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外滩基础设施主导式更新建议:邻里范式中的城市建筑学视角

北外滩基础设施主导式更新建议:邻里范式中的城市建筑学视角

【摘要】:2017年春季,作者所领导的专题研究小组对当前北外滩4处典型区段进行了深度的调查研究,并着重对其基础设施要素进行了调查。这4处典型场所分别为虹口港近滨江地区沿岸、国际客运中心西区、国际客运中心东区与公平路码头地区。根据小组成员的多方查证,目前每年的邮轮停靠次数仅在150次左右,联检大厅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重新组织平台层的步行系统,修正目前彩虹桥的步行连通性,增加防汛堤顶可达性。

2017年春季,作者所领导的专题研究小组对当前北外滩4处典型区段进行了深度的调查研究,并着重对其基础设施要素进行了调查。这4处典型场所分别为虹口港近滨江地区沿岸、国际客运中心西区、国际客运中心东区与公平路码头地区。通过基础设施调查,小组成员分别提出了4项针对各自研究区域的关键任务(图6-10、图6-11)。

(1)针对滨江与腹地联系薄弱的问题,将以虹口港滨河沿线社区作为打通腹地与滨江联系的关键,提出将虹口港近滨江区段建设为“15分钟步行通廊”(滨河步道)与“15分钟社区运动公园”(运动广场),改造虹口港沿线防汛墙与滨河步道的高差关系,建立亲水平台,于长阳路-虹口港交叉口设置下穿长阳路通道。另外,在步行通廊两侧的社区内利用闲置场地设置口袋形小型公共运动广场,将部分旧仓库建筑改造为运动主题的商业设施。此方案是为了通过成串的运动主题场地群落吸引虹口腹地居民通过步行到达滨江地区。

图6-10 北外滩沿岸防汛墙历史演变

图6-11 北外滩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土地用地规划

(2)国际客运中心西段的主要部分是港务办公楼、地下邮轮联检大厅、飞艇形酒店、彩虹桥等设施。根据小组成员的多方查证,目前每年的邮轮停靠次数仅在150次左右,联检大厅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方案建议改造联检大厅,将检票区域后退,优化联检路线,让出更多的空间供地下商业街使用,增加上下贯通的天井,破除码头区与绿地区的铁丝围墙,打通联检大厅与上部平台的隔阂状态,通过高差(而非铁丝网)来自然分隔码头区与堤顶平台区。重新组织平台层的步行系统,修正目前彩虹桥的步行连通性,增加防汛堤顶可达性。

(3)国际客运中心东段为“音乐之门”与商务办公区域。此段区域私有化程度严重,缺少集聚人群所需的餐饮与商业设施,音乐之门所对的江滨坡地也无亲水平台。办公流线与外来客流动线有冲突,降低了楼宇管理方的开放意愿。方案建议东区整个地下空间重新整理,形成十字形贯通的商业步行街,步行街的中央设置大型溜冰场。拆除并无实际作用的空中球形结构,代之以螺旋线自行车专用行车道,鼓励自行车与滑板等极限运动。开放音乐之门顶层的观景平台与观景大厅。十字形步行街的公众人流与周边办公楼的商务人流依然有所区分,在最大程度地开放音乐之门的同时也尊重办公功能的自洽。

(4)公平路轮渡码头目前处于周边高端场所的“压迫”之下,地位较为尴尬。该轮渡码头服务的是通勤人群,对面为浦东泰东路轮渡站,是虹口居民到达陆家嘴金融区的快捷通道。由于没有接入市域的快速轨道,公平路轮渡站使用频率偏低。方案建议改造公平路轮渡站,新建一个地表形态的屋顶平台,平台串联国际客运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两侧的步行与骑车小径。同时,建造一个专供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的高速高架网络,连通地铁12号线提篮桥站与公平路轮渡站。该自行车高架桥与已有或待建建筑有不同的空中、地上连接桥,沿途设置泊车休息区,二层连接通道与立体泊车结构(图6-12—图6-18)。

图6-12 虹口港近滨江地区“15分钟步道”

图6-13 滨水步道与水闸改造的桥

图6-14 国际客运中心的空间组织策划

图6-15 国际客运中心联检区内部场景策划

图6-16 音乐之门(国际客运中心东区)的改造方案

图6-17 音乐之门(国际客运中心东区)地区改造设计的剖面示意

图6-18 公平路轮渡站的单车天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