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伯克隆比写出《香港初步城市规划报告》的年代,“香港”实际仅仅指夹峙维多利亚湾的2个城市化区域:维多利亚城与九龙。从艾伯克隆比报告的附图中可看到,报告对社区单元的表达方式与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中的表达是相似的,都是用泡泡状的团块来表达位于拥挤的老城边缘的新市镇。图9-5艾伯克隆比在《香港初步城市规划报告》中对香港单元式社区的规划,采用了同大伦敦规划类似的方式......
2023-09-30
邻里单位理论在20世纪中期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地,但是它在北美20世纪规划史上享有的重要地位在其他国家都未曾出现过,它曾经一度被规划师奉为圭臬,并被写入胡佛政府颁布的规划法规中。通过简要梳理,我们看到该理论的提出经历了怎样的社会学援引,又如何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推广、“错用”与推演,并且从1990年代起如何被再次复兴。在大型商品房社区建设成为我国住宅供应的主要形式后,邻里单位所定义的半公共、半私有的社区领域构成了空间权属与治理权限之间矛盾的前线。集合居住是当代中国国情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而大型社区、高层住宅等只是它的空间表达方式。近年的现实是:分配制度下的集体工人新村已经大批量进入“暮年”,而第一代商品房也有近30年的历史,许多空间设施与组织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亟待更新。在这个历史节点回顾邻里单位的前世今生恰逢其时。回溯这个现代规划史上的基本概念,对当下我国的新区建设、旧城更新、社区复兴、新村改造、拆围墙破除封闭小区等现象与进程也应该不无裨益。
【注释】
[1]本章内容最初以《“邻里单位”概念的演化与新城市主义》为题发表于《新建筑》(2017年第4期),收入本书后有修改。
[2]罗素·赛奇基金会由金融家罗素·赛奇(Russell Sage)的遗孀捐赠兴建,致力于改善美国社会状况和居住条件,斥资赞助与此相关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佩里在1929年《邻里单位》报告中花费颇多笔墨提及的纽约森林小丘花园住区,正是该基金会从1911年起投资兴建的,并且佩里本人在该住区也住过好几年。从1922年起,该基金会大力资助对纽约市及周边的新区规划研究。佩里从1910年代到1930年代的各项研究都与罗素·赛奇基金会密切相关。
[3]“芝加哥学派”的称号源自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对20世纪初期芝加哥的移民、城市扩张、社会犯罪等都市现象的研究,这是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应用型理论研究。同期,美国的城市规划学科逐步建立,面对着相同的城市现象,跨学科的援引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4]库利提出了“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的概念,来自1909年出版的论著《社会组织:对群体思想的研究》(Social Organization:A Study of the Larger Mind)。“首属群体”强调面对面的亲密交流,指家庭、宗族、街坊等小范围群体,处于首属群体中的个人将愈臻完善;与之相对的是“次属群体”,它遵循功用性的社会目的来组建,包括学校、公司等。从严格意义上讲,库利并不能归入芝加哥学派,尽管他与芝加哥学派的领袖人物米德(George Mead)等人私交甚笃。库利的最终学术兴趣是通过社会组织方式来研究人性以及人际关系传播,他的著作包括《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等更多地被后人归入传播学范畴。
[5]佩里根据学者斯垂亚(George Strayer)与安格哈特(Nickolaus Engelhardt)关于“良好的小学应该能容纳1000名左右的小学生”的调查结论,按照当时美国6~13岁儿童占总人口约1/6的平均估算值,推算出社区的总人口为5000~6000人,这被定为配置有一所小学的一个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佩里继续假设这些人都住在独栋家庭住宅里,进而推算出一个邻里单位需要160英亩(约0.65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他理论中的很多演绎案例都基于这些基本的估算数据。
[6]芒福德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直接挪用自佩里1929年的《邻里单位》一文。应该看到,芒福德对邻里单位理论的倡导可能与他跟雷德朋住区的规划师斯泰恩的私人友谊有关。斯泰恩在写给芒福德的信中经常提及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7]Quarter section是来自美国土地测量的术语,指边长为1/2英里(800米)的正方形地块,面积也就是1/4平方英里,因此得名。1/4平方英里即160英亩(约0.65平方公里),由此可见,1912年竞赛的用地范围正巧吻合佩里在1929年提出邻里单位理论时设定的一个邻里单元的规模。
[8]德拉蒙德曾给沙利文(Louis Sullivan)和赖特当过绘图员,尤其从1901年到1909年,德拉蒙德在为赖特工作时参与了不少草原别墅风格的项目。直到离开赖特事务所独立开业后,德拉蒙德依旧以设计草原别墅风格见长。
[9]布洛迪(Jason Brody)在2009年提交给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博士论文《构建实践知识:社区营建者手册中的“邻里单位”概念》(Construc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the Neighborhood Unit Concept in the Community Builders’Handbook)比较完整地梳理了佩里与开发商布顿、尼克斯(J.C.Nichols)的交往与合作,详情请参考该论文第三章。
[10]图4-10由斯泰恩绘制,里面3个小圆半径均为1/2英里(约800米),是佩里理论中一个邻里单位半径的2倍。这一方面说明斯泰恩理解的邻里与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其实并不完全等同,另一方面说明若干个邻里单位可以联合起来构成更大的社区。
[11]这个数据的由来是:生理学研究证明人每小时的平均步行长度为3英里(约4.8公里),按照该速率,1/4英里需要步行5分钟。
有关邻里范式 技术与文化视野中的城市建筑学的文章
在艾伯克隆比写出《香港初步城市规划报告》的年代,“香港”实际仅仅指夹峙维多利亚湾的2个城市化区域:维多利亚城与九龙。从艾伯克隆比报告的附图中可看到,报告对社区单元的表达方式与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中的表达是相似的,都是用泡泡状的团块来表达位于拥挤的老城边缘的新市镇。图9-5艾伯克隆比在《香港初步城市规划报告》中对香港单元式社区的规划,采用了同大伦敦规划类似的方式......
2023-09-30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指标的主要来源是西方发展百年的“区划法”[1]。1916年区划法与1961年的区划法修订一起决定了纽约的天际线。形式规范是一种更定制化、精细化的区划手段[2],它主张为场地量身定制形态导引,与保证最低标准的区划法是两种时代语境的产物。图12-1形式规范“迈阿密21”中所规定的街角形式类型表图12-2中国大城市的典型城市断面样例......
2023-09-30
在这些邻里模型中,“集体”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它的边界或模糊或清晰,归属感时而坚实时而脆弱,社区文化与形象有外露也有内敛。自西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迈入后工业进程,邻里的意义与其空间表达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转型,由近缘关系形成的邻里逐渐向业缘、趣缘等社群形式转型。在这些邻里模型中,许多集体关系的创建与维系并不依赖居住,而依赖消费、休闲与体验。......
2023-09-30
“邻里”是城市建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兼具物质与社会凝聚力的人类聚落基本形式。对邻里的讨论将贯穿本书的所有讨论。不同的城市主义学说均以不同的态度审视邻里,并形成各自的城市空间观。从1990年代开始活跃的新城市主义理论就是一种继承并发展了邻里单元观念的规范性理论。本篇从学理层面阐述“邻里”这一概念的渊源与演进。......
2023-09-30
作为城市设计准则的新城市主义诞生于1991年。自此,从1993年到1995年,共有3届“新城市主义大会”分别在亚历山德里亚、洛杉矶与旧金山召开,阿瓦尼原则遂扩充为《新城市主义宪章》。“新城市主义”这一概念在近年的专业话语中至少会以3种面孔出现。新城市主义是否普遍化了特殊情况?进一步地,新城市主义究竟在哪些方面已经渗透进中国当代的城市设计理论中?最重要的是,新城市主义究竟“新”在何处?......
2023-09-30
当代城市建筑学导论力图在“导论、前沿、方法、拓展”穿插完整的概念线索,能够在不同授课教师的独立课程讲授中不断强化对同一概念线索的认知。比如在城市空间中经常出现的“街区”概念在4个模块中不断出现,并与具体的研究案例相结合,最终转化为理解空间的工具。以街区尺度这一显性特征为切入点,探寻不同形成不同街区尺度的内外因素。在“前沿”与“方法”模块中,授课教师以具体的研究案例拓展街区概念的应用范围。......
2023-09-30
案例比较部分探讨了古北新区与浦东联洋社区的比较,主要针对与上述关键词相关的门禁系统、进入方式、步行范围与商业与社区服务空间进行分析,并总结出邻里空间营造的一些规范与标准。......
2023-09-30
“邻里”一词的出现远远早于“邻里单位”这一概念的确立。现代城市规划将邻里作为研究对象其实源自社会学对该话题的关注。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之所以将有孩子的家庭作为建立社区的导向,根源来自他早年对社会中心区域内小学配置状况的研究。学区的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构成了佩里邻里单位理论的重要原则。在建设郊区以及重建贫民窟的过程中采取邻里单位模式,将推动这类群体进程。......
2023-09-30
相关推荐