚宴,然而就在一间豪华餐厅的门外,她无意中撞见了两派黑帮火并,一颗流弹正好击中了卡伦的太阳穴。西木村枪击案的意义在于它让纸醉金迷中的西区上流阶层意识到了近在咫尺的安全危机。
有关邻里范式 技术与文化视野中的城市建筑学的文章
“城市”是新理性主义的诸位主将所共同关注的场域,构成了认同一种建筑学类型的基础。列昂·克里尔直接介入早期的新城市主义运动并成为精神导师,而罗西则对中国1980年代的建筑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自1980年代末首次得到引介至今,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不断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其解读角度、解读层次、解读深度也在不断变化。......
2023-09-30
新城市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商业符号的一部分进入公众话语。在新城市主义成为一种极其多产的形式生产工具的同时,需要反思它的本土化与适应性问题,即新城市主义思想如何能够适用于中国的城市。适度的空间体量管控和形式管理,对既有僵化规范的突破,街道活动的激发,公私领域的灵活渗透等几乎成为当前城市设计的共识,这些原则都是新城市主义的具体运用。......
2023-09-30
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合作是应对“大工科”与“大类招生”等高等学校最新培养理念的必然路径。通识教育与中国古代的“六艺”与西方中世纪传统的博雅教育的“七艺”是一脉相承的。文艺复兴之后,人文学科成为博雅教育的主导。20世纪初,美国的综合性大学模式崛起,科学类学科被由人文学科统治的博雅教育吸纳,今天欧美的博雅教育主要以科学与人文类学科结合为主导,但是旨在训练应用能力的工程学科很少能进入这一基础教育体系。......
2023-09-30
基础设施与公共政策的天然姻亲关系决定了它是建筑学介入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机遇。基础设施也可以为现代性这一建筑学理论史的恒久话题带来新的方法与视角。......
2023-09-30
城市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对当代区划法的持续反思上的。新城市主义的“形式导则”虽然以批判区划法的刻板单一为前提,但是依然尊重以私人物权为主体的城市环境。新城市主义的“精明增长”规范即是一种改良发展了的区划法。从19世纪末期发端的城市美化运动,到当代的新城市主义者,一代代的城市学者一直在探索抗拒无限蔓延的美式城乡网格的策略,以创造更具场所性与环境质量的城市空间。......
2023-09-30
在“契约”之外,传统社会主义的社会动员与价值推广的措施必不可少。即使今天产生这种环境的政治条件已经不再具备,它的意义已经不再彰显,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还原,那么,我们不仅无法理解形成当代香港空间形态的历史驱动力,而且对深受香港影响的我国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城市发展史的全面理解与反思也无从谈起。......
2023-09-30
最先将基础设施纳入空间前景的是景观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基础设施无关个体建筑,但是关乎场地本身,它构成了容纳未来的各种空间性事件的城市地表,也构成了日常的公共空间。景观城市主义的基础设施观在演进,斯坦·艾伦认为景观城市主义的关注重心应该从(人工)生态领域转入到(人工)地质构造领域。这一类比用生态与地质构造的层次、折叠与扭转比喻基础设施密集条件下多基面城市的类似空间结构。......
2023-09-30
沈克宁在撰写该稿件时的身份是“海外学人”,其参考的文献相对丰富,包括1982年的《城市建筑学》英文版,罗西的几篇论文,以及阿兰·科尔孔、塔夫里、荣格、弗兰普顿等人的相关文献。沈克宁先生的文章中在解读城市建筑学理论时已经谈到了结构语言学、符号学的一些概念和视角,尽管其解读的重点基本放在相对抽象化的类型学和类似性城市概念而非观察城市与建筑的关系上。......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